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作为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情感上来说,也许我们并不愿意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过早地经历这场“灾难”,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却又无法置身事外。疫情发生后,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就疫情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多数在阐述疫情背景下要如何开展线上教育或疫情背景下教育教学如何作相适应的变革,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开展疫情教育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目前,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疫情教育依然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教育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后疫情时代,思考逻辑起点应该是疫情何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并且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逻辑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将疫情转变成一种教育资源,更好地利用疫情来教育学生,真正化“危机”为“契机”。
一、“疫情教育”:一次对个体生命的激活
疫情期间,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每日攀升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等数字。每次看到这些数字,都会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脆弱。数字无情,人间有爱,每一个数字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看到这些数字后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意味着面对疫情,最先涌入我们心头的是一种基于生命本身的怜悯和终极关怀。也正因为此,疫情对个体而言,首先带来的是一次生命激活的契机。
疫情激活个体对生命的敬畏。疫情冲击下,我们猛然意识到生命无常。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得让我们逐渐失去对生命的敬畏。疫情给予我们一次慢下来与生命对话的机会,让我们直面生死,重新思考生命与敬畏的关系。敬畏生命的教育并不是因疫情而发生,而是人类永恒的教育主题,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敬畏生命更加强调的是,唤起当下被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所遮蔽的价值理性、人道尊严的追求,从人道主义出发,恢复人类对生命神圣的体认,维护生命本身的尊严、地位、权利,反对生命被完全工具化、对象化的倾向。[1]
疫情激活个体对自然的敬畏。疫情让人们不得不去反思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疫情也让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2]。与自然相处的前提是敬畏自然,这是人类千百年来总结的铁律。对学生而言,敬畏自然是要引导个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主动改变我们的不良生产和生活方式,学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关系,做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践行者。
二、“疫情教育”:一番理性思维的启迪
在感慨生命无常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人不辨真假,墙头草式的无所适从,转发和传播各种谣言,反映出公民的理性不足”[3]。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信息误导,但这绝不是学校场景中应该发生的正常现象。这启示我们,疫情还是启迪个体理性思维及科学素养的契机。
疫情启迪个体要增强理性。疫情像是对学生理性教育的一次重要抽查,暴露出理性教育的不少问题,如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学校理性教育方面的引导不够,时效性和针对性也不足,学生不能正确判断等。理性教育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引导学生“做一个理性公民,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会判断真假,说真话、实话和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4]。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理性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理性的生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理性的生长孕育在生活之中,孕育在人生历程之中,孕育在人类知识经验之中。疫情是人生历程中群体性的大事,借由疫情来开展理性教育,既直接又生动,既典型又普遍。
疫情启迪个体要尊崇科学。“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5]。正是以科学技术为指引,我国的疫情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才使得这场灾难波及更少的人。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大的武器,人类社会每一次发展的根源都是科学创新。疫情再次告诫学生要尊崇科学。对学生而言,尊崇科学是要学会一种态度、一种方法、一种精神,即坚持求真求实的人生态度,掌握严谨、系统的方式方法,养成质疑批判、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
三、“疫情教育”:一场精神生活的升华
“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这样写道。如果说疫情对个体生命的激活与理性思维的启迪是自然地兴发,那么疫情对个体精神升华则是教育者主动、深入引导后的结果。特殊时期、特定环境,给教育者认识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给学生精神生活教育创设了特殊的氛围。
疫情升华个体生命襟怀。疫情防控期间,举国上下涌现了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紧急奔赴武汉途中,在列车餐车小憩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除夕之夜,武汉快递员汪勇说服家人,赶到金银潭医院送护士回家。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让人为之感动。学生时期正是构建个人生命底色的关键期,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教育契机,升华学生的精神生活。
疫情升华个体生命境界。自古苦难就与意义紧密相连。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强调,“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6]。从这个角度而言,疫情教育的真谛在于其打开了我们看世界的新角度,并以其怜悯启迪着我们的思想,以其壮丽滋养着我们的心境,以其悲壮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以其厚重豐富着我们的灵魂。它唤起个体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激励个体去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同时让我们明白苦难或许是实现生命圆满的必由之路,苦难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升华个体生命境界的方式成就个体。
四、“疫情教育”: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
重要契机
在厘清疫情何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后,还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以线上教学为主导的背景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普遍一线教师认为,在线教育方式不适合开展生命教育,因为线上教育会影响、削弱师生之间的生命情感交流。当教师无法做到与学生面对面、有眼神的交流,而只面对镜头时,该如何突破技术的限制?
疫情的突发性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方式的变革从来都不是浑然天成,而是带有很强的偶然性。近年来,线上教育如火如荼,各類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其在各类培训机构中的发展态势更显现良好,但在学校教育中依然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存在,真正大规模以线上代替线下的教育还是比较少。这次突发的疫情使“避免人员直接接触的网络空间被视为唯一安全有效的教育教学平台,它由原来的辅助教育手段,提升到基本手段”[7]。这正是教育方式变革中偶然性因素的突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渐进式逐步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起步、应用、整合和创新四个阶段。其中创新阶段的特征是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机构重构学校的组织结构。[8]按照这个分类标准,整体而言,我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初步进入了创新阶段。毫无疑问,疫情将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步伐,推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入更深层次。
疫情的特殊性超越了技术的限制。一方面,“疫情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线上教育的壁垒又真实存在。因此,以“疫情”为主题来敞开学生的精神生活,挑战不小。事实上,作为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疫情不仅赋予教育以生命维度、理性维度和精神生活等维度,更重要的是疫情已超越了个体经验,上升为人们的共同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通性。当教师开展“疫情教育”时,师生虽然身处两地,却融于同一生命共同体中,这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的限制。从这个角度而言,普遍一线教师的担心是不存在的。相反,疫情为线上教育的全面铺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验,加速了探索生命化教育与线上教育融合的步伐,必将推动我国线上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 2008(2):141-147+191.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7.
[3][4]李子建,冯建军,文军,等.“疫情下的学校课程与学科建设”笔谈[J].基础教育,2020,17(3):40-47.
[5]王挺.把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始终[N].人民日报, 2020-03-17(5).
[6]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M].吕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8:99.
[7]杨扬,张志强,吴冠军,等.“疫情下的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笔谈[J].基础教育,2020,17(3):48-60.
[8]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5(3):88-95.
【刘伟荣,深圳开放大学】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