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臣,范 炜(通讯作者)
(1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较低,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类肿瘤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病变部位常常位于骨骼以及其周围的组织,比如骨髓或者其周围的神经、内部的血管等[1]。与其他肿瘤一样,原发性骨肿瘤也有良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相对常见,生长较缓慢,小的原发骨肿瘤一般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生长可产生压迫症状,少数因病理性骨折进一步发现原发骨肿瘤。良性骨肿瘤常见的有骨巨细胞瘤、软骨瘤、骨瘤等,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致命的危害,在经过有效的治疗后一般能够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患者预后通常较为良好[2]。原发恶性骨肿瘤相对罕见,仅占全身原发恶性肿瘤的1%左右。恶性骨肿瘤中较为常见的包括软骨肉瘤、骨肉瘤、纤维肉瘤、尤文肉瘤等,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中,恶性原发骨肿瘤患者的病情发展相对迅速,恶性骨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尽早控制病情是改善恶性骨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3]。骨肿瘤患者晚期多可表现出疼痛、局部肿块、功能障碍以及病理性骨折等,而在骨肿瘤的发病早期,患者不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常常被患者忽视[4]。尽早检出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对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改善预后,提高诊断率十分必要。核磁共振检查是骨肿瘤诊断中的常用方式,而在近些年来,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引起了医生的高度关注。本研究将对所选取的80例患者进行关于这两种检查方式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运用效果的对比和分析。
此次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1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纳入标准:(1)确诊为原发性骨肿瘤的患者;(2)患者或者其家属对研究中的检查方式均知情且同意;(3)能够积极配合的患者。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类型肿瘤的患者;(2)存在认识障碍或者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3)存在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4)患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患者;(5)在研究中途退出的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2~68岁,平均(36.26±13.75)岁;疾病类型分布情况:滑膜肉瘤12例,骨肉瘤8例,骨髓瘤6例,骨巨细胞瘤6例,软骨瘤5例,纤维瘤3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4~67岁,平均(37±14.09)岁;疾病类型分布情况:滑膜肉瘤13例,骨肉瘤7例,骨髓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瘤5例,纤维瘤4例。两组患者的以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将两组进一步展开进行比较。
研究组采取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进行诊断,对照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进行诊断。核磁共振检查方法:扫描的层厚4~7 mm,层间距0.4~1 mm,结合检查部位选取脊柱线圈、体表线圈采取SE序列进行检查,选择T2WI、T1WI、PDWI以及STIR扫描,实现冠状、矢状、轴状成像。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方法:采用PHLIPS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型号的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将扫描层厚设置为1~3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扫描时间为1 s。进行三维重建的CT阈值设置,其立体显示的上限值为2 000~2 050,下限值为150~300,重建间隔为2~4 mm。扫描的范围在骨肿瘤远端10 cm的位置以及骨肿瘤近端10 cm的位置。在进行胫骨扫描时,扫描的范围在股骨内外上踝到胫骨骨肿瘤8~10 cm的位置。如果骨肿瘤在胫骨远端,扫描范围在胫骨骨肿瘤近端9 cm的位置一直到足趾尖。脊柱肿瘤扫描范围为病变椎体及其上下各1个椎体。通过专用的数据传输软件,将扫描所得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工作站中,然后在计算机工作站中进行三维重建,采取骨重建算法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误诊率与漏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n(%)]
引起骨肿瘤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骨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病变,大部分良性骨肿瘤能够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治愈,但是少数良性骨肿瘤存在恶变的风险,如果未被及时检出、未及时采取有效方式治疗,有可能恶化。虽然骨肿瘤在肿瘤疾病中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该疾病的恶性率较高[5]。骨肿瘤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为疼痛,早期疼痛感较轻,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在病情的不断发展下,疼痛感会加重,表现为持续性疼痛[6]。骨膜下以及表浅位置肿瘤中可出现肿胀、肿块;部分患者可出现病理性骨折。在骨肿瘤后期,患者会表现出全身性的症状,主要是在毒素的刺激和病痛的折磨下所产生的,表现出贫血、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在临床上,因为部分骨结构的解剖部位具有较多的重叠结构,比如颅骨、肩胛骨等,并且其结构比较复杂,采取传统的影像检查方式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7]。尤其是在采用X线检查时,对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难度较大,容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对局部进行多方位扫描,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够早期显示骨髓水肿等情况,但是对邻近软组织的钙化、轻微的骨膜反应等显示不佳,难以对骨肿瘤的特点进行全面性的分析。由于不同的组织之间具有一定的密度差,人体的骨骼与周围软组织具有天然的密度差的对比度,故放射性的影像检查对骨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持续进步,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得到了重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其横断面比较清晰和明确,能够清楚地显示出细微的征象。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出现了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技术,它利用计算机产生三维图像,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在该项检查中,根据轴、矢以及冠状三种立体图像,进行立体性研究[8]。CT三维重建能够全面呈现出骨组织与其周围的组织关系,能够将局部的图像放大、旋转等,能够获得理想的角度,对重叠的深部骨组织采取勾画删除的方法,以实现对局部更仔细的观察,有利于为骨肿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9]。而在采取其他检查方式时,若想实现此种检查效果,可能需要搬动患者,变换不同的体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增大了工作量。在此次的研究中,与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相比,采取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研究组,其诊断准确率为95%,显著高于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对照组70%,误诊和漏诊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表明两种影像检查相比较,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更适宜作为骨肿瘤的影像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采取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进行诊断,能够将骨肿瘤的部位以及形态进行精准的显现,可有效提高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为骨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