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铁
2010年5月25日 西藏拉萨的珠峰登山博物馆
一位白发苍苍的藏族老者慢慢走进博物馆。虽已年近耄耋,但老者精神矍铄,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专注地看着柜中的一件件文物、墙上的一幅幅照片。当走到毛主席接见中国首登珠峰的英雄照片前时,他的眼神逐渐柔和起来,眼角慢慢湿润了……
1960年5月23日 珠穆朗玛峰海拔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
中国登山队副队长许竞晚间收到了三号营地(海拔6400米)发来的气象预报信息,得知24日是好天气后,便与其他13名登山队员进行了商讨。考虑到携带的物资有限,为确保行动顺利达成,指挥部在考虑良久之后,最终确定组成四人突击队继续攻取顶峰,许竞留守指挥,而其他队员回撤到六号营地(海拔8100米)以备支援。
当许竞开始公布四人名单时,王富洲深埋着头,一颗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
“屈银华,贡布,刘连满,由王富洲带队……”
听到自己的名字,王富洲几乎兴奋地跳起来欢呼,可他瞬间冷静下来,狠狠地用手掐了掐大腿,克制住这股冲动。他仍埋着头,心中莫名有些愧疚,生怕抬起头看到其他队员眼中流露出的失望之情。
任务布置完,王富洲风一般地冲回帐篷。虽然他心里知道应该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去迎接明天的挑战,但他的脑海中有无数个念头如层层叠叠的波浪一般涌上来。他一次次预想明天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冷静应对。就在半睡半醒中,帐篷外的天亮了起来。王富洲赶忙起身,拉开帐篷,查看天气状况,随后协助队员准备装备及器械。
向峰顶发起冲击的时刻到了!四名突击队员站成一排,与队友们告别。许竞逐一紧了紧突击队员的背包带,插好冰镐。当他走到王富洲身前时,他停住了脚步,用力拍拍王富洲的肩膀。两人都没有说话,眼神却表明了彼此的心意。
突击队开始向顶峰攀登,王富洲走在最后。他抬头望了望顶峰,又回过头望了望营地。风雪中,营地渐渐模糊,更别提许竞和队友们的身影了,但只要回望一眼,王富洲就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经过两个小时的攀登之后,四名突击队员来到了珠穆朗玛峰北坡上著名的“第二台阶”。
虽然名为“台阶”,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道障碍,一道拒人于外的城墙。20米左右高,平均坡度六七十度,岩壁陡峭光滑,几乎找不到任何可攀援的支撑点。1921年至1938年间,英国登山家7次到北坡侦察,均以失败告终,只能仰视“第二台阶”,因此在英国攀登界对于“第二台阶”有着“飞鸟也无法逾越”的评价。
突击队四人站在“第二台阶”下仔细观察,最终发现有一条不太明显的裂缝,下宽上窄,顶端与岩壁融为一体。四人稍加商量,便决定就沿着这条裂缝往上攀登。
此时已是正午时分,阳光暴烈,照得岩壁明晃晃的。虽然已经戴上了护目镜,但突击队员们还是觉得双眼颇为难受。四人穿着镶有钢钉的特制高山靴,将结组绳绷得紧紧的,沿着裂缝小心地往上攀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生怕一不小心滑倒。即便如此,负责开路的屈银华还是一连滑落了好几次,但这个来自四川林场的工人一声没吭,咬着牙站起身继续攀爬。
裂缝渐渐变得狭小,最终消失在岩壁中。当四人花了近两小时爬到裂缝上方时,才发现仅有方寸之地可供立足,只能勉强挤在一起,而耸立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4米多高的峭壁。屈银华左右张望了下,确认两旁无路可进,只有翻过这面峭壁方能继续攀顶。可这峭壁虽有几条细小的裂缝,却都仅有拇指宽,而且相距一米半,根本无法作为支撑点。
迟疑间,刘连满双手伸进岩缝紧紧抠住,脚尖蹬着岩面,使尽全身力气尝试着一寸一寸地往上爬。但很快,他就身体一歪,跌落下来,连试数次都是如此。四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没了主意。
突然,刘连满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试试人梯呢!”说完,他紧紧贴住岩壁,弯下腰,示意屈银华踩着自己肩膀往上攀。屈银华踮起脚尖,尽可能地在高处的岩壁上打下一枚冰锥,随后拍拍刘连满的肩膀,侧着身脱掉了高山靴,只穿着一双线袜踩上了刘连满的肩膀。刘连满小心地双手扶着岩壁,用力一点一点地站起来。屈银华瞅准位置,一把抠住一个比较大的岩缝,左脚踩在那枚冰锥上。紧接着屈银华伸直胳膊,接过王富洲递上来的铁锤和冰锥,身体贴紧岩壁,保持住平衡,一点一点地把冰锥打进岩缝,再套上一个铁索,将结组绳穿过铁索做好保护,继续向上攀登。
兩米,两点五米……屈银华终于攀上了“第二台阶”,他昂起头望向山顶,珠穆朗玛峰似乎从未如此清晰过。屈银华猛吸了口气,稳定了下情绪,转身冲着岩壁下的战友们兴奋地喊道:“顶峰看得很清楚,快上来吧!”
队友们先把屈银华的高山靴拴在结组绳上,让他拉上去赶紧穿上。接着是刘连满、贡布,最后是王富洲……队员们登上了“第二台阶”后稍作休息,屈银华瞥了眼腕上的表盘,指针指着17点。为了攻克“第二台阶”,突击队员们用了整整3个小时!
顶峰已近在眼前!
登上“第二台阶”的突击队员们兴奋不已,继续向前挺进。但此时已是傍晚,天色愈发昏暗,寒风凄厉地盘旋而过,卷夹着颗颗雪珠,拍打在突击队员身上。因为翻越“第二台阶”耗费了太多的体力,突击队员们已经筋疲力尽。当攀登至海拔8700米处时,突击队员们决定停下来歇一会儿,检查下装备后,讨论下一步该如何攀登。
王富洲查看了氧气筒上的气压表,语气沉重地说:“目前看我们随身携带的氧气有限,而前行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危险,很可能会遇到缺氧的威胁……但登上顶峰是我们的任务,没有氧气也要前进!”
“没错!”“说得对!”屈银华和贡布激动地站起身表示赞同。
刘连满从坐下后就一直没说话,他体力所剩无几,只能抓紧时间积蓄。此时看队友都表了态,刘连满也低声地说道:“即便……不能走,爬……爬也要爬上去!”
他抬起头远眺峰顶,想了想,话锋一转,苍白的脸上挤出笑容:“可我实在没有体力了,这任务……”他突然声音哑了,清了清嗓子才继续说:“我留在这儿,你们继续向前!”
队友们一下愣住了,四周似乎瞬间变得悄无声息,只能听见粗粗的喘息声。看到队友们如此反应,刘连满推了把身边的贡布:“赶紧的,什么时候了!顶峰近在咫尺,以大局为重!”
眼见刘连满意愿坚决,一时间也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队友们只得埋头开始整理装备。反倒是刘连满面带笑容,不断地激励队友们:“加油!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眼看着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刘连满强撑着挪到一块避风的大石头后,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气力。刘连满下意识地看了眼氧气瓶,里面仅剩几十升的氧气。他戴上面罩,用力吸了几口以后,突然想起了什么,便挣扎着掏出日记本,写下了几行字,随后便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一阵阵风吹过,翻动着日记本,字迹清晰可辨:
任务就由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回来时用吧,估计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与队友告别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默默地埋着头攀爬,只想着尽快登顶,好赶回来救援刘连满。
此时已是深夜,山间一片漆黑,只有珠穆朗玛峰顶峰在苍穹的衬托下,还能依稀看到些许轮廓。为了确保行进时的安全,三人匍匐在地上,仅靠雪地反射的光亮来辨认前行的道路。
当攀登到8830米左右时,三人携带的氧气已经用完。他们干脆卸掉空氧气瓶继续前行。因为缺氧,三人感到头疼得如同炸裂了一般,眼前不断地跳动着金星,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大量体力,需要喘上好一会儿才能勉强恢复过来。但三人咬着牙忍受着,相互激励着一同前行。
三人昏沉沉地翻過了一片覆盖着白雪的岩石,突然发现眼前竟然变得平坦开阔起来。他们互相扶持着站起身,极目四望:脚下匍匐着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峰,头顶闪耀的是璀璨迷人的银星。阵阵寒风迎面吹过,三人瞬间清醒,经过近19个小时的拼搏,他们的面前再无可向上攀登的山岩,他们已在世界之巅!
贡布俯视着眼前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心潮澎湃。恍惚间,眼前的黑暗似乎消散开来,他看到了珠峰山脚下美丽的家园,听到了乡亲们爽朗的笑声,闻到了温热的酥油茶香……满满的自豪感让他觉得重新充满了力量。
贡布从包里拿出了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座小型的白色毛主席半身石膏像,放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大岩石上,接着找了些细碎的石块围在一旁。忙完了,他回头一看,王富洲正在随身的日记本上写着什么,贡布便凑上去看。
因为王富洲双手被严寒冻僵,所以字迹歪斜,但还是能辨别出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征服了珠峰。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贡布点点头,小心地把纸条撕下来,放进一只羊毛白手套里,也埋进了那堆碎石块中。略加迟疑,他又拾取了几块岩石,放进背包,随后紧紧地扣住了包带。
“这个,是要带回去给毛主席的。告诉他老人家,我们胜利了!”
老者看完了博物馆内的展品,走到了大门前。和煦的阳光泼洒在他的身上,暖暖的。突然,一阵风吹过,门前旗杆上的五星红旗“呼啦啦”舒展开来,迎风飘扬,和当年珠峰上的那面五星红旗一般鲜艳,一般灵动,如同一团跳动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