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胜
心绞痛是冠心病(CHD)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肌急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管腔狭窄等原因有关[1],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临床多以抗凝、降血脂、CHD治疗等对症方案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随着中医在临床中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尝试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治疗。中医多将CHD伴心绞痛归属于“真心痛”及“胸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气运不畅等因素有关,当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之方进行辨证施治[2]。在此,本研究对益气通脉汤这一补气化瘀组方在该疾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究,可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CHD合并心绞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8~76岁,平均(65.7±6.3)岁;男20例,女15例;病程0.8~11年,平均(5.7±1.2)年。观察组患者年龄57~77岁,平均(65.4±6.5)岁;男21例,女14例;病程0.8~11年,平均(5.7±1.2)年。2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心脏病学会(ISFC)修订的CHD心绞痛诊断标准;中医则参照《中医内科学》中“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无其他严重疾病;无精神、智力障碍可正常沟通;对本试验药物无禁忌证;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选择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71021;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进行口服,100 mg/次,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国药准字H20065685;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进行口服,20 mg/次,2次/d;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33127;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 mg×7 s)进行口服,起始剂量为10 mg,每日1次,可遵医嘱适量调整,剂量调整时间间隔应为4周或更长,最大剂量为8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则额外给予益气通脉汤治疗,组方为:炙黄芪25 g,人参15 g,赤芍15 g,当归15 g,川芎15 g,党参15 g,决明子15 g,红花15 g,山楂15 g,葛根15 g,郁金10 g,枳壳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
1.4.2 观察指标包括中医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心电图表现、生活质量与机体功能,并对比其综合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症状程度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分别采用1~6分进行表示,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血液流变学参数主要包括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心绞痛间隔时间与ST段压低延后时间。生活质量与机体功能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测定,共5个维度(19项问题)[4],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越佳。综合疗效可分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中医症状积分下降超过60%,心电图基本正常)、有效(中医症状积分下降超过40%,心电图显示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2组病例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例,
2.2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对比治疗后,2组病例的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对比 (例,
2.3 2组患者心电图变化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病例心绞痛间隔时间及ST段压低延后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对比 (例,
2.4 2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机体功能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病例的各项SAQ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AQ量表评分对比 (例,
2.5 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对比观察组病例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综合疗效对比 (例,%)
CHD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而心绞痛则是该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复性,若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极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发展为心肌梗死,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目前,临床多以抗凝药物、CHD治疗药物以及降血脂药物这一用药方案作为CHD合并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方式[5],通过对冠脉狭窄状况以及血脂的改善,降低心肌缺血情况的发生率,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西药的药效机制往往较为单一,且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不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中医认为,CHD的发病机制多以“本虚标实、正虚邪实”为主,其中“本虚”是指机体处于阴阳亏虚的状态,其病位在于心,而“标实”则主要是指气滞血瘀等病症表现;此外,“正虚”多以气虚这一表现为主,而“邪实”则多伴有血瘀的状态[6]。由此周而复始,久之则可导致心绞痛等病症的出现。综合此观点可见,气虚及血瘀均是导致CHD并发心绞痛的重要原因,且可贯穿于该疾病的发展过程中[7]。对此,临床需施以益气活血之方,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本研究所用益气通脉汤是中医较为常见的活血通络方剂,其组方中的人参具有固脉复脱、大补元气的作用,与炙黄芪、党参等药材配伍使用可有效改善机体内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促进心肌收缩能力的提升[8];红花、当归以及川芎则具有活血、通络、化瘀的功效,可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从而增加其血流速度,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9];再利用甘草进行一定的调和,诸药齐用可共奏补益心气、祛瘀通络之效,对其血压循环及心肌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将益气通脉汤应用到了CHD并发心绞痛病例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由此可见,益气通脉汤对CHD合并心绞痛患者的症状表现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心电图表现、SAQ评分以及综合疗效也显著更为理想(P<0.05)。此结果也充分表明,益气通脉汤可有效改善CHD并发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同时促进其血液黏度的降低,并通过抑制血小板来降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以此改善其心绞痛症状,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对其整体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益气通脉汤在CHD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其症状改善及综合疗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