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雅梅,袁庆城,李 健,林永杰,胡万明,吴欣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勒流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28322)
急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医疗压力,该病的突出特点是起病急骤,会突然出现脑血供中断状态,进而导致脑组织坏死及神经功能障碍,预后很差,具有很高的死残率[1]。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日益革新的发展背景下,CTA、CTP等影像检查技术被愈加广泛地应用在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为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2]。CTA可将供血动脉异变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而CTP可对脑组织异常的血流灌注情况加以有效反映,二者联合应用可实现各自优势互补,收获理想的诊断效果[3]。本研究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探讨联合应用CTA、CTP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纳入2019年9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33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6/7;年龄介于33~91岁,平均年龄为(64.34±10.21)岁。纳入标准:(1)伴不同程度脑损害体征且持续时间>1 h;(2)发病时间≤48 h;(3)CT平扫未见低密度影及脑出血征;(4)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了意见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CT检查禁忌证;(2)对比剂过敏体质;(3)基本状况非常差。
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CT常规平扫:分别设置层厚、层间距、管电流、管电压等参数为 6 mm、6 mm、400 mA、120 kV,矩阵512×512,实施横断位扫描。CTP检查:选取基底节区4个层面为动态扫描感兴趣区实施灌注扫描。碘海醇对比剂总量为45 mL左右,于肘静脉通过高压注射器团注,流率设置为4.5 mL/s。管电流、管电压、层厚等扫描参数分别设置为100 mA、90 kV、6 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24 mm,延迟时间、连续扫描时间、间隔时间分别为0 s、68 s、1.7 s。完成扫描后传输数据到工作站,通过脑灌注软件实施后处理。以中线作为中轴线,对梗死区以及对侧脑区对应位置的CBV、CBF、MTT、TTP等数据进行测量。头颈血管CTA检查:CTP检查后10min左右开始CTA检查,管电流、管电压、视野、准直等扫描参数分别设置为250 mA、120 kV、250、16×0.75 mm,矩阵512×512。碘海醇对比剂总量为70 mL左右,于肘静脉通过高压注射器团注,流率设置为CTA 3.5 mL/s。依据自动跟踪技术确定扫描启动延时时间,通常保持在16~20 s之间。扫描范围从颅顶到主动脉弓,扫描线需要和颅底保持平行。扫描后获得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对横断位图像进行观察,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重建椎基底及颅内动脉图像。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正态分布相符的变量采用()描述,组间比较行t检验;与正态分布不符的变量以中位数描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通过百分比和例数描述,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常规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梗死灶10例,23例未见异常,其中左侧颞叶2例,右侧颞叶1例;左侧基底节1例,右侧基底节2例;右侧额叶3例,左侧枕叶1例。
CTA检查发现37处血管病变,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15例,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14例,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1例,基底动脉轻度狭窄1例。见表1。
表1 33例患者头颈CTA检查结果分析[n(%)]
CTP检查发现脑灌注异常28例,5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28例脑灌注异常患者梗死区CBF、CBV值皆显著低于对侧相应区域,MTT、TTP值皆显著高于对侧相应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8例脑灌注异常患者相关CTP数值对比()
表2 28例脑灌注异常患者相关CTP数值对比()
部位 例数CBF/(mL·100g)min-1 CBV/mL·100g-1 MTT/s TTP/s脑梗死区 28 30.38±5.63 2.42±0.45 38.27±3.3213.14±1.09对侧区域 28 15.18±4.84 4.58±1.17 34.15±2.64 9.84±1.12 t 10.833 9.118 5.140 11.1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高发脑血管疾病,也是其急性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CT扫描是诊断急性脑梗死最为常用的方案,能够明确梗死灶大小、具体部位及脑水肿的程度。急性脑梗死早期一般需接受溶栓治疗方可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出现瘫痪、偏瘫等后遗症,但为确保溶栓治疗效果,需要在发病后6 h内尽快溶栓治疗[4]。因此,尽快明确梗死区存在的灌注异常及损伤程度、范围,掌握供血动脉真实的狭窄情况,对于优化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而言意义非凡。
CTP与动态扫描不同,是根据中心容积定律及示踪剂稀释原理,对感兴趣区域实施连续性的CT扫描,然后获取时间-密度曲线,结合对应的数学模型进行灌注参数值计算,能够对血流在局部组织中出现的灌注变化加以量化反映,且对扫描设备要求不高,成像时间短。其中CBV数值降低提示脑组织缺血,而当供血动脉堵塞或狭窄时PE数值也会随之降低,MTT、TTP时间延长说明梗死区的脑组织存在严重程度不一的供血障碍[5]。本研究中,28例患者存在于临床症状一致的脑灌注异常区域,并且梗死部位CBF、CBV值皆显著较对侧相应区域低,而MTT、TTP值皆显著较对侧相应区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前文所述一致,与师占红[6]等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CTA检查可将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及阻塞部位清晰显示出来,这对于尽早对患者血管堵塞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中,CTA检查发现37处血管病变,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15例,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14例,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1例,基底动脉轻度狭窄1例。其中5处为轻度狭窄,5处为中度狭窄,12处为重度狭窄,15处为闭塞,提示脑梗死的出现与责任血管是否闭塞或狭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CTA与CTP检查能够全方位显示供血动脉病变状态及脑组织灌注情况,为判断供血动脉是否闭塞、狭窄程度以及评估损伤范围提供可靠依据,且检查耗时短,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便捷、快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检查方案,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