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利用各种媒介高效获取资讯广受欢迎,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深受喜爱,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热点事件备受关注。
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如何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辨别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学校拟开展以“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此次活动并发言。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写作指导
“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这意味着信息大量涌入的同时必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就需要我们去分辩、去选取。有了这样的背景认知,我们才会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材料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沟通交流、传播文化”。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对“沟通交流、传播文化”这一目的进行辨析,即如何有效沟通、有益交流,传播真文化、优秀文化,再从目的反推,媒介的选取与利用就不言自明了。
2.“如何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先要弄清楚“获取信息”与“发出自己的声音”之间的关联,比如,我们通过“抖音”这一媒介,获取到某个人发表的对《围城》这一名著的观点,这触发了你的思考或质疑,于是你有自己的观点想去表达交流,这就是此问题的关联点,这时利用媒介的目的和第一个问题就有了交叉重合点,即沟通交流,传播文化。
3.“如何辨别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独立的判断相对容易做到,而辨别真伪和判断正确则要求很高,这两点虽难却有着很现实的迫切需求,应该在作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会成为这篇文章的一个闪光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文章从逻辑结构上包含了“媒介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媒介素养”,以及如何提高“媒介素养”,其中怎么办应该是重点。
例文
提高媒介素养,参与社会进步 俞诗涵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可以用学生代表的身份在这次以“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发言,我要发言的题目是《提高媒介素养,参与社会进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像是被大众媒介所充斥和包裹着。美国媒体曾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虽然它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它把我们对于媒体的认知方式分成了“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三个层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学着如何正确且有建设性地去运用大众媒体传播资源的一种能力,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当下这个时代,去学着如何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并且有效地参与社会进步,也是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所义不容辞的事。
只不过现代社会却更常出现“媒介失范”的现象。2020年年初的“鲍毓明案”在媒体的主导下愈演愈烈,当众人还在气愤怎么还会有如此丧心病狂之事时,一个反转的结果让众人瞠目結舌。还记得多年前的“罗一笑事件”,网友们的善意转发和捐款却等到了令人无语的反转——感动人无数的某杂志编辑筹款为女治病的文字,只不过是商业公司的营销手段——网友的善意之举被恶意地商业利用,让一切善意都成了笑话。“不要被营销号带节奏”“转发之前要想清楚”……于是每次碰到了新闻,的确有人成为带头的转发者,却也有更多的网友选择成为梁启超先生笔下的旁观者。
这类事件的屡屡发生,其实也反应了现如今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信息泛滥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受众对于狂轰滥炸的信息,似乎已失去了甄别判断、理性质疑的能力,只是一味地接受。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原来媒介素养的缺失,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极可能会导致信息产业畸形发展,会损害全体网民的身心健康。所以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社会进步,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我们都说在信息时代,媒介是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参与社会进步呢?我想,首先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学会利用媒介学习。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鼠标一点,便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正确利用媒介沟通交流,传播文化,也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就如李子柒利用短视频,传播中华传统乡村文化,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又如平时我们利用微信等交流平台,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交流沟通,跨越时空的距离……最后我们要学会判别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学会独立、正确地判断信息,做好不信谣,不传谣,用脑去想,用心去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点:文章有三处亮点:一是李子柒的正面事例引用恰当,增强了说服的力度;二是关于“媒介素养”的三层解读,挖掘了话题的深度;三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入,引人深思,拓展了思维的宽度。亦有三处亟需调整:一是层级再清晰些,因是发言稿所以最好再有些充沛的情感变化;二是外显性结构应清晰些;三是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古雅需再增强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