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8年来持续奋斗,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不仅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且为世界千年发展目标和减贫行动计划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原因何在?
人民至上、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访问时深情表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爱民的一腔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的真情表达。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贯穿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实行政策和资源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党的十九大在充分肯定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清醒分析了脱贫攻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提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党中央领导脱贫攻坚的持续接力,豐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奇迹,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党民同心、众志成城
脱贫攻坚既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的事业,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在脱贫攻坚中,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就难以取得最终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理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突出县作为前线指挥部的重要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多种社会力量协同发力、合力攻坚,展现了我们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行动起来,脱贫攻坚事业才取得了辉煌战果。
人心齐,泰山移。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党组织发挥着领导带头作用,广大民众是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全党和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党民同心、众志成城,既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攻坚克难、迎头而上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铸成最伟大的精神长城,形成最强大的行动合力,在新的团结奋斗中铸就新的时代辉煌。
创业攻坚、励精图治
担当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创业攻坚的品质,也是一种励精图治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担当就是要敢于做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起重担、敢于迎难而上。
脱贫攻坚是一项为了人民的富足和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摆脱贫困、消除贫穷,让中国走向富强、让人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这不仅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同样也只能靠实干。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和忠勇无比、励精图治的责任意识,钉钉子抓落实、布阵点打攻坚,携手并肩,不等不靠不歇,以平均每年帮助1000多万人脱贫的速度走向全面小康,这无疑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与贫困抗争史上的奇迹。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努力让中国人民不断富起来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处于普遍贫困状态,有八亿多人口亟待解决温饱问题。脱贫攻坚不能停留在书面文件中,必须付诸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中,脱贫攻坚是有限期、有步骤、必须按时攻克的硬堡垒和必须按时啃掉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持续性的脱贫攻坚接力,我国不少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陆续走出了贫困的深渊。在这一过程中,扎根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携手并肩、甘于奉献、敢于牺牲,为解决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成千上万干部长期驻扎在扶贫一线,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努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必须完成的非凡之举。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无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是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干部扎根在基层、奋斗在基层,用自己的辛苦和牺牲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广大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所展现出的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精神,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源自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体现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彰显于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在向贫困宣战的战斗中,扎根基层就是要守住阵地、守住责任,甘于奉献就是要不谋私利、倾心付出。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坚守脱贫一线、坚持全力付出的“时代脊梁”,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和配合,才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保障。
统筹谋划、精准施策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有组织、有规划、有步骤、有方略,必须按照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做事,把脱贫攻坚当作科学任务去谋划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指出,要统筹谋划、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效率,坚持因地制宜、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统筹谋划是关键、精准施策是要义,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他还提出要做到“六个精准”,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加强组织领导到坚持目标标准,从强化机制保障到实施精准战略,从完善资金管理到加强作风建设,从激发群众脱贫动力到引导群众自我组织,都贯穿了全局谋划、统筹协同、规范组织和精准实践的科学精神。
脱贫攻坚事业符合科学规律,脱贫攻坚实践也需要科学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坚持“两个确保”,首先做到“两不愁三保障”,然后循序渐进实现全面富裕、高质量富裕;从体制机制入手,做好统筹和顶层设计,兼及政策、人力、财力、方案、程序和管理;从普查一般贫困到重点扶贫、从精准识贫到定点脱贫、从通过教育提高扶贫能力到通过评估检验脱贫效果。科学布局、科学决策、科学实践都贯穿了科学救贫、科学治贫、科学脱贫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是一场科学会战。其中,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正是指引脱贫攻坚走向最终胜利的保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肖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