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艳英 角述兰
摘要:目的:分析单次麻醉对儿童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实施腺样体或者扁桃体切除术的60例患儿开展研究,分为参照组(30例,多次麻醉)与实验组(30例,单次麻醉),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行为量表评分(PHBQ)。结果:术后,PHBQ评分高于参照组,PAED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的第1周的行为适应不良现象显著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实施单次麻醉对儿童的行为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太多的术后行为适应不良现象。
关键词:单次麻醉;儿童行为表现;影响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108-01
对于儿童而言,围术期是一个特殊的经历,儿童的因身体疾病带来痛苦,而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与自控能力都有限,当处于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麻醉后容易产生苏醒期躁动现象,且手术之后很容易导致行为适应不良现象产生。有研究发现,年幼动物采取麻醉药物会导致神经毒性,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与异常行为[1]。本研究分析儿童采取单次麻醉是否会出现神经认知与行為等不良行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择期实施腺样体或者扁桃体切除术的60例患儿开展研究,分为参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参照组:男童16例,女童14例,年龄5岁到12岁,平均年龄(7.59±3.53)岁;实验组:男童16例,女童14例,年龄5岁到12岁,平均年龄(7.59±3.53)岁。所有入选儿童的精神、智力都发育正常。两组儿童的基本资料比较P>0.05,能够开展研究。
1.2方法
患儿入室后,开通外周静脉,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开始麻醉诱导:给予阿托品0.01mg/kg iv(生产企业: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86),咪达唑仑(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5)0.1mg/kg iv,舒芬太尼(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653)0.3μg/kg iv,丙泊酚(生产企业:四川蜀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79)2-3mg/kg iv,维库溴铵(生产企业: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116)0.1mg/kg iv,面罩辅助通气,患儿意识消失,下颌完全松弛后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设置合适的呼吸参数使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在35-45mmHg。术中以七氟醚(MAC 1.3)维持麻醉。手术结束之后,将患儿护送至PACU,等待患儿苏醒拔管。手术结束前5min连接镇痛泵行镇痛治疗。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2μg/kg,右美托咪定(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85)2μg/kg、格拉司琼(生产企业: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61)0.04-0.1mg/kg,将上述静脉药物配到100ml的电子镇痛泵中(爱朋),以2ml/h速度为患儿持续泵注进行镇痛,并随访。
1.3观察指标
1.3.1在手术之后采取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评定儿童的躁动情况,量表包含5个项目,总分是20分,其内容包含认知改变、意识紊乱等,分值越高表示儿童的苏醒期躁动倾向性越强。
1.3.2分别在术前1小时、术后1周、1个月采取行为量表(PHBQ)评估两组儿童的行为情况,量表包含睡眠焦虑、整体焦虑、分离焦虑、冷漠退缩、饮食障碍、攻击性等6大范畴,总共包含项目27项,分值1~27分,分值越高表示产生的术后行为适应不良现象越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以t、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段的PHBQ评分比较
术前1小时,两组PHBQ评分相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实验组的PHBQ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术后的PAED评分比较
术后,实验组的PAED评分为(7.77±2.23)分,参照组的PAED评分为(13.23±3.23)分,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t=7.6192,P=0.0000)。
2.3两组术后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手术后1周、1个月,实验组出现的行为适应不良现象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CNS)在人类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发育,人类在宫内发育最后的三个月与出生后的几年之内,特别是出生后的三个月之内被称作大脑发育突进期或者突触发生期,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网络与数亿突触连接的一个关键阶段,会受到神经递质的调控,特别是受到谷氨酸、y-氨基J酸等的严密调控,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认知功能发展的基础[2]。临床研究证明,在人类的突触发生期,如果进行多种静脉治疗或者吸入全麻药物,均有可能导致人体的GABA、谷氨酸的神经递质平衡遭受破坏,对人体细胞骨架的稳定性产生干扰,导致细胞膜结构与脂质组成等出现异常,使得人类发育中的神经元大量的调亡。目前,已有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全麻药物会导致幼年动物(包括非人灵长类)的神经功能发生退化,影响它们的学习和行学能力,这些影响可能和麻醉暴露的方式、药物种类、复暴露次数等相关。有研究指出,如果小儿(小于3岁)或者,妊娠晚期的妇女重复实施全身麻醉、麻醉时间超过3小时,会影响小儿的脑发育,因此除非必须,对于3岁以下儿童实施手术,应当推迟年幼儿童的择期手术。
本研究分析单次麻醉对儿童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较于多次麻醉,儿童实施单次麻醉,对儿童的行为的影响均较小,术后也不会导致儿童出现太多的术后行为适应不良现象,麻醉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邓城旗,李萌萌,杨静,等.手术麻醉对学龄前儿童发育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6(3):5-6.
[2]李嘉欣, 菅敏钰, 董佳,等. 儿童前期麻醉暴露对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 41(1):58-62.
作者简介:浦艳英(1986-12-),女,汉族,本科,云南宣威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