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诊断中1.5T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

2021-08-03 08:49张琴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原发性影像学肝癌

张琴琴

(宿迁市中医院CT核磁共振室 江苏 宿迁 223800)

肝癌(liver cancer)是肿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为少见[1-2]。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迄今为止,肝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调查显示,国内肝癌发病率高达25%,且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及治疗肝癌,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延长生存期[3]。当前,临床诊断肝癌的检查多采用影像学检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手段也越来越多。本文现分析肝癌诊断中1.5T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80例肝癌患者来源于本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的。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7.78±5.34)岁。

纳入标准:(1)均初诊为肝癌,并且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检查和病史资料;(2)年龄18~80岁;(3)均为现患病例;(4)研究获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审批号:2018012005),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发生严重的转移,或者并发症者;(2)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3)有精神病史、吸食毒品者、妊娠者;(4)既往肝脏肿瘤疾病者;(5)影像学检查禁忌者;检查配合度不佳者。

1.2 方法

CT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参数:电流、电压分别为200 mA、120 kV,层厚5 mm。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检查肝脏及其周边脏器情况。平扫后再采用高压注射器向患者肘静脉注射1.5 mg/kg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度每秒3 mL,随后延迟20~25 s。实施动脉期扫描、静脉期你扫描,检测后实施三维重建,建成后5 mm。

MRI诊断方法:采用西门子Symphony1.5T核磁共振。首先实行常规T1WI、T2WI、DWI序列扫描等。T1WI:层厚4 mm,层数40层,TE8 ms,矩阵288×288, 视 野 360 mm×360 mm×174 mm。T2WI: 层厚4 mm,层数40层,TE120 ms,矩阵448×323,视野340 mm×340 mm×160 mm。DWI:层厚3 mm,层数40层,TE69 ms,矩阵124×101,视野375 mm×375 mm×200 mm。随后静脉注射0.1 mmol/kg碘普罗胺,注射速度为3 mL/s,延迟20~35 s。扫描采集时间段分别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的诊断结果。对比CT诊断和1.5T核磁共振诊断诊断肝内病灶、肝外病灶以及病灶检出率;对比两组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患者不同部位病灶的检测结果

以手术病理诊断为准,肝内病灶56例,肝外病灶24例。1.5T核磁共振对不同部位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患者不同部位病灶的检测结果[n(%)]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测结果

以手术病理诊断为准,病灶直径<1 cm的有9例,病灶直径1~3 cm的有19例,病灶直径3~5 cm的有22例,病灶直径>5 cm的有30例。1.5T核磁共振对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测结果[n(%)]

3 讨论

肝癌(liver cancer)是临床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其发生发展受到环境、饮食的双重影响。其中原发性肝癌是肝癌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病情发展快、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多数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但在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率,且复发的肝癌肿瘤难以诊断出,有着较高的误诊率及漏诊率[4]。因此,寻求高效、安全及简便的操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CT、MRI是检查肝癌的常用影像学方法,其中CT检查是应用时间较长,较广泛的检查方式。然而,由于CT检查有一定电离辐射,往往会损伤患者,不宜进行多次检查,且对操作人员有着较高要求,故在临床中应用减少[5]。而1.5核磁共振通过外界磁场激励机体氢质子共振获得信号图像诊断方式。有着较高空间分辨率,且可检处较小病灶,有着较高应用效果。此次数据调查显示:1.5T核磁共振在肝癌不同部位、不同病灶大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汪林兵[6]通过选取72例疑似肝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进行CT增强扫描及MRI检查,同时以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T增强扫描的病灶密度高于正常组织,门静脉期的病灶则呈现等密度,动脉期的强化较明显,并呈现较高信号。且1.5T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分别为91.67%、93.85%。而CT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分别为69.44%、72.31%,充分表明MRI检查肝癌有着较高的准确度及敏感度,可作为检查肝癌的有效检查方法。

1.5 T核磁共振可检测到体内水分子相关扩散状态,是诊断精确的基本原理之一。MRI在瘤灶信号在经T1WI与T2WI上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T1WI多数为略低的信号,且与正常的肝组织相类似。而T2WI多为不均匀的略高信号。两种不同信号的临床表现,使得癌周出现清晰结节影,层次分明[7]。在1.5T核磁共振增强的条件下,可观察癌组织变形,表现为门脉期快进快出样,即指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期。在增强条件下,在小肝癌图像上表现为均匀强化病灶,有着较高敏感性及检出率。

综上所述,1.5T核磁共振用于肝癌诊断中有着较高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

猜你喜欢
原发性影像学肝癌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