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任何非预期的、突然发生的变化,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些心理波动。当挑战来临时,心理韧性差的人往往会抱怨时事之艰难,担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就像没有韧性的绳子,拉长就会断;而心理韧性强的人则会选择将情景进行重构,使之变成对自己能力的考验,对压力做出积极的适应,就像一根有韧性的牛皮筋,被拉长后也可以恢复。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学生的“隔离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情绪加剧等问题,给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的课题。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学生才能正面困境、愈战愈勇。
一、心理韧性对个体的保护意义
韧性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心理韧性也称心理复原力,是指人们面对危机和困境时的心理抵抗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心理韧性能够让个体顶着压力坚持前行,不断地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心理韧性的缺失,会让我们更容易被困难击倒,错失提升自己的机会。人们在面对突然的或长期持续的巨大压力时,会进入应激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较往常会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发生许多改变。面对疫情带来的心理不适,应激反应有利于我們保持警觉、调动资源并增强适应能力来应对疫情危机。从一般情况而言,心理韧性对个体的保护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的出现。
二、疫情时代学生的心理状态
2020年初,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惧等。有焦虑情绪的学生表现为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害怕自己被传染,甚至因为过分担心而失眠;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表现为心情低落,容易哭泣,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缺乏兴趣;有强迫情绪的学生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清洁家中物品,强迫性地关注疫情信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疑病恐惧,将任何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似的症状都“自我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情绪问题,大部分学生还会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挑战。
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教育部下发系列文件要求2020年春季开学延期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提倡“停课不停学”,鼓励学校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教育形式的改变,信息空间与教育空间首次大规模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习环境变化,在校学习变为居家学习,教师约束力度降低,同伴互相影响缺乏,迫切需要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学生在新奇体验之余,学习效率低下、长期面对电子屏幕产生的生理疲劳和心理厌倦等问题,都可能会随之而来。
当下我们处在后疫情时代,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恢复到疫情以前将是一个缓慢的修复过程。面对新的挑战,更需要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在面对时代巨变带来的心理冲击下,才能够调节自己居家学习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正视并接纳自己偶发的波动的心理状态,达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效果。
三、疫情期间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
新冠疫情巨大的时代挑战带来了巨大的教育思维的变革。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
(一)学校要调整课程设置并增加体育锻炼活动
1.普及生命教育知识
生命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旨在关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校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生命教育专题讲座,通过案例分享、主题讨论、视频观摩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带来深刻心灵的冲击和震撼。生命教育不是狭义、简单地从生死维度规避周围的安全隐患,更是上升到生命安全和生命责任的维度,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感。做好生命教育,使学生在面对人生重大的心理冲击的时候,可以保持对生命的乐观,并增加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
2.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内容涵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试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通过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全方位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促进其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在每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前,还会专门设置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关注和调试自我状态,在人生的重大事件中激发心理潜能,平稳度过每一次人生转折。
3.增加体育锻炼活动时长
保持一个良好的生理状态,在面对环境改变或者困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应对。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以减轻因精神压力过大带来的心理负担,改善紧张、焦虑、不安的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当身体状态良好的时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比较高涨。
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从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开始。我校在全面复课以后,加大了课间操的时长,用长跑、跳远、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来增加学生体能,调整他们的状态。随着体育锻炼的有序进行,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调动,心理能量得到积攒,心理状态得到提升。
(二)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韧性训练
1.体验式培训是抗挫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陌生且有挑战性的环境下,人们倾向于向别人寻求帮助,努力与团队协作来完成任务。教师巧妙设置行为情境,精心设计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增加学生抗挫能力的训练,促进其全身心的体验。
体验式培训的基本流程包括体验、分享、交流、应用几个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拓展项目。在活动开始前布置任务,学生探讨完成任务的关键步骤,团队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之后,成员之间分享心得体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启发,最后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体验式培训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含了合作、信任、抗挫折等主题。以“信任之旅”为例,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带眼罩扮演盲人,另一个学生不说话扮演哑人,两个人互相搀扶共同走过一段有障碍的路程。障碍的路是需要克服的困难,带着眼罩看不见路和不能用语言交流也是需要客服的困难。两个同学走完这段障碍路程之后角色互换,充分体会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通过克服苦难的过程深刻领悟信任、合作的力量。在活动中,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洞见自己的人生抗挫折经验的总结,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导学习生活。对学生这种针对抗挫折能力的训练,需要心理教师有实际操作的理论和经验,做到专业的设计、专业的分享,从而在体验过后达到预期的目的。
2.系统的冥想训练是提升正念的捷径
所谓冥想训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通过呼吸的调节,沉浸在自我的感觉中,通过专注提升自身的心力,从而实现关注此时此刻的学习和生活,不为挫折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所困扰。
在教师的语言和环境渲染的指导下,学生找到舒适的坐姿,闭上双眼,自然地呼吸,全神贯注地感知呼气、吸气的过程,觉察呼吸时的身体状态,比如空气进入鼻腔时的清凉触感,小腹的扩张、收缩。每次持续5~10分钟。教师若加入关于自信心的指导语,延长冥想训练的时长,增加冥想次数,对学生的心力训练也是很有益处的。
强大的心理力量可以让人更加自信、从容,尤其是面对突发得应急事件,更能彰显智慧和心力。正念作为身心调节以及自我成长的技术和方法,在解除压力、管理情绪以及优化效率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
(三)班主任要注重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外在环境挑战的信念。学生倾向于选择他们相信自己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会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自己会失败的任务。如果学生在一个领域有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会设立一个高目标,并更有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挫折时的表现也会更好。
首先,班主任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一步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最后实现整体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会找到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其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偶尔会出现迂回曲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领导,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体谅学生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偶尔的退缩和懦弱,表达对学生的理解和同情。即使是默默关注,这种共情的体验和陪伴往往也能给学生巨大的安慰和力量,这是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的关键一步。接下来,要在学生愿意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分析这次挫折的经历,让学生将痛苦聚焦在具體的经历中,避免将失望的情绪扩大,做好适当的情绪梳理之后,调整目标,继续小步骤策略,一步步加强成功体验,增加自我效能感。
(四)家长要成为学生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带给人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目标是使个体重新恢复到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阻碍和拒绝,得不到充分的鼓励和支持,那么他往往会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在遇到挫折时变得脆弱,不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不是让家长们为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陪同孩子面对挫折。家长首先要在心理和行动上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作出正向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绪稳定度,当家长自己的心理韧性强,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应对生活事件,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心理韧性是保证个体心理健康的最有力的要素之一。有意识地提高心理韧性,是保证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事件时从容应对的最佳手段。我们期待通过提高心理韧性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压力,用积极的行动去应对压力,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获得动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和应对生活中的任何压力和困难。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