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刘进宝,刘建飞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 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1]。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完善职业院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制度,适度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要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2]。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中高等职业院校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五年一贯制模式、对口单招模式、“2+3”合作模式、“3+3”分段模式、 “3+2”一体化模式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3]。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两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割裂、课程内容重复、中职阶段基础薄弱、高职阶段学习适应性差、 教学与生产脱节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良性发展。
从人才培养的衔接上来看,在“3+2”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中,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一脉相承、层层递进,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题试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为例,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学徒制”和“中高职一体化”有机融合起来,探索为地方中小型水利企业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和对策。
浙江是水利大省,经济发达,民营企业较多。 课题组对浙江省1 789 家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 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总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五年来, 水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增加,2020 年全省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达64 185 人,同比增加6 422 人,增幅11.1%;全省水利企业未来三年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岗位需求人数为19 302 人,其中对高职专科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大,占比达70.3%,是未来水利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
另外,调研结果表明,地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县级城市企业,受地域、企业发展规模、自身发展前景的影响,难以吸引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门类多、技术复杂,人才短缺和人才队伍不稳定, 成为制约地方中小型水利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 中小型企业亟须“留得下、用得上”且“一岗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 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水利建设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基于对本地人文环境的适应性、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等因素考虑, 更希望职业院校能持续培养“本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且考虑到企业文化传承和可持续人才培养的需要, 企业更愿意参与到学生(学徒)的选拔及个性化培养过程中。
目前, 浙江省开设水利水电类专业的本科高校有2 所,高等职业院校有3 所,中等职业院校暂无。课题组选取杭嘉湖、绍宁金、丽温衢等三个代表性区域的15 所中等职业学校为调研对象,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开展了相关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及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意向调研。通过调研得知,三个区域内土建类中等职业院校均有一定的办学规模,招生生源稳定,与当地及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型施工企业有较好的合作基础,每年的毕业生通过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五年一贯制等途径,升学占比较高。但从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景考虑, 中职学校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及当地企业合作,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开展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课题组认为,可分年度、分地区、有针对性地选择设置土建大类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作为合作对象,按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4],与当地中小型水利企业携手,以有志于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学生为培养对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将中高职一体化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结合起来,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解决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
水利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建设类工科专业,具有鲜明的水利特色,专业性较强,专业学习要求较高,因此一般的中等职业院校鲜有开设此专业者。但水利工程建设与土木、市政、道路桥梁、建筑、给排水等工程建设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要求是相同的。 水利工程专业与这些工程建设类专业相比,除职业素养、公共基础课相同外,也都会开设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建筑材料与检测、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力学、工程造价等课程。因此,将水利工程专业纳入中等职业院校工程建设类专业中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前2 年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大类的专业内涵,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加强对其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对专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意向,在大类专业所覆盖的范围内,按专业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
基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模式,在前4个学期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尚未确定专业方向,水利行业企业没有过早介入的必要。 通过第5 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技能后,通过“校-企-校”三方联合考核,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确定学徒的培养企业,实现“先招生、后招工”。 在这种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模式下,企业介入时间较晚,可减少企业前期的培养投入,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风险,同时也能减少企业导师的培养压力,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3 年中职和2 年高职可分为五个培养阶段,学生身份经过四次转变。 第1~4学期为第一阶段,以学生身份重点学习高中段基础文化课程和职业素养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专业与岗位认知,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工程施工技术等大类专业的基本技能。第4 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选择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在第5 学期加强水利工程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 第5 学期末,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初级水平认证后,经过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学习者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初级学徒”,进入第三阶段,到当地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学习、掌握岗位技能,可享受岗位津贴。 第6 学期末,学生通过中高职一体化转段考核,升入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教育阶段的第一学年, 学习者以“中级学徒”身份,通过工学交替、轮岗培养的形式,重点学习掌握水利工程专项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利工程防汛度汛、水利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技能。 学徒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通过专业基本技能中级水平认证及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施工企业关键岗位任职资格考试。 第二学年,以“高级学徒”身份接受在岗培养, 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从“高级学徒”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5]。 在此期间,可将岗位绩效计入学徒的学业成绩, 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Fig.1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校-企-校”三方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基于双方利益诉求的驱动,由1 所中等职业院校、N 家地方中小企业和1 所高等职业院校组成“1+N+1”“校-企-校”联盟,依托联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签订联合人才培养和成本分摊协议。
“校-企-校”三方通过制定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工资薪酬、考核评价等激励制度,调动人员双向流动、校企联合技术研发、联合育人的积极性;将执业资格认证作为基本条件,有效解决专业教师工程经验欠缺、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 培育基于执业资格认证的真正“双师型”人才队伍。 中等职业院校可配备10 名以上具备双师素质的大类专业校内导师,承担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任务,并引导学生形成职业意识;高等职业院校配备10 名以上具备双师素质的水利工程专业校内导师, 承担水利工程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任务;企业配备8 名以上技术骨干、项目经理,承担岗位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任务[6]。
为提高育人成效,可设计校企共同参与、技能资格认证的考核机制。常规的课程考核方式,企业参与度低,对学生技能考核的体现较少;采用技能资格认证的考核方式,一方面企业参与更具有可实施性,另一方面联盟企业间可互认技能资格证书, 这对学徒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校-企-校”三方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的统一认识[7]。 在人才培养标准中,应明确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分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增强中高职的连续性和发展性。通过对行业、企业和中职学校调研分析, 可将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水利行业基础技能人才, 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较高层次的水利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重点突出校企“双主体”和“双场所”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导向式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生产即教学,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突出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并肩作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际生产任务,有效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脱离的问题。
以企业需求、生产育人为导向,围绕中小型水利企业岗位需求,“校-企-校”协同开发、统筹兼顾,共同构建水利工程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中高职分阶段培养目标,梳理出中高职分阶段应知、应会内容,采用一体化设计思路,避免知识的重复学习。 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同一项专业技能可分学期、分阶段进行培养,实现职业素养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水利工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水利工程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 学徒岗位综合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有机衔接,确定任务导向式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将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按照1∶1 的比例分配。 利用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契合专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的企业课程。水利工程专业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水利工程专业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Tab.1 Modern apprenticeship curriculum system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of specialty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地方中小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途径。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关键在于构建“1+N+1”“校-企-校”联盟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校”三方的主体作用。 三方主体要统一人才培养认识,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协作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协同培养中高职一体化双导师队伍,通过“五阶段四转变”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