崔芳
武汉的樱花又开了,那是在为援鄂天使们绽放微笑。袁天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是天使中的一员。
2020年新年刚过,袁天慧接到院里电话,被问是否想去湖北支援。她没有一丝犹豫,立刻答应了。
“不跟家里商量一下吗?”电话那头问。
“不用了,他们会支持的。”次日一早,袁天慧就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行程。她是医院那批支援者中唯一的女医生。
在武汉的日子里,这位1985年出生的青年中医成为国家援鄂中医药专家组的成员。当时的武汉情况既紧迫又紧张,看到其他专家和医护人员都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作为这个队伍的年轻人就更应该积极努力勇担重任了,除了白天到各方舱医院查房、收集病历,袁天慧晚上还要马不停蹄地汇总病历、分析治疗方案总结有效的方剂,准备向上级机关和专家汇报的汇总结果,经常是干到凌晨两三点以后了……他和团队为“武汉方舱医院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实用临床试验研究和“大剂量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研究结论被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七版)》采纳,用于指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她所在集体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秀集体”。
袁天慧对支援武汉的风险是清楚的,但幾乎没有害怕过。她的父母和姥爷姥姥都是军人出身,面对艰难与危险义不容辞、迎难而上对她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当前她所开展的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她战胜困难的信念和精神依然坚定和饱满。
钢琴女孩投身中医药
如今的袁天慧已是中医内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青年骨干。但曾经的她是个充满了美好幻想的钢琴女孩。
4岁半学琴,初中考到十级,高中参加了清华大学冬令营,袁天慧的钢琴之路看起来顺风顺水。但高三时的一场疫情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
袁天慧的亲人有许多是从医的,2003年非典来袭,很多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样子让18岁的袁天慧敬佩而羡慕。钢琴是审美的,医学却能救人。她决定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呢?袁天慧的表哥、表姐都是西医,他们告诉袁天慧,有些病症单靠西医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比如高血压,有些人吃降压药后血压控制在了正常范围,但头晕、失眠等由血压高引起的症状却无法改善,这时候就需要中医出马,恰当的中医药方可让这些“后遗症”药到病除。
中西医结合才能实现疗效最大化。哥哥姐姐们做了西医,袁天慧决定与他们互补,专研中医。她到云南中医药大学攻读了中医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她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又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同为中医内科学。博士毕业前一年,她被送往美国Tufts University-Sackler School of Graduate Biomedical Science(美国塔夫茨大学萨克勒生物医学研究生院)做交换生/访问学者,主修临床研究方法学。2015年博士毕业后,袁天慧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
袁天慧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冼绍祥教授,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5年左右时间做到副主任中医师,她在中医上的成绩让人羡慕。这背后,有导师的悉心教导,也有她夜以继日的努力与坚持。
读博期间,袁天慧要同时做基础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没有课无须去医院的时候,她常常泡在实验室,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出门后,袁天慧并不回宿舍,而是转身到检验科继续研究,离开时往往已经是凌晨两三点。完不成一天的计划,她是不肯休息的。每天躺下不过几小时,天就亮了,她又不肯睡懒觉,便早早起身继续学习工作。
袁天慧并不觉得多辛苦。对她来说,这是每个想认真做事的人都必须经历的。而她一切的努力,不过是想把自己喜欢的课题做出来,尽管困难重重,但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用国际语言表达中医理论和思想
2014年在美国的访学经历,让袁天慧认识到把中医理论方法用国际化语言表达清楚的重要性。“如果你能以国际语言表达我们中医的理论和思想,外国人会更认可。”袁天慧坦言。
在袁天慧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是让中医更好走向世界的契机。中医有许多地方是短期内难以从机制上解释的,但它在疫情中实实在在的疗效却被清晰看到,中医的全球关注度大幅提高。
“我们的研究,尤其是方法上的研究没被国外认可,很多有效的药物没有走出去。不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努力让人家理解我们的产品的有效性。”袁天慧有些遗憾地说,“非典、甲流都有涉及中医药的诊疗方法发表在了国际顶级刊物上。有时候,中医疗法国际接受度低可能只是表达方式没有得到认可而已。”
现在,袁天慧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国际医疗部,这是国内中医院最早拥有完善住院体系的国际医疗部,致力于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袁天慧结合在美访学时学到的知识开展了创新临床研究,并努力参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早期临床研究病房,制订相关规则及标准操作流程。她还把这一方法用到中药及院内制剂的研究上,明确中医药在人体内暴露物质,结合基础研究,探索药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也是袁天慧的研究重点。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成人心衰患病率为1%~2%,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可达10%。最新研究显示,1990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心衰患者数量增加的近一半是在中国(29.9%),增长排全球第一位。
袁天慧所在的研究团队,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冼绍祥教授的带领之下,从1986年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开始,便开展慢性心衰临床及基础研究。其首创中医“心衰”病名;将中医心衰辨证分为“气阴虚血瘀水停证”和“气阳虚血瘀水停证”,这项研究获得了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袁天慧还热衷于岭南医学流派及名医医案的收集。她从岭南文化、岭南医学发展、岭南气候、饮食习惯等方面着手,总结岭南地区民众疾病特点,收集名医名家的诊疗医案,通过现代技术对比不同地域诊疗心血管疾病差异,提炼岭南专家医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治疗方法,用来开发新药,完善诊疗方案,凝练诊疗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所在研究团队,现在的袁天慧重点开展临床研究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到基础验证再反弹回临床,指导临床应用,期望能够形成一些成果转化,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好作用,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专家简介
袁天慧,1985年出生,祖籍云南昆明。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和临床药理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临床研究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计算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
目前,袁天慧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7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作为临床研究人员参加多项由英国、美国知名医疗机构牵头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药物干预性临床试验、观察性队列研究等)10余项;参与制订标准、指南及共识累计4项,已发布3项,发表高水平文章30余篇,其中撰写的“Tonguecoating microbiome data distinguish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healthy controls”(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人群舌苔微生物组对照研究)摘要被欧洲心脏病学会-2020年心衰病年会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