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婧婧 郭春雨
颁奖辞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他们在一起也高兴,都是同病相怜的人,都没有办法了,走到一起来了,能互相理解。会谈谈做饭啊,今天你家病人想吃什么、明天我家病人要买什么,心情就比较放松了,找到一点娱乐,日子也好过一点。”
在一些人看来,经营“抗癌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一年到头是“白忙活”,但在他们心中,自己作为经营者,与顾客之间是互相给予、互相温暖。
2021年除夕,万佐成、熊庚香给患者和家属准备了免费的年夜饭。在“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远程连线提问:“爱心厨房准备做到啥时候?”这对年届七旬的夫妻异口同声:“坚持一天算一天。”
由于夫妇二人放弃了到北京领奖,组委会特意将奖杯和鲜花带到江西南昌的小巷子里,送到了他们手中。
苍凉人间的一丝微光
2003年,万佐成和妻子熊庚香到南昌青山湖区石泉村卖油条,摊子摆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对面的小巷子里。一天,一对夫妇来到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卖油条的摊位前,看着炸完油条后还很旺的炉火,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我家小孩今年十岁,骨癌,一条腿已经截肢了,就住在对面肿瘤医院里。能麻烦您借这炉子用一下吗?出门太久,孩子就想吃口妈妈做的饭。”
听了这话,万氏夫妇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们拿来家里的锅、油、调味料,让孩子心满意足地吃上了母亲做的饭。本以为只是一件小事,没想到消息传回了医院,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都来求他们借炉子炒菜煮饭吃。都是病人家属,夫妇俩心生怜悯,于是干脆一口气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
一开始,他们坚决不收这些家属的钱,一直用炸油条的钱来贴窟窿,随着用厨房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一天要买4包盐、5瓶酱油,再加上水费电费煤球的费用,实在无力支撑。万般无奈之下,才开始尝试收一点钱。他们没想过靠这个赚钱,依旧免费提供锅灶、煤、调味品,只是炒一个菜,收取5毛钱的费用,剩下的,就靠每天炸油条来平衡收支。2016年,物价上涨,夫妇俩将厨房使用费涨到一块钱。
“炉子、锅碗瓢盆我们都提供,买的这些调料都是大品牌的,可以随便用,但是得自己带着油和菜。因为一桶油就要一百多,这个费用我们负担不起。”万佐成估计,每年有1万多人到这里做饭。现在每天都要用掉100多个蜂窝煤,水费也要20多元。为了节省开支,目前只能使用蜂窝煤,还用不起天然气。因为炒菜的油烟气多少也会影响到周边住户,为了把影响降到最小程度,老万夫妇把三层的靠厨房的房间都租了下来,一楼供病人及家属炒菜,二楼自己做炸油条生意,三楼供困难病人免费居住。
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共享厨房”“抗癌厨房”。
万佐成说,他年轻时就习惯早起,现在60多岁了,仍是凌晨3点多起来,炸油条、煮稀饭。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爱心厨房里“每时每刻都有人”,中午尤其多,有一两百人。“厨房肯定容易搞脏的,我是一天到晚都要搞卫生,扫地、刷锅,20多个高压锅都要洗。”
然而,这份辛劳的“事业”并不能带来赢利。
十几年间,他们在城中村的房租从几百元涨到2000多;借火的价格从5毛变成了1块,煲一锅汤收2块,后来提价到2块5,用水不另收费,算下来,每个月收支基本相抵。
就这样,用万佐成的话说,共享厨房一年365天没断过炊烟。
因为从大年三十到初三这几天,附近的酒店饭馆都关门了,“有钱都买不到吃的”,所以他们不仅不能歇业,还有个惯例是对无法回家过年的病人和家属免费,“这个应该救急一下。”遇到恶劣天气,厨房也会开门,万佐成用大棚、大伞把炉子罩起来,照样提供灶具让人来巷子里炒菜,“下雨天,人也要吃饭吧!”
炉中火,人间情
每天一大早,万佐成就起床给煤炉生火。厨房准备就绪时已近上午9点。短暂休息后,病人家属便会陆续提着菜来做饭。
26岁的邵慧慧在厨房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早早来到厨房。
“医院里面有食堂,但比自己做饭贵,爸爸也不喜欢吃。”为了让患肺癌的父亲吃好饭,慧慧和妈妈每天变着花樣做菜。
为了照顾父亲,慧慧辞掉广州工厂的工作回到江西。“父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们姐妹商量,无论多难,都要给父亲治病。”
在过去20多年里,邹大哥每天都吃着妻子做的饭菜。直到两年前,妻子被查出宫颈癌,反复治疗和病情恶化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从妻子到南昌治病开始,邹大哥就与“抗癌厨房”结了缘。起初,他并不会做菜,但在万佐成夫妇和病友的帮助下,经历两年锻炼,他已经成为这个露天厨房里的“厨神”,还经常指点新加入的病友如何熟练使用厨房里的炉灶。
“因为癌细胞转移,我老婆现在完全离不开我。”邹大哥说,为节省时间,他每天上午在厨房把全天的饭都做好。“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会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会好转。”
番茄炒蛋、炒青菜、红烧鱼、猪蹄汤……锅铲碰撞的声音就像是一场与病魔厮杀的“交响乐”。
“抗癌厨房”里的每一道菜,看似平常又不平常。虽不是山珍海味,却浓缩了父母之爱、子女之孝、夫妻之情。对于抗癌的患者来说,一份来自家人掌勺的熟悉味道,也许就是一份对抗病魔的力量源泉。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纵使山珍海味也比不过躺在病床上还能吃到至亲至爱的人亲手做的一碗热乎乎的饭菜。
“有的病治不好,但让病人吃好,家属的遗憾就少一些。”万佐成说。
夫妇俩难以记住每一位来做饭的病人家属姓名,但病人家属却不会忘记他们。很多病人家属离开时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到他们家做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
2019年下半年,他们关掉了经营十几年的油条摊,但没有关掉“抗癌厨房”,也没有回到子女身边照顾孙子、孙女。“相比这些癌症家庭,我们和孩子们是幸运的,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也感到充实。”万佐成说。
“我们希望,这个厨房能一直办下去。”慧慧说,这个厨房虽然简陋,但只要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感觉还有一个家。
18年来,夫妇俩见证了数以万计的癌症家庭经历生离死别,但他们始终鼓励每个人勇敢地和病魔斗争。“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熊庚香说。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18年坚守,初心犹在
万佐成夫妇育有两女一子,儿子曾经卧病多年,这让他们对这些顾客很能感同身受,有时也会做一些开导和安慰,“我们也跟他们宣传:一个是药物治疗,一个是营养治疗,一个是精神要放松。这三样做到的话,病就是可以治的,(或者)很多时候可以延长寿命”。
这么多年下来,炒菜的锅灶都汰换了好几回,老两口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往来其间。熊庚香说:“我们搞这个东西,方便他们,他们肯定感谢我们。有的到家以后就给我打电话,‘谢谢老板娘喽!有的就跟我开玩笑,让我到他們家去过年,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呢!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就是离不开了,一直要做下去。”
经营“抗癌厨房”,阅尽人间事,经济上的得失更看淡了。万佐成说:“人活在世上,争权夺利也没有多大的意思,健康就是财富。只要不得病,能够比较开心,就可以的。”
一年365天,爱心厨房从不打烊。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万佐成夫妇就连除夕都没休息,给肿瘤医院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做了免费的水饺和红烧肉。一天24小时,夫妻俩除了睡觉没有休息的时间。从早上4点一直忙到夜里八九点以后,才能吃上晚饭。
遇到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和家属,夫妻俩不仅不收费,还总会在粥饭上帮衬,“有些条件差的人过来,不舍得炒菜,来了就炒一个素菜,把钱都省下来看病救命了。我们能问他要钱吗?”万佐成说,“我们就把好心人给的一些物资,给他们用。”
“觉得值得,是觉得我们的功夫没白费,大家都很关注我们,关心我们,感觉这一切都值了。”万佐成说。
“光靠我们肯定不行,撑不下去的,现在有不少爱心人士也过来帮我们。”万佐成说,现在爱心厨房出名了,尤其是夫妻俩得了“感动中国人物”奖后,政府解决了一部分的房租,很多爱心企业也送来油盐酱醋等物资,如今,爱心厨房基本能够做到收支平衡。
除此之外,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除了老万夫妻的爱心厨房外,还多了好几个爱心厨房。炒菜价格虽然比老万夫妻的厨房贵,但毕竟给患者家属多了一些做饭的选择,减轻了排队等待的压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投入到帮助的队伍里。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一起帮忙才能渡过难关。”万佐成说。新的一年,他们没有任何的新计划,“就一切照旧,只要我们干得动,爱心厨房就一直开着。现在这么多年大家已经处出感情了,我们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们。”
面对社会各界的嘉许,夫妇二人有自己的应对方式。谈及善款,熊庚香表示:“我们不要什么钱。我就觉得(有钱)可以给病人捐款去,有的病人好穷,没饭吃的,给他们拿几百块钱,他们能好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