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进 /文
2020 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CSNM)对全国核医学情况进行了普查,涵盖了我国大陆31 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19 年底,全国现有核医学科1148 个,比2017 年增长了23%。有医疗回旋加速器120 台,分布在117 个医疗单位。有正电子设备427 台(包 括PET/CT 和PET/MRI),单光子设备903 台(包括SPECT 和SPECT/CT)。而在30 年前,正电子设备和单光子设备数量分别是0 和44 台。
30 年间,中国核医学有了巨大地进步,国产化率也在不断提升,例如正电子设备国产率达16.6%。但放眼全球核医学行业发展现状,我国核医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也是此次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重要意义。
在核医学设备方面。目前,全国87.2%的正电子设备(包括PET/CT 和PET/MRI)主要遍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有44台,北京、上海分别各有35 台,山西省有10 台。有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有13 万人次接受了正电子成像检查,检查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上海。有251 万人次接受了单光子成像检查,其中骨骼系统检测人数为158万人次,占比50%。这些接受检查的患者大部分来自河南、山东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可以看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医学的应用推广息息相关,也因此显现出我国核医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2019 年,全国有大约251 万人接受了SPECT 检查,有86 万人 进 行 了PET 和PET/MRI 检查,均比2017 年有明显增加。数据显示,接受PET/CT 检查的患者和接受PET/MRI 检查的患者主要以肿瘤患者为主,分别占比97%、87.4%。
在核素治疗方面。2019 年,全国有770 个核医学科开展核素治疗工作,但核素治疗病床仅有2544 张,主要开展甲状腺疾病和骨肿瘤转移癌的治疗。据悉,2019 年有14.5 万甲亢患者和8.4 万甲状腺癌患者接受碘-131 治疗;1 万骨转移癌患者接受氯化锶(89Sr)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具备治疗资格的医院有限、床位紧张等因素,患者大多需要排队等待治疗,有的患者甚至要等待一年之久。假如现有一位患者做了甲癌的手术,后续要做甲癌的治疗,那在这种情况下便无法预估,在长时间排队等候治疗期间,患者的病灶是否会快速发生转移,这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和不可挽回的损害,是需要政府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核医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卡脖子”问题。众所周知,放射性药物属于诊断用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90%以上的科室都在使用,但是目前100%需要依赖进口。拿钼锝发生器举例,因为钼锝发生器依靠进口生产,所以任何外在因素都会影响我国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比如遇到国家重要活动、重大节日时,都会停止放射性药物的引进,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检测治疗。
据统计,2015 年~2017 年钼锝发生器使用11930 次,而全国需要检测的患者有250 万人次;钼锝药物(针)使用50 万支,而全国需要检测的患者有200 万人次。对比国际上其他国家,根据2017 年数据显示,美国占全球钼-99 使用量为55%,欧洲占22%,日本占9%,韩国占3%,中国仅占2%。数字差距的背后是急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如何打通我国放射性药物使用路径迫在眉睫。
二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核医学发展整体呈现东南地区强,西北地区偏弱的趋势。不难发现,这与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三是大城市强,中小城市弱的问题。目前,全国三级医院大部分分布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几乎没有。全国三级医院共有2762 所,但只有968 所设有核医学科,占整体比例的35%。全国二级医院有9730 所,设有核医学科的则只有118 所,仅占1.2%,几乎99%的二级医院都没有设立核医学科。
四是从业人员紧缺问题。截至2019 年,全国共有12500 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其中医生有5400 人,技师3700 人,护士2600人,而放射化学人员仅210 人,核医学从业人员面临重大缺口。
不仅如此,按照《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 年,核医学科将覆盖全国全部三级医院,增加1500 个核医学科;到2035 年,实现“一县一科”,将增加2500 个核医学科。如果按每个部门任命6 人计算,2025 年将需要9000 名从业人员,2035 年则需要15000 名从业人员。如何缓解核医学人才短缺局面,行业内目前以现有核医学科开展免费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逐渐解决这项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规划》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核医学事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相信我国核医学发展会逐步满足健康中国理念对核医学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