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让孩子亲近古诗要讲求方法,适合孩子学习古诗的方式应该是:向诗人学习,模仿他们观察、记录生活的方式,然后讲述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都会带孩子读古诗,不过要想让孩子真正地亲近古诗,不仅要读诗,理解诗中的内容,还要找到古诗与当下、与孩子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
就像我们写日记、记周记—样,古代的诗人用诗歌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讲述着他们的见闻,表达着他们的感受与思考,其中有一些就能与孩子的生活对应起来,我们不妨在教孩子读诗时,让孩子向诗人学习,尝试记录、讲述自己的生活。
《咏鹅》:用中心导图观察和描述动物
我们先来看骆宾王的《咏鹅》,这是一首孩子都很熟悉的古诗,描写了一种动物——鹅,孩子从中可以学到观察动物以及描述动物的方法。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抓住了鹅的一些典型特点,我们可以带着孩子画一张中心导图,从古诗中把这些特点找出来,列在导图上。比如鹅有弯曲的长脖子、白色的羽毛和红色的脚掌,这些都是鹅的外形特点。我们还能看到鹅的一些行为特点,比如它会引吭高歌、会游泳。
通过这些特点,我们知道诗人所写的动物就是鹅。
观察,不仅是在用眼睛看
第一,在讲鹅的外形特点时,诗人讲到了形态(比如弯曲的脖子),还讲到了颜色(比如白色的羽毛、红色的脚掌),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时候,也要注意从这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
第二,除了用眼睛看,诗人还用耳朵听,所以诗中讲到了鹅的叫声。我们平时带孩子进行观察时也可以让他把各种感官运用起来,引导孩子想一想,除了声音,还能再添加什么?没错,可以添加触觉一一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添加嗅觉——闻上去有什么样的气味。
从诗中的鹅延伸到生活中的动物
整理好导图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连接了:选择一种动物,让孩子观察或者回忆—下之前见到的它的样子,想一想,它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行动特点?在整理这两类特点时,注意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用上。
一边观察或者回忆,一边画出一张新的导图。列完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对照导图介绍这种动物。在介绍的时候,可以继续向骆宾王学习,比如这样和孩子讲:
你看他的这首诗,第一句讲的是什么?“鹅、鹅、鹅”,其实这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这种动物的名称,其次还模拟了这种动物的叫声。引导孩子讲述的时候,也可以先说一说,我要介绍的是什么动物,说出它的名称;然后模仿一下它的叫声(如果有的话),或者想想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声音(比如蝉鸣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用声音来进行补充。
接着,沿着导图,引导孩子介绍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再介绍行动特点。骆宾王其实是把这两部分融合在一起说的,但这对孩子来说难度比较高,我们可以改成对照着导图逐条介绍,孩子能说清楚就好,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从动物到植物,继续做延伸
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述动物,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再延伸—下?比如延伸到植物。对于植物,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在观察的时候,也要注意它的形状、形态、颜色。不过,植物本身不会动,没有行为特点。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特点,看看它们生长在哪里,四周有些什么,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植物的习性,补充进来。
《三衢道中》:用流程图记录旅行见闻
除了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动植物,我们还可以向古诗学习,记录和讲述自己的旅行经历。没错,古诗中也有“游记”!比如曾几的这首《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习诗人是怎么写“游记”的
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旅行的地点——三衢山。第一句交代了旅行的时间——黄梅时节以及天气情况——连日都是晴天。是不是跟我们平时写游记很相似?让孩子想一想,为什么要专门说天气?这是因为黄梅时节的天气以连绵阴雨为主,而诗人这次旅行却遇到了连日晴天,所以值得记录。
诗的题目和第一句介绍的是旅行的基本信息,而接下来的三句就是对旅途以及沿途见闻的记錄。这几句诗完全是按照旅行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带孩子画一张流程图,进行梳理。
第二句写旅程,分为2段:第一段是乘船在小溪上行驶;第二段是驶到溪流的尽头之后,登岸,开始爬山;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归程,分别写了2种景物——先看到四周的绿树与树荫,接着听到黄鹂鸟的叫声。注意到了吗,在这段记述中,既有诗人用眼睛看到的景物,也有用耳朵听到的声音,依然是一种多感官的融合,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录方式。
仿照古诗,制作旅行路线图
下次带孩子出门旅行时,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和这张导图带在身边:
首先,记录旅行的基本信息:时间、地点、天气,还可以补充同行者都有谁(在诗中没有说到)。
其次,梳理旅行线路,可以画一张流程图,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还可以进行分段,比如诗人分了去程和归程,我们也可以借鉴;如果没有归程,还可以选其他的分类依据,比如总共参观了3个景点,那就以景点来分段,看一看每个景点中都有哪些具体的经历。
最后,整理好旅行线路图,就可以在每个阶段补充具体信息:—方面,可以补充交通方式,比如诗人就说到了乘船和步行两种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补充路上见到的景物与风景。注意除了眼睛看到的,还可以把耳朵听到的内容也补充进去。此外,还可以记录各种活动、各种好玩的事情。
如果路上的条件允许,可以和孩子一边游玩,一边记录,不过大部分时候,孩子更倾向于痛快地玩,那么可以等回来以后,再和孩子一起回忆,画出导图,用沿途拍下来的照片、视频做参考。每个^在旅行中所关注的、所记得的事可能都不同,可以做个交流、互为补充。
画好导图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对照着导图,按照旅行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说一说这段旅途了。很多父母都问过我:带孩子去旅行,却觉得他回来以后,好像都不记得什么,怎么办?那就下次跟着这种古诗的思路,一起来记录和讲述旅行见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