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培源
50年前,还是个十五六岁小子的王洪喜,是平罗县头闸乡陆家营子村的油漆匠。平日里喜欢画个花鸟,倒也像模像样,不过对此,他只是简单地喜欢,没想过要当件“正事”来做。一天,王洪喜到平罗县买油漆,走在街上,挂在电线杆上的喇叭正播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陕西户县农民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听到这儿,王洪喜站住了,“世世辈辈拿锹的农民还能画画?还能到北京展览?”王洪喜有些惊诧也有些欣喜。他的这份爱好一直被周遭人嗤之以鼻,自己也一度迷茫无助,可那一刻,他豁然开朗:人生或许可以有另一种可能。
“画呢,一定要画呢!”王洪喜心里念叨着,立马把买完油漆剩下的钱全买了图画纸。他信心十足,暗下决心,一定要画出个名堂来。
从此,干活之余,王洪喜会叫来亲戚的孩子当模特进行写生。手长不到胳膊上、胳膊长不到身上,头太大、身体却一点点。别人的画都到北京展览了,自己却画成这样!想画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两三年过去了,王洪喜的画笔没有停过,走哪儿画哪儿,看哪儿画哪儿。即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地上,高强度的劳动之后,别人倒头就睡他卻拿起画笔,画工地、画工友,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平罗县举办群众画展,王洪喜送去的一幅画被展出。这让他画画的劲头儿更足了。
农活还得干,那就干得再卖力些再快些,这样就能省出时间画画。有时没有纸笔,便就地取材,树枝子当笔使,在地上认真地画起来。吃饭时间即便饭菜凉了,他还在画。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王洪喜自家的活干得快,画画的时间更多了。
又是几年过去,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画痴”。
1983年,平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找上门,说文化部要举办全国第一届农民画展,自治区要从各县选拔,平罗县找了二十几人参加,其中就有王洪喜。
“参加全国画展我行吗?”王洪喜心里没底,但这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呀!画什么呢?他挠头想了半晌。诶,改革开放这些年,农村变化大,农民的生活也大变样,很多人种粮之余搞起养殖业,自己就是这样。那就画自己的生活吧。王洪喜以自家的土房为背景,画了一张养鸡专业户的日常生活。画送到县文化馆后,他照常忙着,没再去多想那张画的结果。
当年秋天,县文化馆的人找到他,通知他去北京参加有他作品入选的农民画展。惊喜来得太突然,王洪喜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早赶到县里证实这个消息。确实没错,他的《养鸡专业户》入展首届全国农民画展,并且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十几年前的那一幕浮现脑海,王洪喜掐了掐自己,确定这是真的。
坐上火车,来到北京,走进美术馆。王洪喜在自己的画前足足站了20多分钟。
北京之行,也让王洪喜看到了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民画,这不仅让他信心大增,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王洪喜的绘画创作像开闸的水喷涌而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活可以不干,画一定要画”。又是一年年过去,家里到处挂满王洪喜的作品,抽屉里放满获奖证书,市级的、区级的、全国的。
他的成就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市委主管文化的领导到他家了解情况,鼓励他为农村文化建设做更多的工作。
王洪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农民画创作中。他多次前往陕西户县考察,学习经验,发展头闸乡的农民画,帮助更多的人从事农民画创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头闸乡被评为中国农民画之乡。
如今七十多岁的王洪喜,笔耕不辍。他的画人物形象生动,变化丰富,构图控制能力强,场面可以宏大也可以精致小巧,色彩时而对比强烈时而和谐柔顺。村里、乡里、县里发生的各类事件都是他创作的素材,众多作品放在一起颇能组成平罗县农业农村发展的纪实画卷。
因为热爱、因为执着,也因为坚持,才有了王洪喜今天的成功。绘画为他打开了人生的另一个窗口,他也用最质朴最美丽的图画描绘脚下这片土地的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