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飞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时称是商代甲骨文能够见到的最小的时段单位,所有的时称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天时间。商代甲骨文所见的上午时称最多,下午次之,夜间时称较少,但是夜间时称与先秦之后的差异很大,具有不少商代时称的个性特征。商代夜间时称主要有“月出、夕、夜、小夜、鼓、中录、厀人、寐人”等。夜间时称主要以月的运行、人的休寝和击鼓报时三者为参照。
“月出”与“日出”对照,“月出”可以表示夜间时称。在商代甲骨卜辞时称系统之中,常见用事件来转喻时间的造词方法。如甲骨文的“暮”字可以借用“飞鸟还林”事件来转喻日薄西山,夜晚即将来临的时间;“日羞中”借用太阳运行靠近天空正中间来转喻近午时分。甲骨卜辞如:
1)“于月出乃往,亡灾。”①(安明1918+安明2096[1],无名组)
《诗经·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有夙夜;邦君诸侯,莫有朝夕。”“朝夕”和“夙夜”为互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夕”就是“一夜”。董作宾先生认为商王田猎在外时,卜旬之外还要加上卜夕,以示戒备警卫是否严密。“夕”于商代为“夜”,“今夕”即是“今夜”,“卜夕”即是“卜夜”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18贰:“正月,日七夕九。”《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19贰:“二月,日八夕八。”20贰:“三月,日九夕七。”常玉芝先生认为“夕”应当是指整个夜晚[4]262。甲骨卜辞如:
2)丁酉卜,宾贞:今夕亡忧。阴。(《合集》13447,宾一组)
3)贞:今夕王入。(《合集》13555反,典宾组)
4)癸亥卜,亘弗夕征雀。(《合集》20393,师历间组)
殷商甲骨卜辞中“夕”统计到5 437条。在能够确定分组的5 427条中,1 516条来自黄类,1 432条来自出组,黄类和出组分别占据27.9%和26.4%,二者之和占据总数的54.3%。这是使用“夕”时间的最大两个组。其次是宾组,有1 202条用例。再次是何组,656例。再其次是师组、历组和无名组等。从“夕”在各组类分布数量与总用例的比例来看(见表1),没有任何一个组类具有表达的个性特征,但是从各组类之间的绝对数量比较而言,黄类和出组无疑在使用“夕”时间表达式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表1 “夕”在甲骨卜辞中的分布
从各个大组内部的分布情况看,出组1 432例中出二组1 200例,占据83.8%,可见在出组这一大组中,出二组在使用“夕”时间表达式时具有强烈的个性倾向。在宾组1 202例中宾出组有539例,占据44.9%,可见在宾组这一大组中,宾出组在使用“夕”时间表达式时具有一定的倾向。师组211例中师小字组有128例,占据60.7%,可见在师组这一大组中,师小字组在使用“夕”时间表达式时具有比较强烈的个性特征。
卜辞中“夕”主要用于命辞之中,其次是占辞、验辞之中,还有少部分用于前辞之中。总共统计到54例,其中49例在花东子组卜辞中,占总数的90.7%。且《花东》卜辞总共有时间“夕”的用例67例,其中49例用于前辞之中,占据73.1%,可见在前辞中使用“夕”是花东子组的个性特征。
从王卜辞和非王卜辞的分布来看,“夕”时间表达式在王卜辞中的分布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从南北两系的分布来看,村北系占据绝对优势。
从历时演化来看,甲骨卜辞中的“夕”在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五期使用数量较多。第一期出现“夕”时间多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期甲骨卜辞材料丰富,“夕”出现的频率和绝对数量自然较高。第二期和第五期是使用“夕”时间表达式的顶峰,其主要原因在于“贞夕”是这两个时期卜辞的流行风格和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5)庚午卜,壬申雨。允夜雨。(《屯南》2161,历一组)
6)庚午卜:壬申雨。允雨夜。(《补编》34150+《合集》18915+《合集》35290=《蔡缀》218/《补编》10605甲、乙,历一组)④
7)今夕……之夕雨,小夜启。(《合集》13135,宾出组)
9)己丑卜,贞,雨其兹,今夜亡忧。(《合集》40248,宾三组)
11)□未贞,畀朿于兹三鼓。(《屯南》2576,历二组)
12)贞,惠五鼓,上帝若,王受又又。(《合集》30388,何组)
甲骨卜辞中“鼓”作时间出现在第一期晚期的历二组、第二期的何组以及第四期的无名组。其用例较少,除了以上几例以外,我们认为以下几例有表示时间的可能性。暂时录于,此,以供学界参考。
13)丁丑卜,争贞:肜其酒鼓。(《合集》15456,宾三组)
14)甲申卜:其鼓。(《合集》15672,历一组)
15)庚寅贞:其鼓肜。(《合集》34475,历二组)
16)勿鼓肜。(《合集》34475,历二组)
17)贞,昃入,王侑報于之,夜鼓。(《合集》14932,典宾组)
18)丁酉中录卜,在兮,贞:在戍田□其以又人送,亡灾。(《合集》35344,黄类)
19)……中录酒。(《补编》9592/《怀》1384,无名组)
20)……艰……壬其雨,不……中录允……□辰亦……风。(《合集》13375正,典宾组)
卜辞中“中录”有6例,分布在典宾组、宾出组、历二组、无名组和黄类5个组类之中(见表2)。用例数量在各个组类都较为平均。从王卜辞和非王卜辞角度看,“中录”都出现在王卜辞之中,具有使用于王卜辞的个性倾向。从南北两系的角度看,属于村南系的历二组和无名组的用例数量与属于村北系典宾组、宾出组等的用例数量基本相当,可见,在南北两系卜辞之中,“中录”的使用基本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只是略微倾向无名组。从历时演化的角度看,“中录”出现在第一期、第四期和第五期,在第二期、第三期未见用例分布。从用例数量看,略为倾向在第一期使用。
表2 “中录”在甲骨卜辞中的分布表
27)□卯卜,王……旬五月……,厀大雨。(《合集》20945,师小字组)
29)叀厀人酒。(《合集》27522,无名组)
30)癸未卜,贞:旬。甲申厀人雨。□□雨。十二月。(《合集》21021主体+《合集》21316+《合集》21321+《合集》21016,师小字组)
31)……夕,丙子唯大厀人雨自北以风,□雨。戊寅不雨。二月。(《合集》21013,师小字组)
“厀人、大厀人、厀”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在甲骨卜辞中出现7例,其中“厀人”4例,“大厀人”1例,“厀”2例(见表3)。可见“厀人”更具有典型性。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分布在师小字组、师宾间组和无名组3个组类中。师组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无名组仅仅1例。可见,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有在师组使用的强烈的个性倾向。
表3 “厀人、大厀人、厀”在甲骨卜辞中的分布表
从王卜辞和非王卜辞角度看,全部用例出现在王卜辞之中,非王卜辞未见用例分布。可见,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有在王卜辞中使用的个性倾向。从南北两系的角度看,村北系占据绝对优势,村南系仅仅呈个案分布性质。可见,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具有在村北系卜辞中使用的个性倾向。
从历时演化的角度看,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出现在第一期和第四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五期未见用例分布。总共7例中有6例出现在第一期。可见,这三种同义时称时间形式有在第一期使用的强烈的个性倾向。
32)癸丑卜,贞:旬。五月庚申寐人允雨自西,夡既。(《合集》20964+《合集》21310(=《拼合集》21/《补编》6862)+《合集》20986+《合集》21025⑥,师小字组)
33)癸丑卜,王贞:旬。八日庚申寐人雨自西小,夡既。五月。(《合集》20966,师小字组)
卜辞中“寐人”这一组时称只出现2例,两例在师小字组,为第一期卜辞。
总之,商代甲骨卜辞是我们现今能够利用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史材料。这些材料记录着三千年之前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造词选择、语言哲学规律、日常生活以及思维特征。相对于上午和下午时称,夜间时称的数量明显偏少,说明夜间时段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这与上古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密切相关。相对于上下午时称主要倾向于用太阳的运行和人类的就餐规律做参照,夜间时称用月亮运行和夜间鼓声报时作参照。
从具体分布看,“月出”出现用例有限,只见无名组有分布,说明它是一个不常用的时称,或者说是一个具有无名组个性特征的时称。“夕”在甲骨卜辞中是常见词,在宾组、出组和黄类中分布最多,这主要是由于“卜夕卜辞”的原因。它在师组卜辞中分布数量也较多,但主要分布于师小字组中,说明该类卜辞倾向于使用“夕”。“夜”“小夜”“鼓”的使用率都很低,主要集中在一期中晚段的宾组和历组卜辞中,应该是这一段时间的个性。“中录”出现在典宾组、宾出组、历二组、无名组和黄类5个组类之中,用例数量在各个组类都较为均衡。“”“厀人”“大厀人”“厀”“寐人”这几组主要分布在师组卜辞中,应该是师组卜辞中时称的个性。师组卜辞的时间最早,其时称系统也具有一些后来语团不具备的个性特征。
注释:
①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国际研讨会——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论文,1999年。
② 董作宾:《殷历谱》下编卷十,夕谱一。据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影印,见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册,第1-430页。
③ 王襄:《簠室殷契征文考释·天象》,第5页。据天津博物馆1925年石印本影印,见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册,第161页。
④ 例1和例2为同文卜辞,第二例中“夜”在后。
⑤ 蔡哲茂:《读契札记三则》,发表于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8725.html,2017.6.28。
⑥ 蒋玉斌缀合,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72.html,2010.9.17。
⑦ 该条卜辞来自蔡哲茂先生论文:《读契札记三则》,发表于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8725.html,2017.6.28。
⑧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国际研讨会——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论文,1999年。另见黄天树:《甲骨文“”字补论》,《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⑨ 郭沫若:《殷契粹编》,1937年初版;科学出版社1965年新版,第67页。据新版影印,见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册,第184-387页。又载《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⑩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石印本,1944年版,第27页。据1944年石印本影印,见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册,第258-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