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例

2021-07-29 02:47郑春晓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育人

郑春晓(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是与人类生产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历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推进,实践育人愈发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亦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

一、实践育人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新要求

(一)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了更为深刻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最初源于对学雷锋活动的继承和发展,强调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锻炼自己。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推动作用的日益凸显,及活动本身的日趋丰富完善,其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亦不断延伸拓展。然而,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其原有教育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将其纳入实践育人整体构架体系进行审视和定位。实践育人旨在通过受教育对象自身的积极参与,实现受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其教育目标和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践行及其对学生个体成长的自我价值认可及实现上,更应在其开展过程中,科学解构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重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学生健康善良的人格、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同时,融入受教育主体的专业培养任务,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多维度、立体、全面的教育目标和意义,使其不仅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作用,更能进一步从目标理念和意义上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二)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应遵循教育规律,彰显教育特点

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被纳入实践育人的整体构架后,就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待,而应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科学设计,凸显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重要手段的育人过程性的特点。实践育人的优势在于其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想要践行的价值观念,身体力行,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从而提升育人成效。如果说,育人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论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显性特点,那么受教育者在实践育人中的自主选择践行就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中的隐性特点。那么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就应围绕实践育人的优势,针对性地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进行设计和挖掘,充分发挥其育人过程中的隐性特点。

(三)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亟须社会、政府、企业等与高校多方联动,以发挥其育人成效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就不能再以单次或几次的活动组织形式分散式地进行了。而应从育人的体系和角度进行系统性和持续性的设计开展,以积累和巩固育人成效,为实践育人成效保证提供系统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支持。在这样的要求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有稳定的合作平台和联动体系机制。然而这样的平台构建和体系机制建设绝非高校一己之力能够完成,需要得到社会、政府及企业等相关力量的关注和支持。这一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围绕育人目标,基于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开发创立活动项目

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决定着教育客体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全体人民以至全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斗。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要紧密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内心的崇高情怀和利他精神,鼓励学生在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去开发和设计与这一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的服务项目,并融入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以发挥学生所学之长,既是对学生专业的实践,亦是对学生学有所用的价值认可。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2017年与燎原学校(始建于1984年,是一所以招收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志愿服务关系,确立“燎原学校启智课堂”志愿服务项目。活动过程中,传媒学院学生充分发挥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表达、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方面的优势,为燎原学校的特殊学生提供了3年多的启智课堂服务,该项目目前仍在运行。学生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实践和奉献,体会了爱心的力量,懂得了感恩的快乐,更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孩子、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中更体会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无论是服务活动本身,还是学生收获和体会的届届传承,不仅使得该项目持续向好发展,更是对学生三观教育的生动践行。问卷调查中,问卷第九题——请依据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收获大小进行排序,答案A.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有所用,拓宽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平均综合得分2.78分;答案C.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是对在校学习的巩固、践行、拓展和延伸,平均综合得分2.35分;答案B.学会了感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和快乐,平均综合得分2.33分;答案D.有助于形成积极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收获会一直激励和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平均综合得分2分。此题四个答案平均综合得分差距不大,学生对在志愿服务中能够学有所用的认可度最高,随着对志愿服务活动收获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选项得分逐步呈现弱递减趋势。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说明在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围绕育人目标,基于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开发创立活动项目,通过得到大学生最直接的认可,收到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育人成效。

(二)遵循教育规律,基于志愿者个体需求和项目发展,建立、更新项目专属志愿者信息库,实行立体式滚动管理

?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在育人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易忽略客体的个性发展需要,偏重主体的引导和灌输。当教育客体在育人过程中因自身内在诉求驱动,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践行,积极进行自我引导时,所展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幅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立项后,充分尊重这一教育规律,面向学生进行宣讲,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感兴趣的项目专属志愿者梯队,形成项目专属志愿者信息库。同时在梯队建设的基础之上,由信息库负责人根据学生志愿者的时间轮流派出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项目专属志愿者信息库,以一年为时间轴线,根据志愿者兴趣爱好和项目发展需要(如:接受服务对象的增减、服务地点的变更、服务内容的更新调整等)进行志愿者的更新和轮选。我院现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5项,均设有专属志愿者信息库,专人负责,志愿者可根据时间交叉参与,但不建议超过两项。问卷调查中,第一题——请依据您的认可程度对我院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进行排序:(顺序:认可程度由大到小),五个选项中A救助流浪小动物的项目认可度最高,综合得分3.78分,其次是B选项,燎原学校启智课堂项目,综合得分3.36分。而救助流浪小动物项目从2016年开始至今,是学院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志愿服务项目。燎原学校启智课堂项目从2017年启动至今,是学院目前持续时间排序第二的项目。由此不难看出,充分重视教育客体的内在诉求,对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着眼育人成效,基于稳定性和持续性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地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要取得稳定和持续的教育成效需要立足项目特点,设计项目的发展方案,保证项目的稳定开展及志愿者持续参加项目。教育客体在系统和持续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对这种价值观念的践行,要比分散性的单次践行更为深刻和理性。调查问卷第8题——您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与自己的收获是否成正比?参与调查的101人中,只有3人选择了否,98人均选择是,由此可见,教育客体也认为通过自身反复践行和实施教育活动能够提升教育成效。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学校为活动设计主体,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支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稳定平台,建立项目对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基地,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进行,从而稳定实践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育人
志愿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以志愿,致青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