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定位神经导航下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7-30 02:50王尚军
医药前沿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球囊

王尚军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 济宁 272000)

三叉神经痛为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疾病,具体病因并不明确,临床症状为一侧面部剧烈疼痛,疼痛突发突止、间歇期如常,发作时有过电样或刀割样或针扎样等剧烈疼痛表现。现阶段三叉神经痛治疗方式较多,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外科干预治疗方式,药物控制能临时缓解,长期治疗效果差,有头晕不适、肝肾功损伤等副作用[1]。外科治疗常用方式有乙状窦后开颅微血管减压治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术等。单纯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时无法准确定位,降低了治疗效果、增加手术风险。有研究提出CT 定位神经导航下微球囊压迫治疗方法可有效提升精准度及治疗效果[2]。现选取我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92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41 ~80 岁,平均年龄(62.42±1.51)岁,病程1 ~8 年,平均病程(5.32±1.37)年;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2.34±1.42)岁,病程1 ~9 年,平均病程(5.21±1.3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MRTA 检查确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疼痛剧烈,服药效果差;(3)积极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肝肾疾病患者;(2)麻醉药物严重过敏患者;(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CT 定位神经导航下进行微球囊压迫治疗。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取平卧位,Hartel 前路穿刺法,患侧口角旁2.5 cm、双眼平视同侧瞳孔中点、颧弓外耳道前2.5 cm,岩尖方向穿刺,辅助CT 引导下采用14号丝线穿刺,针尖至颅底卵圆孔撤出针芯,4 号Fogarty球囊完全导入Meckel 腔内。撤出球囊导丝,使用非离子造影剂0.45 mL 完全充盈球囊,球囊呈梨形,压迫3.5 min,排空球囊、分别退出球囊导管及穿刺针,术毕压迫5 min之后敷贴覆盖结束。

对照组为开颅微创血管减压术治疗。全麻气管插,患者侧卧位,病侧在上耳后(乙状窦)后4.5 ~6 cm 纵切口,星点钻骨孔扩大骨窗2.5 cm,上至横窦下缘、外达乙状窦后缘。倒T 型切开硬脑膜并悬吊,导入手术显微镜,缓慢释放脑脊液,探查幕下小脑上三叉神经根部,锐性分离蛛网膜。探查责任血管,分离神经、血管间蛛网膜,确保责任血管离开脑干面、三叉神经,垫入涤纶毡,冲洗液体清,连续缝合硬脑膜、植入钛网、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患者疼痛消失,疼痛评分为0 分;显效: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超过90%,评分为3 ~2 分,偶需用药;无效:患者疼痛并无改善。患者疼痛评分:主要采用VAS 视觉疼痛评分,总分10 分为十分严重[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患者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3)对比患者疾病复发率。主要对比患者术后1 年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患者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观察组对照组30.97±3.19 47.40±2.49 t 8.940 27.5537 P 0.000 0.000 46 46 7.68±3.14 12.63±2.06

2.3 对比患者术后复发率

观察组:复发8 例复发率为17.39%、对照组:复发1 例复发率为2.17%。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4,P<0.05)。

3.讨论

三叉神经痛属于常见头面部神经疼痛,初期疼痛发生之后会伴发无疼痛缓解期,之后可出现二次疼痛。患者被确诊之后首先需接受药物治疗,虽然可有效缓解疼痛,但长期服用则会出现疗效减退,为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便需接受手术治疗,现对不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现阶段三叉神经疼痛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以及经皮穿刺神经纤维破坏术。微血管减压术主要理论基础为三叉神经压迫学说,使用Teflon垫片将责任血管推离起到治疗效果[4]。治疗时主要优势为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且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也较低。此种治疗方式有操作复杂和手术技术要求高的问题,不适用于体弱、高龄、严重系统疾病、开颅手术患者等问题。CT 导航下球囊压迫治疗时,首先为穿刺之后导入Fogarty 气囊,之后采用CT 辅助定位,可将球囊通过穿刺方式导入Meckel 腔内,采用CT 确定好气囊位置,选择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整个操作时间约为30 min 左右[5-7]。此种操作方式属于非侵袭式操作,不仅操作简单,也有安全性高和创伤小,患者舒适度高等优势,更为适用于身体状况差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患者。外科手术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效果时,有学者提出,微血管减压术为传统外科治疗方式,术后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概率可达98%之上,同时患者长期随访时完全缓解率也可达70%之上[8]。采用CT 导航下进行球囊压迫治疗时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率可达90%左右,同时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概率也较高,因此可知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治疗效果均较高[9]。对比患者术后治疗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原因为,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均十分成熟,可帮助患者降低疼痛,提升治疗效果,因此术后随访时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中出血量为判定患者术中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手术时间则可判定患者手术效率。对比本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主要原因为,CT 引导下微创治疗时定位准确,因此可有效避免患者损伤。手术时间短则和手术治疗过程中术野更为清晰有关,因此临床指标得到有效改善。但本次结果发现,观察组1 年内疾病复发率较高,此种问题主要原因为微创治疗时虽然可缓解疼痛但相比血管减压术效果有限,因此复发率较高[10]。

综上所述,为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CT 导航下球囊压迫治疗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少,缩短手术时间,但复发率较高。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球囊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