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才 陈照方 成玉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的本质内涵[3],美丽中国建设须以生态文明的进步为根本特征[4],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5]。乡村是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各种命运彼此依存的统一体[6],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关系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7]。因此,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应将乡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全要素、多层级的乡村生命共同体,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人居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重塑和谐美好的乡村人地关系,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乡村的生态系统存在功能退化、服务效能降低、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导致其景观破碎化,使得乡村的“场所感”和“归属感”下降[8],地域特色丧失,景观风貌趋于同质化[9]。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地方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特征,未依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文化特色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与保护;没有以乡村整体作为规划、管理和实施的主体对象,未能充分考虑乡村环境内部的生态过程与人文过程,造成乡村各要素间的隔离与割裂,阻碍了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互相联系。因此,新时期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构建乡村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理解和挖掘乡村的地域环境特征,深度分析各类特征的复杂关系与作用方式,抓住问题形成的背后驱动因素和关键性特征因子,寻找科学合理的乡村空间管控策略和治理途径。
乡村是人类为适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人类聚居地的一种最基本的形态[10],是典型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复合而形成的景观综合体[11]。乡村景观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而是一种体现历史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并和自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产物与格局,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12-14]。新时期的乡村景观是融合景观要素、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多重概念,它不仅包括实体空间的物质要素,同时包含精神要素(环境伦理观、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等),多要素组合的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景观特征。乡村景观的构成是基于景观基本类型产生的,总体来看,乡村景观(半自然景观)类型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与人文景观三大类型,它们所包含的景观要素与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乡村生命共同体,在乡村生态本底、乡村人居建设、乡村景观风貌与乡村发展程度4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与性格。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属性与构成正在发生剧烈改变(图1),具体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1)整体化:人类交流活动的强度与生活生产的需求日益增高,乡村景观逐渐成为一个功能完善并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异质化:随着现代城镇化的深入,乡村景观的异质性元素越来越多,对传统的乡村景观风貌形成强力的冲击;3)动态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乡村土地利用的不断更新,乡村景观功能逐渐多元化;4)脆弱化:无序的开发建设导致乡村人地关系越发紧张,生态环境更加敏感和脆弱;5)体验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外来人流使乡村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因此,新时期的乡村景观的构成不仅在景观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与以往景观空间格局的较大差异,其外部的影响与驱动因素也在发生改变。乡村景观研究需要在对景观特征进行了完整而深入解析的基础上开展,须充分掌握当前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人居环境的建成状况及乡村景观风貌的形成与变化。
1 新时期的乡村景观构成关系框架图Framework of rural landscape composi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new era
2.2.1 景观特征评估
景观特征(landscape character)是指一定场地内使景观与众不同并产生特定场地感受的因素,是一种特别的、可识别的、景观元素一致的形态,这些形态可以把一处景观和另一处景观区别开来[15-16]。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目的是解决特征描述过程的准确性(包括特征的识别、分类和分区),并为景观空间决策提供技术支持[17]。与景观特征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景观特征类型(landscape character types)与景观特征区域(landscape character areas),前者是依据景观特征评估对区域内景观进行分类,后者是通过制图呈现景观特征空间单元,主要划分方法是对各项评估因子综合叠加,并分别加以信息编码形成多层级和多尺度的景观特征类型和单元。
景观特征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外已相对完善,并被应用到大量实践之中。近年来也有较多国内学者进行景观特征评估的研究、比较与借鉴[16,18-23],并将其应用在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实际案例中,研究主要包括城市景观特征[24-26],自然风景区景观特征[27-30]及乡村(包含乡镇)景观特征[9,31-38]。本研究重点对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综合来看,特征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5类。1)景观要素类指标:气候(温度、干湿度)、地形(坡度、坡向、起伏度)、土壤(土壤类型)、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质量、植被覆盖度)、水体(河流、湖泊、湿地)、栖息地(动物种类、数量)、农田(农田类型、比例)、文化遗产地(民俗景点、遗迹)、建筑(建筑形式、风格、密度)、公共设施(设施数量、服务质量)。2)景观形态指标:景观格局指数。3)景观功能类指标:土地利用、开放度、便捷度(道路可达性、距市中心距离)、舒适度。4)景观视觉类指标:开阔性、奇特性、有序性、协调性、整洁度。5)社会经济指标:人口密度、从事农业生产人口比例、工业生产总值比例、村镇旅游业收入比例等。主要评价方法是:首先,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测度,将各个因子分层制图展现出其空间分布情况;其次,通过重分类进行等级区分;最后,将单因子特征图依次叠加生成最终的特征评价结果,依据相关分类方法形成景观特征的分类。
2.2.2 历史景观特征评估
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 HLC)是英国继景观特征评估(LCA)之后推出的一套特征识别体系,增强了对景观历史维度的关注,旨在确定、描述和图示某个区域内历史过程中的主要景观构成[39]。HLC的目标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历史景观特征类型进行识别。通过时间维度的划分,结合每一时期的相关基础资料定义出整个区域中不同地块的历史景观类型(发展历史中主导的景观类型),自下而上地形成整个区域的历史景观类型(并进行制图)。相较而言,LCA更关注的是不同景观空间的差异性,而HLC则关注的是同一景观空间内部的相似性。汪伦等[40]认为HLC体系在中小尺度上更有优势,借助于HLC体系对景观特征历史变化的深度理解,有助于LCA体系更好地分析未来景观的走向。刘雅琉结合LCA与HLC 2种体系初步探索了乡村景观特征分类的方法路径[41],她指出LCA结合HLC的评价与识别方法更适合用于中国乡村景观特征分类方法,LCA应结合HLC添加对历史维度的补充,并对发展趋势做出评价。
2.2.3 景观性格评价
乡村景观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性,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的景观性格。因此,乡村地方性保护应以乡村景观作为主体,基于对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认知与理解,挖掘其内在的文脉传承与演化驱动。景观性格(landscape personality)一词最早是美国景观学者菲利普·路易斯(Philip Lewis)于18世纪60年代,在对美国伊利诺伊州游憩开放空间体系的研究中提出,通过对多类型资源的叠加,生成对景观本底特性的综合分析结果,从而实现对区域空间景观性格的评价[42]。景观性格评价(landscape personality assessment)聚焦于挖掘空间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并记录时空发展过程中空间所承载的完整价值[43]。景观性格不仅强调景观本源性和综合本底特色,同时更加注重景观地方性(place)的揭示与表达。对不同尺度景观空间的各项特征进行关联与叠加,展现其特定的属性与功能,重点在于揭示局部景观空间特征互相作用所呈现出的具体性格,本质上是对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产生的环境、功能、社会效应及效用的呈现,也正是乡村景观地方性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从英文的语义上来看,《牛津词 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Hardback)中将特征(character)解释为“人具有的所有特点或品质使其与众不同”(all the qualities and features that make a person different from others),而性格(personality)则是指人的不同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产生的不同之处(the various aspects of a person’s character that combine to make them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可以看出特征与性格都强调差异性,但前者更偏重于事物或人的基础特点和品质(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的特点),同时更注重完整性;后者则更强调不同特点结合产生的具体个性。因此,景观性格评价应是在景观特征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重点揭示景观空间的某些具体特性。
肖笃宁等[44]指出景观分类是土地分类的深化,应充分体现景观空间的分异与组合,突出体现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决定作用。李振鹏[45]提出乡村景观分类需要综合考虑景观要素的自然属性、生态功能和形态特征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再选取分类指标建立分类等级体系。梁发超、刘黎明[46]指出当前针对乡村景观分类的指标选取侧重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特征的区分,较少考虑人类历史文化因素。景观分类不仅是对景观的类型进行区分,同时包含对景观空间类型的划分(景观制图);不仅需要考虑景观空间的自然生态属性特征,而且要依据其功能、形态、演变过程、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等因素进行区分。新时期的乡村景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而构建乡村生命共同体需要对乡村环境有充分和深刻的认知,才能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合理管控和引导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景观分类正是认知特定区域和尺度内整体景观系统的基础,也是规划景观空间与管控景观变化的有效途径。但现有的景观分类方法尚不够完善,难以指导新时期乡村景观更加精细化的分类。因此需要识别出乡村景观空间的关键特征与特性,并以此作为景观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
新时期的乡村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基于乡村地方性特征的充分认知,找到核心问题形成的主导过程,并积极地介入到该过程中改善和协调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关系。如何认知、识别并挖掘乡村的地方性?这些特性是如何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与评价的意义正在于此。而构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表征体系正是其识别与评价中的关键过程,通过表征体系的构建使得景观空间成为可以被定性描述和定量测度的对象,实现对它的深度挖掘和揭示。表征(representation)是一种人类表达、解释或认识世界的活动[47],是对事物内部的再次呈现,把某些实体或某类信息表达清楚的形式化系统[48]。从方法论看,表征关系中的2个客体或系统应该具有“共有结构”,这提供了科学表征的一种紧缩观念[49]。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的空间性表征[50],是景观要素所构成的景观单元以一定的规律、肌理镶嵌而成的综合体,乡村的景观特征与性格是景观要素在某一尺度的空间、时间和感知上形成的特殊映射。乡村景观的表征体系应以景观要素为表征基础,景观特征与性格为核心表征对象,寻找与乡村景观系统具有“共有结构”的表征工具,构建完整的表征框架。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景观特征评估、历史景观特征评估与景观性格评价对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与评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它们的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评价指标的选取尚不能完整深入地刻画乡村景观空间,无法对景观特征空间类型进行精细的划分,难以有效指导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规划与管控。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评价是划分乡村景观空间类型的主要技术手段和识别途径,识别与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了最终评价和分类结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进而影响了乡村未来发展的导向与决策。因此,只有建立清晰完整的表征框架与维度,确定具体的表征内容,选取合适的表征指标才能准确、精炼地识别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同时,应结合多方权益群体指定的乡村发展目标与导向,采用合适的评价模型,对各类评价结果进行不同权重的赋值,最终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得出乡村景观具体分区,以此作为未来乡村景观行动的指导与支撑。
景观C-3P理论的原型来源自西蒙·贝尔(Simon Bell)关于景观空间格局(pattern)、过程(process)、感知(perception)三者关系的思考[51]。基于乡村景观空间格局与乡村景观构成要素(component)、乡村景观过程、乡村景观感知相互作用影响并共同构成乡村景观的C-3P理论框架[11]。景观空间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异质性进行分析,建立空间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映射关系从而加深对景观过程的理解[52]。景观C-3P理论可以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与评价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以此构建一个包含全要素、多尺度和多维度的表征体系。其中景观要素是在自然、经济与人文景观要素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分类;景观特征表征是从景观空间的格局、过程与感知3个方面选取相关表征指标,运用相关软件对要素信息进行调取、整合和分析测算,是对乡村景观的整体刻画;景观性格表征从乡村生态本底、乡村人居建设、乡村景观风貌和乡村综合发展4个方面分别深度、定向刻画景观空间性格(图2)。乡村景观特征反映的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和整体特征,包括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基本功能、形态、构型、格局(空间关系)、发展与变化过程与感知意象等;而乡村景观性格所体现的是几类景观特征叠加和关联后所呈现出的各类特性、效用及潜力。
2 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表征体系构建逻辑框架图Logic frame diagram of rural landscape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represen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景观评价是景观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景观规划的主要依据,景观评价的核心是其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这些指标的选取应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的特征与属性,其完整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正因乡村景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乡村景观的评价才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乡村景观评价可以对乡村景观空间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判征,识别出该空间内的核心问题,制定合理的空间策略。国内的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主要围绕风景资源、景观生态质量与景观美学3个方面展开。刘滨谊、王云才[53]基于乡村景观资源理论和人类聚居环境理论从乡村景观的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和美景度5个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谢花林、刘黎明等[54]提出乡村景观3个功能层次,并从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3个项目层次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模型。陈威[55]建立了乡村景观AVC综合评价模型,从乡村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相应指标。国外的景观评价研究开展较早,近些年已经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数据化的方向发展,不再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笼统的整体加以评价,而是细分成不同的景观成分和特征[56]。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和评价是参考各类景观评价研究形成的综合识别与评价技术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各类乡村景观评价方法,选取特定的评价指标对乡村景观的各项特性进行典型刻画。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来看,乡村景观评价主要集中在乡村生态本底、乡村人居建设、乡村景观风貌与乡村综合发展4个方面(图2)。乡村景观性格的表征框架可依据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然后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作为性格的表征量。
随着乡村景观逐步现代化,乡村的传统性和现代化、自然性和人工化交织,乡村景观的复杂度越来越高,乡村景观的特征与性格的形成要素越来越复杂。乡村景观要素是乡村景观物质及非物质构成的基础,景观要素不仅影响景观特征和性格,同时决定景观的语境特征,因此乡村景观特征和性格的识别与评价需要建立有时代特征的景观要素分类,以此作为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基本要素表征框架。要素的表征量是对要素的详细统计与描述,包括要素的种类、体量、位置分布、性质、密度、质地、功能与形态。可以通过当地部分访谈、基础资料收集、田野调研和网络下载获取数据,通过对各个景观要素基础数据进行收集与统计,为乡村景观空间提供基础属性信息,最终形成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和评价的基础数据信息库。
景观特征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模式与格局,整体反映了景观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属性[57]。景观空间格局、过程与感知是景观空间表达的3个不可分割的维度。乡村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与景观空间感知的多维度和多尺度的表征体系。其中,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空间功能性、特征性在时间尺度上发展演变的表达载体[58],它展现了景观空间的构成秩序与逻辑,体现了景观空间水平拼接与垂直嵌套的组织方式。笔者基于以往相关文献,选取可获取、可测度、可分析、可呈现的表征指标对乡村景观特征进行描述。其中,景观空间格局的表征指标选取了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表征量,描述的是景观要素在多尺度嵌套的景观空间中展现出的分布情况、空间关系、组织方式、复合功能与空间形态。景观空间过程是景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延续的实现途径,通过对比和梳理不同时期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差异,可揭示景观演变过程的动态规律。景观空间过程的描述可以通过要素变化的周期、频次、幅度、速率和差异度等指标表征。而景观空间感知是从人类需求出发,对于景观空间现状与发展的感悟结果,是在空间格局与空间过程综合作用的影响下,人对环境感知体验的多角度刻画,凸显了景观的意象与意义。景观空间感知可以分为物理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心理感知(偏好、心理感受)2个部分,可从中选取相应指标进行表征。
乡村景观性格的表征是对各类乡村景观特征在互相作用下于景观环境中所形成的空间性格特点的描述,旨在揭示典型景观空间的典型特性,是挖掘和揭示景观空间地方性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景观管理和规划设计的具体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选取和确定乡村景观性格识别的4个模块:乡村生态本底模块、乡村人居建设模块、乡村景观风貌模块与乡村综合发展模块,以及7个表征量维度:脆弱敏感度、健康安全度、舒适活力度、开发利用度、审美体验度、乡村发展度和成长潜力度。结合相关乡村景观评价的对象与内容,依据不同模块找到与其相关的各项综合表征指数,从景观要素和景观特征中选取关键指标,对其进行关联、叠加、测度和分析,以此识别乡村景观空间的具体性格,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描述和制图,以此揭示出景观要素与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产生的具体效应、效用与价值。识别模块选取的原则是要求各类模块都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特殊性,具体表征指标与指数的选取则要求具有综合性、精炼性和有效性。
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表征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景观要素表征、景观特征表征和景观性格表征。景观要素表征包括位置、类型、体量、面积比例、质地、形态与功能等。景观特征的表征包括空间格局、空间过程与空间感知3个部分。其中空间格局的表征由3个空间尺度构成:整体空间尺度、复合空间尺度与单一空间尺度;空间过程的表征由自然生态过程、社会经济过程与人文文化过程组成;空间感知的表征包括物理感知与心理感知(表1~3)[59-78]。
表1 乡村景观要素表征体系[59]Tab. 1 Framework of measuring rural landscape element[59]
表2 乡村景观特征表征体系[60-65]Tab. 2 Framework of measuring rural landscape character[60-65]
表3 乡村景观性格表征体系[34,66-78]Tab. 3 Framework of measuring rural landscape personality[34,66-78]
风景园林具有复杂的系统特征,景观空间不仅具有原初的自然属性和演替规律,同时也承载人们营建环境的诉求与文化内涵[79]。乡村景观是时空过程的历史综合体,乡村半自然景观空间记录的是人地相互作用的文化进步史和景观特征塑造史,是一个充满历史情怀的记忆空间,是乡愁、乡情、自然情结和本我(人类走向文明的摇篮)的体现,是景观地方性维持的主战场。同时,乡村景观也是体现地域性特色的重要抓手,应该作为乡村规划的主体,科学合理地引导未来美丽乡村的建设[80]。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景观特征,这些差异构成了乡村景观的地方性及辨识度[81]。如果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景观本质特征的认知与理解,则会对自然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3]。因此,认知、理解、分析和揭示乡村景观地方性的有效途径是对其景观特征和性格进行深入解析。而鉴别和描述景观特征不仅需要认识组成景观的单个要素,还需要了解这些要素如何组合在一起而具有独特性。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来看,景观特征评估的体系与方法较为适用于大尺度的景观区域,它能相对完整地体现出区域内景观的基础特征,从而认知和理解现状景观环境与生态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提供了基于时间维度观察景观特征变化的视角,自下而上地形成历史景观类型,对未来的景观发展提供参考;景观性格评价依托景观资源并融合其时空特征对景观环境特质进行挖掘和分析。然而,现有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更多地借鉴景观特征评估的体系方法,而乡村景观空间不仅依赖所在的地域环境,其文化特点则更多在微观尺度上体现。乡村景观的演变同样需要纳入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体系中,因为演变的驱动因素往往是影响景观特征的关键因子,它直接影响了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进而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此外,现有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往往是通过各项特征叠加后产生的景观分类,但这些特征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多种特征的叠合究竟会产生何种问题和效应,这个问题无法在现有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中获得答案。因此,这样的乡村景观分类成果不能准确和完整地揭示乡村景观空间的深层特性,也无法有效指导未来的景观行动与空间管控策略。未来的乡村景观分类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具体化,需要加入景观性格的研究来补充景观特征的表达,更加深入全面地解析和挖掘乡村的地域特色。而识别和评价乡村景观特征和性格的关键是在于建立其完整的特征表征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尝试结合已有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方法,同时考虑乡村景观空间多要素和多尺度时空的特性,构建更加清晰和完善的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识别的技术框架和表征体系。依据景观C-3P理论与乡村景观评价构建景观要素-特征-性格的识别与评价逻辑框架,而后结合相关文献分别选取相应的表征内容与表征指标,最终形成融合多要素、多尺度与多维度的完整表征体系,通过对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与地方性特征和性格,以期更好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控做出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整理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