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衣食与修养”素材运用指导

2021-07-30 23:02钱湘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衣食物质生活

钱湘健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经历了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的根本性变化,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对先贤有关衣食的名言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此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修养”一词的解释是: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荀子的话意思是百姓“衣食足”才能“知荣辱”谈修养,也就是说,要提升民众的修养,就要满足人民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反过来讲就是,在老百姓衣食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就不要指望他们能“知荣辱”,也不要怪罪他们“修养”差。荀子所述跟当下的“民生问题(或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的治理理念相合拍。

孔子的话其大意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联系材料中“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经历了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的根本性变化”的所述,以及任务驱动型作文直面当下,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命题导向,可以理解为: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过分追求衣食享受,会消磨人的意志,降低个体甚至社会群体的修养。

从衣食所需、所求来看当下人们的“修养”是作文的落脚点、归结点;写作重心应放在衣食方面的社会风习对个人修养影响的阐发、原因的分析上。

立意角度一

衣食足方能有修养。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的基本需求,它是物质层面的,也是基础层面的。人类能一步步从蛮荒走向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类持续地解决衣食问题的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满足了生存,物质基础坚实了,我们才能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走向精神层面,追求修养。

选材小贴士:茹毛饮血、靠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先民,他们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生活在文明的前夜,文明未至则“修养”不存。再如,在人类行进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每遭天祸之灾或兵燹之厄,老百姓“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挣扎在死亡线上;那些饥寒交迫中的灾民、难民,为了活命,或铤而走险沦为匪盗流寇,民众倒悬,天理不存,岂有“修养”可言?

立意角度二

修养重于衣食。衣食无忧的富足容易让人迈入耽于衣食的陷阱,草创伊始,“暴发户”心态犹留有痕迹,对锦衣玉食的毒瘾蚕食着修养。对衣食的过分追求只是冰山一角,“暴发户”心态真正昭示的是欲望失控,理性缺位。这时需要修养来控制贪婪欲望,我们当汲取古之圣贤安贫乐道重修养的精神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选材小贴士: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网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整体而论,近年来大学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费已远远超越温饱的需求,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沾染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他们不顾家庭经济承担的能力,过度消费。他们不珍惜父母的劳动,甚至厌弃不能满足他们“衣食”消费需求的父母。为了一时享受,他们不惜借债透支,举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沉重的债务负担,使他们无心向学,也无心向善,病态的消费观、享乐观,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品德修养不可避免出现群体性滑坡。

大学生借贷的背后,是数家网络金融产品的畸形繁荣,这些针对大学生提供“精准服务”的网贷产品,无不具有借贷门槛低、利率回报高的特点,而这又与政府监管不力甚至监管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立意角度三

莫让衣食牵绊修养。“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仓廪实”未必“知礼节”。“安贫”不是“乐道”的必然条件,衣食从来无法决定你的修养,贫穷或富有对追求心中的真理与品德也无法产生影响。如果我们只一味地归结于衣食,终有一天会由被时代的洪流冲向功利变成主动奔向它的人。修养来自于个人精神的层面,那就需要我们跳脱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把更多精力放到提升修养上来,让精神上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只不过是另一种。是否追求“道”却是一种生活态度。重要的不是是否去捡六便士,而是心中有月亮。

选材小贴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陶渊明对自我修养的坚守,不出卖底线以求物质的苟得,精神的富足在陶渊明这里比物质的充足更弥足珍贵。木心先生曾受牢狱之苦,但他仍不忘凝望天空,用纸制成黑白琴键,依旧弹奏着肖邦与莫扎特,并且创作出几万字的《狱中笔记》,衣食的极度缺乏并未将他的品性与修养消磨殆尽,反而使其实现了自我精神世界的高筑。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刘亮程《寒风吹彻》中的父亲在“我”风雪之夜砍柴归来时,只问“柴”而不问“人”,“父亲”的冷漠便是糟糕的环境逼出来的:当人处在缺衣少食忍饥受冻的极度贫困中,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时,人身上的那些常态下的“修养”甚至是基本的人性一点点抽离。

素材演练

志于衣食,亦志于道 林侃

每个人活在这世上,穿衣吃饭都是不可缺少、不可避免的,然而生活又不止于衣食,或多或少地,我们都要追寻修养和意义。或者用儒者的话来说,要去求“道”,只是我想这二者并非针锋相对的两种事物,而是同一生活里的两个侧面。所以要达到更好的生活,我们自然要有志于衣食,亦要有志于道。

衣食是生活物质的一方面,以它为基础才发展出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管仲说衣食足而知荣辱,要阐述的便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怎么能够希望他去思考那些宏大的问题。对一个社会乃至国家来说也是如此,挣扎在温饱泥潭里的民族是梦不到未来的,只能祈祷明天早上的面包。

因此,追求衣食并不是就意味着物质的上升与修养的滑坡,相反,充足的衣食正是我们得以提高自己的前提。我们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中国家庭富裕程度的变化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当人衣食无忧时,他就没有生存需求的压迫,也就不会为此做出令人不耻的行为。相反的,他有更好的物质能力去追求自我修养的提高,进而使得整个家庭修养和知识水平得到提升。

当然,对衣食的追求并不是无所限制的。有利于修养发展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不是过分奢侈的生活。修养以衣食等生存需求为基础,却最终要超越它们来为我们提供充实感和幸福感。孔子反对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也不是要提倡寒酸的窘迫的生活,而是要借此強调“道”之于我们的重要性,它才是替代物质最终赋予人生意义的东西。

我们近年来特别强调的文化强国、科教兴国,其意义也正是在此。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再到吃好穿好,我们的物质经济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欲望也要随之膨胀。如果一轮轮的增长只是伴随着无度的消费和对奢侈的跟风,那么这增长的经济最后只怕也要崩塌。真正的良性关系是要用衣食的富足来保证修养的提升,又以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来推动现实生活的进步。难怪孟子在形容大丈夫时,不只是说一句“富贵不能淫”,还要加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气魄与胸怀。

由此可见,衣食与修养不是简单的机械关系,衣食富足之人亦可修养颇深。乃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衣食便是一种修养,修养也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衣食,这又有何不可呢?有的人在增长的食物消费里只是吃出了金钱,有的人却可以从中找见健康,升华品位。伊尹可以凭五味调和之论身居相位,今人又怎能不把意识从单纯的生存需求中解放出来,成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

也许这种境界并非人人可得,但至少意识与修养在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要在二者之中择其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兼得兼备乃至令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问题。我们家庭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令这个问题在现代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便是有志于衣食,亦有志于道。

(指导教师:张晗)

评点:物质与精神,孰重孰轻?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似乎凡人重物质生活,伟人更重精神追求。而作者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独到见解:我们要有志于衣食,亦要有志于道。由此作者分两个角度来论证,即物质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前提和我们需要超越物质追求“道”。从个体到社会现象,层层深入,思辨性强,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文章还能结合文化强国、科教兴国等社会潮流来谈,具有现实意义,给人启发。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衣食物质生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以修养为衣食
从衣食足中知荣辱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要让孩子知道衣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