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美”“趣”横生
——浅谈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2021-08-03 07:16江苏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郑露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 郑露华

古诗词学习是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文化情操的重要媒介。学生读诗学词,不仅可以领略古代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必须直面现今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切实改进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晰一个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诸多疑问:古诗是否要逐句翻译?古诗的语言与今天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别,不翻译小学生能懂吗?需要带低年级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吗?这其实就是在思考低年级古诗教学教什么,明晰了教什么才能够更好地提取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教学。

古诗蕴含“五美”:音律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表达美,古诗又与儿童有着“五相隔”:生活相隔、语言相隔、心灵相隔、文化相隔、时代相隔。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还有待发展。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从古诗中感受到的主要是音律之美与画面之美。

二、提取一种策略

明晰了“低年级古诗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后,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提出“吟·思·画·唱”四步走教学策略。

(一)吟:反复吟诵品诗韵

诵读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教育方法,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美、感悟作品情感的最佳方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由内容到情感。而对诗文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在古代私塾中,一群孩子在老先生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读古文。初读、熟读、反复读,直到背诵如流。即使学生年纪小,对文章内容不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有效地养成发散思维、增强语感、激发联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的“自见”便是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一种顿悟。待到学生年龄增长,理解能力增强时,年少时曾经反复背诵而深藏在脑海中的那些美妙词句就会脱口而出,那些寓意深刻的文字自然地与生活和社会现象产生联系,这绝对比课堂上教师的反复剖析感悟深刻得多。诵读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还包括低声的吟读和无声的默读。学生初读一首古诗,可以先大声朗读,扫除字词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典故等,熟读成诵。此时,声音是主要的,读者所获得的主要是声音方面所表现的气势气概。在读熟、读正确的基础上转为低声吟读,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合理断句,继而感知诗意、体味诗韵。最后合上书本,心中默念,回味诗的意境,再现诗的画面,也可以眯眼摇头,加以动作,或配上轻缓的音乐反复玩味。整个诵读过程要恰当运用一些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这样才能使整个诵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吟”是学诗的第一步,而“吟”是一个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熟读成诵,读出诗韵”的过程。帮助低年级学生读好古诗,主要有三个切入点:节奏、押韵和对仗。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可以有不同的断句方式,不同的断句所读出的韵律也是不同的。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二二三式断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三音节断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当然,除了节奏线,我们也可以不断创新更多的方式,去帮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来。如下图中的短横表示拖长音,短竖表示读短音,小点表示音短促,没有符号正常读。在教学时,再辅以手势帮助学生训练朗读。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学生就能够把握古诗的吟诵技法了。

对仗是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的第二个抓手,杜甫的《绝句》是一首绝佳的范例,对仗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也是学习重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古对今》和《对韵歌》,对于对对子、对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习《绝句》能很快把握这首诗的对仗特点。

古诗的押韵也是一大特色,《绝句》这首诗没有明显的韵脚,但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就押了ong 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思:巧抓重点明诗意

学生学习一首诗该读些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总结出三个方面。

1.解题

2.解字

读一首诗,教师没有必要带着学生逐字讲解,因为有一些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对于学生而言,一些难理解的字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此外,理解一首诗,需要给学生一些抓手,引导他们提取关键字,如诗中一些表情达意的字、暗含修辞写法的字等。以《绝句》为例,可以着重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鸣”“上”“含”“泊”这组字词。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组动词,让诗呈现的画面有了动态的美感。

3.解疑

读诗如果逐字逐句讲解,诗的意境就会支离破碎。教师要提炼理解全诗的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去品悟诗的语言。例如,教学《绝句》这首诗,笔者就以“诗中哪个词或者字让你看到了美的画面?”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研读思考,读懂诗、读透诗。

(三)画:想象画面入诗境

提及“画”,通常想到的是画画,在这一策略中,“画”的内涵更加丰富。

1.以画笔描摹

画笔描摹即诗配画或画配诗这两种形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征。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诗的语言文字转化,还原出生动具体的形象,自己动手画出一幅优美的图画。通过图画再现出诗的内容,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起来、活起来,形象变得具体可见,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将会容易得多。此外,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把诗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诗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的理解。同时调动各种感官,感受视觉美、听觉美。如骆宾王的《咏鹅》,学生学习后可动手画一幅白鹅戏水的图画,其中“红、绿、白、清”等字能引起视觉的色彩美,“歌”有听觉的音乐美,“浮、拨”等字有动作的形态美。一幅画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是一副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写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暗含有江水之蓝、船舶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正是一幅春和景明、赏心悦目的画面。

2.以语言补白

目前各高校入学教育主要还是以讲座为主要形式,如:专业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学术素养报告、“学籍管理及研究生管理系统”培训、网络安全教育、图书馆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另外还多采用开学典礼、导师见面会、院长论坛等会议形式;组织参观校史馆、实验室等集体参观形式;部分学校会采用主题联欢晚会、迎新篮球赛等研究生趣味活动的形式。形式单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热情,最终达不到入学教育预想的效果。

古诗就像是一篇高度浓缩的作文,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用语言去补白、重塑画面,将这篇简短浓缩的作文,变成具体可感的3D动画。以下是《绝句》教学片段:

诗中哪个词或字让你想到了美的画面?(引导想象)

第一行诗句:

翠绿是一种怎样的绿呢?——碧绿的。

黄鹂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第二行诗句:

听到了黄鹂的叫声,抬头向天空望去,又能看到什么?——白鹭在天上飞。

那会是怎样的天空?

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蔚蓝的天空。这会是怎样的景象?你们看见了吗?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第三行诗句:

再向远处看去,还能看见什么?——西岭、雪。

这么美的景象,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的?从窗户看过去,这美丽的景色像不像一幅嵌在窗框里的雪山风景画?

第四行诗句:

视线再回到门前的江面上,你又看见了什么?——船。

知道这船从哪里来的吗?——东吴。

杜甫离乡多年。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想到即将要回到久别的家乡,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一步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由近及远,再到近,画面层次感愈来愈清晰。

同样的方法,举一反三,如教学《山亭夏日》,抓住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张白纸,让你把这首诗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不断去想象、丰富画面,理解诗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唱:趣味唱舞表诗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元素,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给课堂增添一些趣味性。唱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唱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比如结合当下的一些短视频资源,让学生不仅能唱,还能表演手势舞,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创编手势舞,丰富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唱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就是对一首诗的二次理解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爱上读、学古诗。

教师应打开古诗教学的视野,创新古诗教学的方法,真正让古诗课堂教学“活”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腹有诗书,行有气质”的好少年。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教学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