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使用管理:数字公民教育的一堂必修课

2021-07-29 08:44刘长海马伟杰
中小学德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公民智能手机子女

刘长海 马伟杰

摘    要

中小学生是数字公民教育的重要对象,中小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管理是数字公民教育的必要内容。过度使用手机会危害学生健康、学业成长、社会交往、价值观建构,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面向中小学生加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缓。数字公民教育应该阐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方式,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复合教育体系,引导中小学生正当、健康、安全、明智、文明地使用智能手机。

关 键 词

数字公民教育;智能手机使用管理;數字化时代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7-000-05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在全体网民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16.6%。这些数据说明,在数字化时代,大量中小学生已成为数字世界的一分子,而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是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数字终端。智能手机普及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便利,但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一些学生因为过度使用手机、沉迷网络游戏、交友不慎而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甚至失去生命的惨痛事件不时出现,令人叹息。管好用好智能手机,掌握智能手机的正确打开方式,越来越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一堂必修课。

一、数字公民教育: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新领域

当前,公众对网民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对数字公民这个概念却还有些模糊。数字公民与网民紧密联系,但在含义上有一定的差异。网民即网络使用者,泛指所有将其终端(包括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连接互联网进行网络活动的人。数字公民是信息技术渗透到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概念[1]。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公民这一概念提出的。在现实社会或者线下世界中,公民的核心内涵是拥有一国国籍,并依据该国法律而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数字公民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在数字世界或者线上世界进行网络活动的人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尤其是“法律意识、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2]。在此意义上,研究者将数字公民定义为“能合法、安全、负责任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人”[3]。对于网民与数字公民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类比:儿童出生时还只是一个自然人,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特定角色的社会人;个体开始使用网络就成为网民,但只有掌握了网络社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网民,即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强调个体从事网络活动或者参与数字社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概念是数字公民素养,即与安全、合法、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技术相关联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行为习惯。[4]对于数字公民素养的具体内容,瑞布从尊重自己与他人、教育自己和他人、保护自己和他人三个维度进行了概括,提出数字准入、数字商务、数字素养、数字礼仪、数字法律、数字权责、数字健康、数字安全九大要素,[5]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同。数字公民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的,数字公民教育就是以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数字公民为目的的教育领域,[6]其重点在于预防和克制数字欺骗、数字暴力、数字成瘾等数字社会的潜在风险,引导人们在线上世界合理、合法、合规行动。

二、中小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管理:数字公民教育的必要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诈骗、网络沉迷等现象在各年龄群体中多有发生,数字公民教育应该全面普及,提升全民数字公民素养。中小学生是数字公民教育的重要对象,一方面,他们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对各种数码终端产品及新兴数码技术的响应程度极高;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价值观、生活习惯形成的探索期,自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数字世界的吸引。

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公民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如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负责制定和更新数字公民教育标准,开发了许多数字公民教育资源。纽约市教育局在网站上发布《数字公民行为指南》,提示网络活动的可能风险,引导学生在线上做最好的自己,注意网络活动的安全与文明,既保护好自己又避免伤害他人。近年来,数字公民教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旗帜鲜明地增加“网络保护”一章,明确提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等。

在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教育中,智能手机的使用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智能手机兼具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功能,是中小学生首选的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即时的沟通、丰富的资讯、多样的活动体验,但手机里的世界吸引力过于强大,对中小学生的自制力带来极大挑战。当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时,弊端就以极端形式凸显出来。笔者在中学做过问卷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手机使用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我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减少了我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我的体育运动时间”“减少了我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让我减少了对学习的投入”。与此相对应的是,只有不足20%的同学认为“多数同学主要把网络和智能手机用于学习”。

过度使用手机到底有哪些危害呢?一是危害健康。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用眼过度、诱发近视;导致体育锻炼缺乏,影响体质健康。二是危及学业。过度使用手机削弱对学习的投入,导致学业失败、厌学、辍学。三是阻碍社会交往。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学生与家长、同学、教师的关系,甚至导致严重的人际冲突。四是影响价值观建构。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游戏和社交平台中散布的暴力、色情信息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建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出现严重的价值迷茫,迷失人生方向。五是诱发青少年犯罪。手机游戏充值、网络直播打赏、网络购物等不断激发中小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容易引发偷窃他人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此外,由于中小学生容易被同伴的行为所影响,在校园里过度使用手机,不仅直接影响这些学生本人的健康,还会对周围的同伴产生影响,导致手机使用的“二手烟”效应,形成恶性循环,逐步破坏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

在青少年网民中,过度使用手机者大有人在,且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群体中尤其普遍,这已经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有论者指出,当成年人沉迷于刷朋友圈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孩子的手机依赖症可能更为原始而疯狂;[7]游戏成瘾,手机依赖,网络诱惑和学习动力此消彼长,农村孩子因为手机使用过度而很“受伤”。[8]鉴于此,论者疾呼:“别任由手机毁了农村娃。”由此可见,面向中小学生加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缓。

三、系统用力:智能手机使用管理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

一分为二来看,智能手机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把手机看作洪水猛兽、禁止中小学生使用的想法是不可取的。面对智能手机普及、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引发争议的社会现实,数字公民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阐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方式,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复合教育体系。

首先,阐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方式,引导中小学生正当、健康、安全、明智、文明地使用智能手机。

“知止而后有定。”澄清怎样才是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方式是开展相应教育引导的第一步。借鉴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提法,笔者主张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方式应该以正当使用为核心标准,以健康、安全使用为底线标准,以明智、文明使用为进阶标准。五个关键词彼此联结,构成一个五角星圆形徽章模型。

核心标准是正当。正当使用要求学生把手机用于积极的方面,如选修网络课程,与同学进行必要的联络和交流,适量地玩游戏、听音乐放松心情。如果沉迷于手机所提供的虚幻世界,把上述积极的活动做过量了,就属于不正当的使用方式,需要加以防范。

底线标准是健康、安全使用。在健康方面,要考虑到手机使用对视力、体质的影响,限定使用时间,在手机使用和运动、作业、睡眠等活动之间合理切换,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安全方面,要注意手机使用中的安全事项,不向陌生人泄露家庭地址、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亲友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不轻易在网上进行支付、转账,不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和亲友的证件、私密照片,不与他人进行色情聊天等。

进阶标准是明智、文明使用。在明智方面,要以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引使用手机,有主见地选择网络活动类型,批判性地辨别网络信息,尽可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手机使用助推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文明方面,要在师长指导下安装防护软件,自觉抵制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使用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虚幻空间不任性,坚决抵制、及时举报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现象,不传播暴力、色情信息,不编造、散布对其他人构成伤害、欺凌的信息。

在以上五个标准中,正当是第一位的标准,健康、安全、明智、文明可以看作对正当使用的解释,作为细化指标提供判断手机使用是否合理的标尺。

第二,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为中小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手机提供全面指引。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为现在和将来所应承担的各方面责任做好准备。在数字化时代,引导中小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和网络,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坚持管理与教育有机融合,以加强他律和培养自律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学生的手机使用管理。

一是做好思想观念引导,促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手机的要点。学校要立足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大格局,帮助学生澄清成长方向。通过戏剧化、体验式学习方式,巧妙地使用身边事例,指导学生概括归纳使用智能手机的益处和挑战,制订合理使用手机的行为规范。

二是做好管理约束,督促学生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细化管理规则,为学生提供可以安全存放手机的储物柜,明确学生在校园有限使用手机的具体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坚决制止违反手机管理规定的行为,在必要时施加合法惩戒。加强鼓励引导,树立学习进取、遵守纪律的榜样,表扬学生在克服手机依赖方面的进步。

三是做好环境营造,将引导和约束有机结合。“如果有比手机更有趣、更好玩、更黏性、更走心的陪伴与情意,孩子如何会爱上冷冰冰的手机?”[9]学校要丰富校园文体设施,提供有吸引力的课程、社团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加强师德示范,禁止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接打、使用手機,禁止教师随意使用手机布置作业。发挥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教育功能,营造进取、参与、包容的班级文化,促使同学相互监督、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其三,家庭要发挥奠基作用,和学校联手,引导子女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一是统筹规划,切实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长要带领子女明确人生理想和成长方向,指引子女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期望的人生道路,争取未来能够在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自食其力,为社会做贡献,过上美好生活。将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放在家庭事务决策的重要位置,细致规划家庭环境布置,积极购置书画、音乐、体育器材、科学实验工具等,引导子女养成阅读、弹奏、运动、实验、社交等多方面的兴趣。冷静思考是否有必要为子女配备手机以及购置怎样的手机等问题,与子女约定手机使用时限等具体事项,约定临时上交手机的事由和合理流程。

二是防微杜渐,尽早提示引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警句提醒家长要树立忧患意识,在子女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迹象时及时介入,莫以恶小而纵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寒假、暑假期间,很多家长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子女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殊不知,手机依赖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才能纠正,假期的放纵可能给开学后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严重阻碍。家长要充分利用中小学阶段的子女年龄尚小、可塑性较强、亲子相处机会较多等有利条件,引导子女养成限时使用手机、非必要不看手机的好习惯;利用户外运动、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分散其注意力,防止子女形成手机依赖;坚定地对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说“不”,在家庭中牢固确立手机管理规定的权威。

三是做好亲子沟通,促进自觉自律。“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子女不愿意遵守家庭和学校中的手机管理规定、亲子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发生轻微冲突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惊慌失措,而要将问题当作教育的契机,学会通过高质量的沟通化解问题,促进子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家长要学会讲故事,联系身边事例帮助子女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人生哲学,联系视力保护、学业等理解节制使用手机的原因。要学会倾听子女的想法,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因势利导地引导子女正视这些不足,转变思想观念。要积极与教师联系,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达成手机管理共识,建立坚定有力的教育共同体。

四是做好正面榜样,树立家长威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手机使用的管理规定,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家长带头遵守规定,主动用阅读、运动等正能量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不仅能够让子女对手机管理规定心服口服,而且能够为子女树立终身学习、锐意进取的成长榜样,激发子女对家长的崇敬和尊重,督促子女走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康庄大道。

其四,社会要发挥支撑作用,逐步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如何合理使用智能手机,是数字化时代全体公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数字公民素养培育要覆盖全民,充分利用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等教育资源,加强面向成人的思想引导;扎实推进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等项目,引导成人养成积极健康的新型生活习惯,在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同时为青少年做好成长榜样。

数字公民教育需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责任节制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利润追逐。要倡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思考本企业的社会贡献。互联网相关企业要遵守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相关规定,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加强网络信息分级审查和面向未成年人用户的信息过滤,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用户的健康安全提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行业健康发展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负责。

身处数字化时代,教育、文化、公安等部门要加强部门联动,做好面向企业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宣传、引导。各部门协同是我国历来重视的工作方式,但往往存在“体系之路不健全、责任意识不清晰、机制设计不具体、整体评价不到位等问题”[10]。未来要加强整体规划,做好各部门的有机衔接、一体化,提升工作实效。

其五,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做好手机使用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学生要正视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普及提供的机遇和挑战,理性拥抱数字化时代,明智对待智能手机。

学生没有理由拒绝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丰富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社交、娱乐平台,但要确立风险意识,树立“科技发展有贡献,技术应用须节制”的理性立场。要正视数字化对传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挑战,认识到人际联络、信息获取、购物、游戏的便捷化带来的单向度陷阱,在数字化浪潮中努力增强“戏水能力”,避免“溺水”。

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学习和游戏之间、主流价值观和另类价值观之间的复杂抉择,学生要逐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原则,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如游戏要限时、作业优先于游戏等。学生还要理性看待來自教师、家长、同伴的监督,将监督看作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力量,主动求助于外在约束力量,如与同学结为成长互助伙伴进行互相督促,坦诚地向师长说出自己依赖手机的困惑,请求帮助,就是很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4][6]郑云翔,钟金萍,黄柳慧,杨浩.数字公民素养的理论基础与培养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20,(5):69-79.

[2][3]周小李,王方舟.数字公民教育:亚太地区的政策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9,(8):3-10.

[5]杨浩,徐娟,郑旭东.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6(1):9-16.

[7][9]邓海建.别任由手机毁了农村娃[N].中国教育报,2018-9-6.

[8]陈鹏.陪伴农村孩子的不该只剩手机[N].光明日报,2018-10-8.

[10]李政涛.当代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教育"路向[J].教育研究,2020,(6):4-1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公民智能手机子女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Tomb-sweeping Day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教育子女陋习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