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祥:用行动诠释“脱贫”的意义

2021-07-30 23:01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草棚望谟县脱贫

你还记得“千里背母上学”的刘秀祥吗?

4岁那年,刘秀祥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伤心过度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失去自理能力。再后来,哥哥姐姐们都因不堪家庭重负,相继离家出走。曾经的六口之家,在刘秀祥10岁那年,只剩下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年幼的他,一边照顾没有自理能力的母亲,一边想方设法赚钱维持生计,劈柴、做饭、种菜,他一样一样去学。中学时期,他带着母亲在县城读书,由于没钱租房,刘秀祥就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个草棚,母子俩就在小草棚中生活了3年。

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身体透支,刘秀祥第一次高考遗憾落榜。难过之余,他翻开从前的日记,看到自己曾经写的一句话:“当你抱怨你没有鞋时,你回头一看,发现竟然有人没有脚。”他整理心情重新开始学习,第二次高考,他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2008年9月,他带着母亲千里北上山东,到大学报道。也是那个时候,他的事迹被全国人民知晓,登上各报刊的头版头条,每天有无数人联系说要帮助他。只要他点头,他的生活立马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他统统拒绝了。他说:“一个人的困难或挫折并不是你向社会索取的资本。”

大学四年,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做着各种兼职来维持生活,将打工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母亲的住院治疗,一部分寄回贵州,资助初中捡废品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上学。

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贵州省望谟县地区95%以上的土地是山谷丘陵,深山区的老百姓对教育也不够重视,当时,1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6%。刘秀祥想通过教育影响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摆脱贫困。2012年,大学毕业的刘秀祥拒绝了城市里年薪55万元的工作,毅然选择带着母亲回乡任教。8年间,为了劝说家长让娃娃们读书,刘秀祥跑遍了每一个村子,跑坏了几辆摩托车。有人问他:你努力考大学,不就是为了摆脱贫困吗?为什么又回去了?他说:“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是让家乡摆脱贫困。”

在他的感染下,这里的人们被“唤醒”了。现在他所在的望谟县实验高中已经从8年前的70个大学生变成了1270个大学生,他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1200多个家庭的希望。如今,刘秀祥仍致力于助力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截至2020年9月,资助金额共计290多万元。记者问他:“你怎么能让那些孩子相信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他说:“因为我就是个例子。”

2020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读书渡己,教书渡人。这个曾行走在黑暗中的少年,又成为了别人生命里的光。

人物角度

刘秀祥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两句话:“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反哺大山。”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寒门出身,却拥有广阔的视野,选择回到基层奉献自己,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寒门学子完成梦想,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他的故事不仅让大家看见了普通人自强不息、逆天改命的奋斗历程,也传递出了教育的超功利价值观。人生实苦,唯有自渡,但你吃过的苦,终将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运用示例

“他曾在井底仰望過天空,现在他甘愿成为井中的梯子。”在刘秀祥身上,我看到了光,民族之光。女有张桂梅,男有刘秀祥,正是因为有很多这些“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变得越来越美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力量源泉,我们这样的萤火,也能被他们点亮。

猜你喜欢
草棚望谟县脱贫
田野里,丰收忙
夏日天堂
住在草棚里的“不速之客”
贵州省望谟县纳郎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天冷要盖房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望谟县委离退局、老年大学到蔗香镇新寨村张贴帮扶公示牌
望谟县重访革命遗迹传播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