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佳佳 张军 金榕
一直以来,张虎都很感激抗美援朝战争带给他们一家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缓缓流淌的鸭绿江水,滋润着几代人的心田,引领着他们不断前行。
2011年,从辽宁省沈阳市检察院退休后,张虎选择回到家乡丹东市享受平静安稳的晚年生活。丹东位于鸭绿江畔,是一座美丽安宁的边境城市,因为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而被誉为“英雄城市”,张虎深以为豪。
直到现在,张虎仍保留着当检察官时养成的习惯,只要脑海中闪过重要的片刻,哪怕是一个人名,他都会拿出笔,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之所以坚持用最原始的记录方式,是因为张虎认为,用笔亲自记下来的东西,怎么都忘不掉。就在去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岁月悠长 山河已无恙——我及家人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之缘》。
“我希望后辈能铭记历史,如果没有父亲那一代人的奉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与安定。今时今日是怎么来的,这很重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也有一个国家的命运,浩浩汤汤的时光长河中,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对于张虎来说,父亲张德生就是全家的精神榜样。
1985年,张德生一家拍摄的全家福照片(图中前排右二为张德生,右一为张虎,后排右一为同是检察官的张德生女婿孙继权)。(来源:资料图片)
从回忆里打捞和父亲张德生的星星点点,张虎最难忘的是小时候在父亲办公室学习的情景。
在张虎上小学的时候,张德生时任安东市(今丹东市)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经常是在家里吃完晚饭,再赶忙回到办公室加班加点。那时张虎家就住在检察院后院,张德生去办公室加班工作的时候,张虎便经常跟去。张德生在办公室写材料,他就在办公室里看书和报纸。
“父亲就坐在离我不远处的办公桌,他要处理的材料和参考资料高高地堆成一摞。当他埋头工作时,我只能看见他的头顶。那时,院子里一入夜就变得尤为安静,只剩下笔落在纸面上‘沙沙的声音、我的呼吸声和父亲的呼吸声。但凡其中一人停笔,便听得清清楚楚。”
有时轮到张德生值班,父子俩就在值班室凑合一宿。令张虎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在值班床的枕头下总是放着一把关了保险的“五一”式手枪。每当这时候,张虎就能感受到检察官的神圣与气概,对检察工作的崇敬与向往便多了一分,在他年幼的心灵上,也悄悄栽下了检察梦的种子。偶尔和父亲谈起自己的理想,张虎回答得十分干脆:“我长大了也要进检察院,干检察工作。”父亲张德生听后自然很是欣慰,鼓励张虎说:“你要真想干这一行,从现在起就得好好学习,多长本事。”
张虎将父亲的话牢牢刻在心里,他开始在学习上下狠功夫,用心浇灌着自己的检察梦,等待破土发芽。学校每次组织的考试,张虎都是名列前茅。父亲张德生虽然面色平静,但内心很高兴,有时不忘夸奖张虎几句。显然,张德生的激励对张虎起了作用,他学习起来更加努力,觉得自己每多拿一个一百分,就是往成为检察官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忙忙碌碌”,这是张虎对身为检察官的父亲最初的认知。后来,当得知父亲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对父亲的理解就又多了一层——无私奉献。
1999年,张虎担任丹东铁路运输检察院副检察长。(来源:资料图片)
张虎是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秘密”。在上小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个陈列展柜引起了张虎的注意:凤城县(今辽宁省凤城市)抗美援朝第六担架大队模范大队长张德生同志的四枚奖章、一张奖状、一支驳壳手枪、军用水壶、腿绑、大头鞋等物。“张德生?和父亲的名字一模一样!”回到家后张虎便和父母分享所见所闻,就这样,父母才第一次和张虎讲起了那段往事。
1950年秋,凤城县县长到该县山区检查抗美援朝工作,当时身为区助理的張德生奉命进行汇报。翔实具体、观点鲜明的报告令县长对张德生多有赞誉。不久后,张德生被破格提拔为凤城县赴朝第六担架大队长 。
大队长一般由区长担任,能被破格提拔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那年,张德生22岁,和千千万万热血男儿一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他坚定的信念。尽管当时爱人已怀胎7个月,血气方刚的张德生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奔赴战场,带领着700多人的支前队伍,跟着志愿军50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战场上,张德生一队主要负责从火线上抢抬伤员、运输弹药及药品,经常遭到美机的轰炸。有时他们正抬着担架走在路上,敌机突然就蹿出来,对着他们一顿狂轰滥炸。作为队长,张德生这时需要指挥队员快速隐蔽,等敌机飞走后,再带领大家继续赶路。
就这样,张德生带领着支前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迎风雪、踏冰原,奋不顾身地从火线上抢抬伤病员、运输弹药及药品,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他们跟随着志愿军50军第一批打进了汉城(今韩国首尔),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1951年4月,张德生奉命回国,并被辽东省政府授予“辽东志愿抗美援朝模范”的荣誉称号。
张德生在朝鲜战场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完成支前任务,心中也时时刻刻牵挂着怀孕的爱人。就在他前往战场的3个月后,张虎出生了。张虎母亲生性要强,又深明大义,产后第三天就谢绝了区上的帮助,自己下地干活。由于一心挂念着远方的张德生,想到他生死未卜,张虎母亲时常思绪难安,夜不能寐,导致右手大拇指生了个疔,并感染化脓。看到襁褓中的张虎,她告诉自己要坚强,翘着大拇指,咬牙坚持着自己煮饭、洗尿布,最后拇指竟硬生生地烂掉了半截。
“即便如此辛苦,对于父亲能够平安回来,母亲还是很开心的。她告诉我,父亲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一年多时间里,经常在炕上睡得好好的,突然一下蹦到地上,卧倒高喊:‘快趴下,敌机来了!”身处战争年代,每一个人都面临生死考验。听完父亲的这段经历,张虎深受震撼。他终于知道了母亲大拇指残缺的原因,也知道战争在父亲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父亲虽然没有像志愿军战士那样在战场上刀对刀、枪对枪地杀敌,但他们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而我的母亲为支前丈夫所默默付出的,也同样值得尊重和铭记。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他们那样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人,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和平与安宁。”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检察署改称检察院。同年11月,时任凤城县政府民政科副科长的张德生被选调到中央政法干校东北分校检察班学习,一年后被分配到辽宁省检察院安东地区分院任检察员,踏上了从检之路。
1958年年末,张德生调入安东市检察院,任检察员、检察员兼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副科长等职,无论干什么工作,张德生一直都兢兢业业,苦干实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检察系统先进工作者。1963年,张德生被下派到凤城县检察院任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到成为检察官,对张德生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身份继续为国家服务。十余年中,他为检清廉、恪尽职守,忠诚履行着一名检察官的职责。“文革”中,张德生也未逃脱被迫害的命运。张虎清楚地记得,一天深夜,父亲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家里,对情绪激动的张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要相信组织相信党,我们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正确解决!”张德生说这番话时,眼神平和而坚定,充满信念,让张虎始终也忘不掉。
“文革”结束后,检察机关恢复重建。1979年的某一天,张德生接到了归队检察院的通知,他顿时热泪盈眶。“父亲曾说过,过去十年看到法律被践踏比自己遭受迫害更让他心痛,当他接到归队消息的一刹那,二话没说就匆匆上任了,理由只有一个——使命在召唤。”张虎回忆道。
在张虎眼里,父亲就是法律的“痴情汉”。1990年10月,张德生以丹东市振兴区检察院检察长的身份退休,完成了他在检察工作岗位上的使命,不过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他又捧起律师方面的书籍继续学习,并以67岁的高龄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证。随后,还经常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维护他们的权益,在法律的职业道路上又继续发挥余热十几年。
从父亲身上,张虎看到了信念和忠诚的力量。不论是奔赴沙场的支前队长还是人民检察官,张德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默默奉献着一生。
1982年5月,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沈阳分院成立,丹东铁路运输检察院随之恢复重建,成为沈阳分院隶属基层院。曾是铁路公安民警、当时已经在铁路站段担任团委书记的张虎被上级团委推荐到公、检、法机关工作,按当时的文件精神,他应该归队铁路公安。
正当张虎犹豫之时,父亲张德生给予了他支持和鼓励:“检察院在‘文革时期受害最深,这次恢复重建,拨乱反正的任务更重,也更能锻炼人。”就这样,原本应归队铁路公安的张虎选择坚持初心,成了一名检察官,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面对百废待兴的检察事业,张虎踌躇满志地踏上征途,开始书写自己的检察故事。
丹东铁路运输检察院,是张虎从检道路上的第一站。所在部门,5张办公桌、5个人挤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那时院里的案件特别多,翻阅卷宗、调查取证、手写材料,根本忙不过来,经常是挑灯奋战,“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和父亲在办公室‘秉灯夜烛的日子”,张虎回忆道。
检察院成立之初,办案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三轮摩托、一辆北京212吉普和一辆面包车。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干警们去铁路沿线办案只能走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经常在路途上要花上四五个小时。夏天还好,不会太闷热,但到了冬季,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别说是在外面走路了,站上几分钟就可以速冻成“冰雕”。张虎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到一个非常偏远的铁路沿线车站查办一起大案,当时正值东北最寒冷的时节,丹東市最低气温直逼零下二十几度。一行十余人,个个都“全副武装”,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套着两双棉袜。可即便如此,坐在四面漏风的车里,大家仍然冻得手脚麻木。
1990年10月,张德生拿到了自己的离休证。1958年,张德生向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了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的奖章和纪念章。(来源:资料图片)
一连两个多月,大家一日三餐顿顿白菜豆腐汤,住宿的小招待所,夜里寒风顺着窗缝往屋里钻。为抵御寒冷,大家从当地卫生所要来一些输液用的玻璃瓶,灌上热水,放进被窝里取暖。每个人都睡得小心翼翼,不敢翻身,一是怕冷气钻进被窝,二是怕一不小心就把玻璃瓶摔碎了,可即使小心翼翼,半夜里也还时常会被玻璃瓶掉地摔碎的声音惊醒。
条件艰苦之时,张虎开始回想父亲对他说过的话:“从事检察工作,要发扬志愿军战士不畏困难的精神。”张虎告诉记者,一次父亲带领干警在黑龙江省林区办案的时候突发重病,心脏一阵阵绞痛,冷汗直冒,幸好被同事及时发现,慌忙送到医院急救室抢救。命捡回来了,可张德生却不以为意,坚持工作,直至完成任务。那时他还特别得意:“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战士都是不怕流血牺牲,不畏卧冰趴雪的,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父亲的这种坚强意志,对张虎影响也挺大。
检察工作要严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态度,这是张德生对张虎的叮嘱。张虎记得,当时院里的很多同事都是从铁路站段择优调入检察院的,虽然都是法律的门外汉,但大家学习热情高涨,积极钻研,很快就涌现出了一批批全国优秀公诉人等先进人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张虎的业务能力自然提升得也很快。对于每个案子,张虎都会像掰泡馍似的一点点掰碎了,分析透彻了,才肯罢休。曾和张虎一起共事的检察官张军说:“有次我和张虎去一家银行网点调查取证,由于犯罪嫌疑人把账面流水做得特别复杂,银行工作人员都搞不清楚资金的来龙去脉,后来张虎利用掌握的财务知识抽丝剥茧般地把账目一点点查得清清楚楚,完整地拿到证据,令银行工作人员十分吃惊,赞叹不已,一再追问我们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
对张虎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1999年6月丹东铁路运输检察院查办的一起特大贪污案。当时犯罪嫌疑人交代,所有赃款全部交给其父散存到多个银行,存单就装在父亲家地窖里的一个瓷罐里。得到线索后,张虎和其他院领导立即组织20多人对犯罪嫌疑人父亲的住宅和地窖进行搜查,结果一无所获。通过对其父亲进行讯问,他只交代有4张总计18万的存单藏在其大儿子家的风扇里,其余一无所知。但办案人员并没有气馁,而是对丹东市内76个储蓄银行所像梳篦子一样“海查”,凡是涉及犯罪嫌疑人父母、妻儿户名的存款一律冻结。
此外,办案人员还加大了对犯罪嫌疑人父亲的审讯力度,严厉指出他窝藏赃款的法律后果。这一招果然见效,犯罪嫌疑人的父亲也如实交代了剩余赃款的藏匿处,办案人员“按图索骥”,最终将200多万元赃款冻结缴回,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犯罪嫌疑人和其父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正是凭着严谨的态度和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张虎在丹东铁路运输检察院工作期间,多次受到上级机关的表彰。他也从助检员、检察员、举报中心副主任、经济检察科科长、反贪局局长、副检察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岗位。
张虎在检察事业中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勤奋和对检察工作的热爱。
张军是1990年来到丹东铁路运输检察院的,和张虎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对张虎学习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认真和执着记忆犹新。他说:“每天在办公室,张检除了与大家探讨案情和工作,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法律书籍和专业书籍。1993年,已經42岁的张虎高分考入了中国政法大学函授班,拿到了本科文凭。”
在张虎看来,自己的刻苦勤奋离不开父亲长久以来的教导。“父亲始终认为做好检察工作必须要多看多学,要有真本事。父亲在丹东市振兴区检察院工作的11年,坚持亲自办案,手把手培养年轻人,还积极支持和鼓励干警参加电大、自学考试、函授等法律学习,培养了一批检察业务骨干。他所在的区检察院也多次被评为省、市检察系统先进单位,而他本人也荣立省院二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省、市检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张虎说。
“小时候,父亲是我的榜样。长大成人后,父亲是我的引路人。他的所言所行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深远持久的,也是我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的动力。”说到这里,张虎的语气中满是感激。正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张虎进入检察院后,对新人也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帮助。张军刚到院里的时候,张虎便主动给他找各种书籍让他学习,在办案过程中,还一点一滴地传授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怎么分析案件?从哪里入手初查?哪些细节不能错过?针对这些问题,张虎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位干警。
作为检察人,张德生和张虎从检期间一直致力于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爱国爱党,尽责尽职,为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如今张虎一家已经是四世同堂,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畅谈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时,也经常会回望过去。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庆期间,沐浴着温暖和平的阳光,张虎带着从北京探亲回来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又去了位于丹东市区英华山上新改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中,看着女儿、女婿和9岁的小外孙聚精会神地听着女讲解员讲解那些已经久远而又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张虎的内心充满着激动和欣慰……
张虎说:“1993年,纪念朝鲜停战协定40周年时,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落成。正在读初中的女儿曾作为学校的军乐团队员有幸参加了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广场为前来参加落成典礼的国家领导人和抗美援朝老兵代表的演出。回家后,女儿激动地给我讲述着典礼上的所见所闻,看着父亲与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缘分在女儿那里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传承,我很骄傲。还有一次聚餐,正在上小学的侄子说起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事,班里一个同学指着父亲的奖章说,这些人都牺牲了,都成了烈士。侄子一听就急了,赶忙纠正道,这是我爷爷的奖章,我爷爷还活得好好的!他的一句话让当时在座的一家人感慨万千,大家既对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抗美援朝烈士充满崇敬之情,又为父亲能够平安归来而感到幸福。”
一直以来,张虎都很感激抗美援朝战争带给他们一家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缓缓流淌的鸭绿江水,滋润着几代人的心田,引领着他们不断前行。“生长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我们从小就汲取着丰富的精神营养。不管身处哪个年代,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在共同追寻着那份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张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