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燕 广东海洋大学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最早出现在殷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五代,辉煌于宋元明清。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石雕艺术研究的“活化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我国石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曾被人们誉为“南方兵马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雷州石狗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大致有“祈福保平”“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等层面,下面笔者就对此予以较为详尽的解读。
早期的雷州半岛是蛮荒之地,以多雷著名。当时的雷州先民们为了生存,面对自然的威胁,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来保护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对图腾的崇拜。据史籍《雷祖志》记载,当时的雷州半岛是越族的俚人、傜人、僮人、獠人、苗人、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造成俚人以“狸(野猫)”为图腾,傜人以“犬”为图腾的现象。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如图1、2)起源于周朝。古代的雷州被称为“扬越之南”,先秦时期有一群“骆越”人在此居住。到了秦汉时期,又有一群名为“盘瓠蛮”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崇拜狗图腾,雷州石狗雕刻艺术自然成了雷州精神的象征。
图1 、2 千姿百态的雷州石狗雕刻艺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百越人杂居到雷州半岛,在特殊自然条件和多样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图腾融合与演绎的过程。古越人、俚人、獠人对雷神的崇拜和傜人、僮人对狗图腾的崇拜逐渐形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们的图腾认同,对石狗图腾的崇拜自然成为雷州文化的源起。这些石狗图腾崇拜以雷神、雷祖信仰为背景,并且受到汉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雷州半岛地方文化、民俗信仰的影响,最后发展成为具有雷州文化特色的石狗雕刻艺术。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的社会功能随时代变迁而演变,雷州先民们对石狗图腾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塑造的石雕形象也不尽相同。其中,石狗昂首咧嘴、含笑友善、司仪迎宾的形象,被人们称为“司仪神”。因此形成了雷州石狗雕刻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的转变。这些石狗图腾形象的演变映射出雷州先民们的思想从对自然的认识到对自然改造的过程。
雷州人把石狗雕塑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通常摆放在村头、巷口、祠堂、家门、河口、海岸、桥栏、墓前等地,建新房时习惯于把石狗嵌入墙里或者安置在家门口、屋檐上面,寓意着驱邪镇魔、保平安。雷州有的村庄把石狗置于村口两边,既是全村的守护神,又是喜迎八方宾客的司仪。尤其在农村,祭祀石狗的习俗仍然十分普遍,家家户户都将石狗安放在人们出入的必经之处,以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家里的孩子健康成长。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我国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不同时期的雷州石狗雕刻形象映射出人们不同的诉求。现存的雷州石狗雕塑形态各异,装饰纹样内涵丰富。有的手持铜钱,寓意招财功能;有的手持法网之绳,寓意主正义的功能(图3);有的手持八卦阵,寓意降魔驱妖的功能(图4);有的手持葫芦,寓意赐“福”的功能(图5);有的怀抱小狗,寓意“送子”的功能(图6)。这些石雕蕴含着雷州人民对图腾不同功能的需求。
图3 手持法绳的石狗
图4 手持八卦阵的石狗
图5 手持葫芦的石狗
图6 怀抱小狗的石狗
在汉代以前,雷州石狗雕刻的造型主要以古朴粗犷为主,石狗的形象刻画融入了人的头部造型和狗的身体造型,这是对“盘瓠”崇拜的表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到了汉唐时期,雷州石狗雕刻的造型和装饰纹样丰富了许多。有的石狗怀抱小狗,有的石狗像狮子,有的石狗雕刻有乌蛇、云雷纹、万字纹等装饰纹样。从这些装饰纹样的变化中,映射出雷州石狗雕刻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的影响。
宋、元、明时期,受到我国中原文化的影响,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具有显著的中原文化特征,如石狗雕刻的基座刻有“泰山石”“王”“石敢当”“刺石敢当”“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等文字。从这些纹样中映射出中原文化的南迁,体现了雷州人民“镇魔驱邪”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当时农耕渔猎思想的融合。
石狗雕刻艺术文化内涵的发展演变充分体现了雷州人民民俗信仰、审美心理、审美需求的演进过程。
早在周朝时期,雷州半岛的自然条件、人们幼稚的思维和落后的生产力影响了雷州人民对石狗图腾形象的塑造。该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造型风格为粗放型,石狗雕刻的表现手法多以石头雏形为主,造型古朴、粗拙,轮廓多粗犷,造型上融合了狸猫的特征。该时期的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天然原石的外型,即“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的简单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在风格上与早期的石狗雕刻相比已有些细微的变化。雕刻风格具有以下特征:双下巴肥厚,脸部刻画成倒三角的造型,手法简约,嘴巴的造型呈弧形状态,看起来像青蛙的形象。整体看为写实手法,华丽精巧,因此仍然有着较强的装饰性。该时期雕刻艺术风格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思想,具有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秦朝时期的雷州石狗雕刻风格以抽象为主。石狗雕刻注重写意及浑厚的表现风格,追求写真的同时又讲究写意的手法,在技法上把握整体效果,将浮雕与线刻有机结合。该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造型简练概括,以线条刻画石狗的造型和神态。石狗头部的造型为大头大脸,浑厚雄奇,在细节上略加刻画,雕刻的手法单纯且简练,装饰纹样以概括的手法为主,形神兼备。粗犷的线条所勾勒出的粗轮廓的形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形成的“气势”之美。雷州石雕艺术是吸收外来艺术,特别是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石雕技法气势雄浑。
到了汉代时期,国力比较强大,工艺技术、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该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风格从造型上看主要分“S”形和“L”形两类,其中“S”形以站立式为主要的造型,“L”形有站立式也有卧式。石狗嘴部的造型通常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从石狗的整体造型来看,具有狮子的明显特征。在塑造石狗的过程中,融合了雷州半岛劳动人民的想象,与真实的狗的形象有较大差距。
从雕刻的技法上看,该时期的石狗在雕刻手法上增加了装饰图形,主要有圆雕、浮雕以及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在重点部位采用细致的雕刻手法,如石狗的颌须、身体上的卷云纹样、火焰纹样等,其余的部位采用写意手法,突出其动态与神态,浑厚深沉,豪迈粗放,简练传神。部分的石狗雕刻有文字,内容大多是传达封建礼制文化思想内涵。秦汉时期石狗雕刻风格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整体造型上讲究化繁为简,注重写意的表现风格
石狗雕刻的艺术形象为初显型。此类雕刻采用大刀阔斧和刀削式的处理手法来塑造石狗的外轮廓形象,其造型简练,概括石狗的基本形象以及石狗造型的体积与面的关系,石狗的头部形象以寥寥数笔阴刻线勾勒出基本的形状。
2.风格追求写实又讲究写意,技法上采用圆雕、浮雕与线刻有机结合
石狗雕刻的艺术形象为明确型。在造型确定的基础上,石狗的轮廓形态体现了石雕形象特点和姿态变化,其局部形态多以表现浅浮雕的形式凸起于表面,部分细节的刻画结合了阴线雕刻手法。
3. 石狗雕刻艺术形象刻画为深入型
石狗雕刻的手法多用明晰流畅的轮廓线,形象清晰,肌肉和筋骨的结构变化表达到位,形体结实。形态起伏变化刻画得具体、深入,体积感强,整体面貌表现为写实,属于典型的圆雕雕刻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风格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风格表现为多元化的形态,从而使石狗雕刻艺术得以较快地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狗雕刻不局限于陵墓建筑方面,其他方面也有涉及。
与东汉时期相比较,南朝石狗雕刻风格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整体造型风格上看,南朝时期雕刻风格重写实,讲究“形似”,大部分以真实的石狗作为原型进行雕刻。第二,从石狗神态上看,以传神为主,但在身体的细节上有所不同。第三,从石狗身上的装饰纹样上看,南朝时期的石狗雕刻装饰性也是相当突出。第四,从石狗雕刻艺术的性别上看,出现了分化, 南朝梁代的石狗雕刻已开始有雌雄之分,并雕有雄性生殖器。
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此时的石狗雕刻多出现在寺庙中。造型丰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朝时期的石狗雕刻以佛教元素的艺术形式表现,多出现在寺庙中。第二,石狗造型以写实的手法为主,改之以往的行走状态,呈现出昂首挺胸姿势。其前肢直立撑地,后肢弯曲,臀部贴于地面,逐渐从站立的姿势转向蹲的姿势。体量较小,形态由原来的消瘦型向圆实饱满型转变。脸部刻画以写实手法为主,毛发由下垂的风格演变为飘动的形态,身上的装饰由螺壳卷曲状演变为圆状旋卷形。石狗雕刻艺术的造型多为温顺型,动态活泼,富于变化,石狗的表情也逐渐失去了威严。第三,北朝石狗雕刻的造型以自然真实形象为主,体现石狗的神灵功能。这些装饰风格的演变,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由东南亚国家逐步向我国雷州半岛的延伸,具有外来佛教的艺术风格。
唐代国富民强,此时的石狗雕刻艺术风格得到了整体发展,石狗的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该时期的雕刻工艺精巧,造型总的来说倾向浑圆饱满,无论大小型的石雕,在质量上要求较高,小中见大,精巧且具有盛唐时期的雄风。石雕的整体造型较为准确,注意细节的刻画, 做到细中见灵气,大中显神韵。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圆雕手法,运用细线阴刻手法。装饰纹样多采用较短的阴线表现,具有明显的阴阳凹凸块面特征。石狗的形态丰满健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唐代石狗雕刻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其造型分为陵墓石狗与佛教石狗两个类别。初唐时期, 石狗雕刻艺术风格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传统风格和雕刻的技法,此时的石雕还没有形成唐代时期独特的石雕风格。到了中唐时期, 石狗的典型特征已逐渐形成。此时的石雕大部分呈现蹲踞式的造型姿势,从而彰显出石雕的宏伟气势。该时期的石雕头部造型较大,颈部的鬣毛呈现出卷螺状,在技法表现上比较成熟,注重强调细节的刻画。唐代晚期,石狗雕刻艺术逐渐转变为粗放型。石狗造型开始变得体态无力、线条松散,前腿后收,身子往前倾,渐失了盛唐时期的雄风。
唐代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风格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社会功能上来看,石狗雕刻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分为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等方面。第二,从整体形态上看,石狗形态体量较大,体型显得饱满,造型分为走动的姿势和蹲着的姿势。走动势态越来越少,随后逐步向静止站立的形态演变,造型上越来越饱满圆浑,开始注意身体造型比例关系。第三,从雕刻手法上看,石狗造型为写实圆雕的艺术手法,采用简洁的表现形式, 强调石材的质感。头上、肩上以及身上纹样的装饰逐渐减少,局部和表面采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对细部特征做画龙点睛的处理。
到了宋代,石狗雕刻风格已逐渐消失唐代时期石狗昂扬霸气的形象,造型生动、神态温顺,体现出被驯化后野性的收敛,并逐步从陵墓守墓神兽向镇宅守护神兽转变,开始从官宦之家走入民间, 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雷州石狗雕刻形象发挥了镇守护卫的社会功能。宋代时期的石狗造型比起唐时具有写实性,体形大小接近于真实的狗, 石狗头部的造型及头上的鬃毛接近实际的造型。其身体轮廓和四肢有些夸张,基本比例准确, 结构严谨。该时期石狗的特点是从守护陵墓石狗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这一时期除陵墓之外,衙门、祠堂、寺庙、住宅、村口、园林中也出现很多石狗雕刻。这一时期的石狗与唐代石狗相比,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纯熟,装饰意趣更加浓厚。如石狗身上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基座装饰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装饰纹样丰富、亮丽。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这些装饰纹样绝不是审美和装饰的目的,而是和信仰有关,体现了雷州先民对石狗图腾的崇拜以及受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
元代时期石狗雕刻艺术风格注重意象,以形传神为主。头部大多没有毛发,大部分从后脑开始向下,有些呈现出披发状、螺髻状等,就像当时人们的发型一样。在雕刻石狗的背部时,改变了前朝时壮硕丰满的风格,突出骨骼的刻画,筋骨凸显, 更有矫健力量之感。
到了明清时期,石狗总体形象看起来比较温顺。该时期的石狗雕刻风格形态丰富多变,装饰更加华丽。清朝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在装饰细节上表现细腻。部分石狗背上的装饰纹样是清代时期的长辫子,有的石狗雕刻着眼镜,还有的石狗胸前雕刻着领带等。这些装饰风格与当时明清时期人们的装饰风格相吻合,也是时代的烙印。
明代石狗雕刻与民间建筑紧密结合,石狗身体挺拔,鼻坚挺、眉骨高挑,刻画线条简单,其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动感较强。在雕刻手法上多用圆雕、平雕。而清代石狗雕刻形式更趋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工艺上更精细,刀法娴熟,线条柔美。石狗的表情更加生动可爱,但是在神态上力度和饱满度却略逊于明代。
该时期的石狗雕刻艺术广泛应用在祠堂、寺庙、衙门、民居、宅院、桥梁、村落、海边、田地等中。石狗的造型设计更加多元化,艺术风格为写意手法。特点有:第一, 删繁就简,写其大意。第二,水晕墨章,写其笔意。第三,离形得似,写其意象。第四,抒发胸臆,写其意气。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些艺术作品都是独特的创造,整体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
现代石狗雕刻风格基本是明清时期的延续,融合了外来文化。该时期的石狗雕刻工艺水平更为精湛,造型上大胆创新,吸取西方文化的艺术精华,将现代的审美元素与传统融合,采用生动夸张的线条表现石狗。
综上所述,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多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等艺术方式来塑造其形象,由于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的影响,雷州石狗具有新的文化内涵。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雷州当地的民俗与外来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
通过对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的演变解读了解到,各朝代的雷州石狗雕刻艺术与其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石狗雕刻艺术的装饰纹样与雷州人民的信仰文化、社会诉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此可见,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相适应,同时雷州石狗的寓意及功能也各不相同。
纵观千年来雷州石狗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它从图腾崇拜到民间守护神,再从官府走向民间,成为雷州人的守神灵,具有祈福辟邪、保平安的作用。雷州石狗雕刻经历了从“图腾”到“吉祥物”再到“保护神”等几个阶段的演变。雷州人民不仅赋予石狗雕塑形象辟邪作用,还赋予了雷州石狗守护神灵、祈福祥瑞、保平安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都与社会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渊源有关。
雷州石狗在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内涵寓意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同时也传递了雷州人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