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1]突出基层社会组织责任意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以聚集大众智慧、汇集社会资源、促进政府放权为手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欧美国家自下而上促进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且社会组织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力量受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2]。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体系,是“十四五”国家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改革领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体育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已成为国家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体育领域,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为导向,围绕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指导人员、多元活动、场地设施及资金筹措等方面,聚力技能普及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为了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核心框架。其中,青少年体育组织主要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等。当前,《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的出台掀起了青少年体育改革浪潮,旨在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政策指向[3],以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三大阵地,尤其是通过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及给予税收、场地等政策扶持,鼓励其与学校、各级各类体校互补资源、互助协作,支持其合法合规地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及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且在“十四五”期间,青少年体育组织面向青少年开展长流水、不断线,适合不同年龄段、贯穿全年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其社会责任,更是深化体教融合的基础性工程[4]。因此,在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机遇期,本文在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探索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以明确其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是政府回归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措施,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国家治理格局的具体体现。由此,通过变革社会治理结构,强化了公共权利责任,完善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以及引发了以社会自治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社会治理方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市场化改革造成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分化格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有失公平、信任和稳定的困境,需要通过体制转轨(institutional transition)和结构转型(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推进社会转型[6],打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合作共治的治理格局。
在西方,社会组织也称为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属于独立于国家体系中的党政部门、市场体系中的企业等经营单位之外的公民社会部门或第三部门[7]。在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体育运动组织和传播的治理主体均属于公民社会组织或第三部门,如国际奥委会作为全球体育治理中的核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单项联合会或国家奥委会等其他体育组织,以非官方性、独立性和自愿性的公民社会特征架构起全球体育治理的基本框架[8]。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此形成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显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组织改革应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更好发挥制度优势为原则,针对社会组织行政化、虚拟化现象严重,社会组织生长空间有限等问题,需要通过体制外的力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形成“共识、信任和共赢”的治理格局。
政府、社会和市场构成了公共治理的主体[9]。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体育组织与市场的融合反映了在西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英国青少年体育组织以组织建设的不同法律规制和角度定位,兼顾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青少年体育组织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社区组织等为组织形式,成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但是在公民社会语境下,青少年体育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成部分,该组织以体育为载体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10],即便市场性质的青少年体育组织也需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对其产权、职能、资金、人事、政策和运作模式进行规制。总之,政府、市场和社会是3个相互联系且又相对独立的体系,三者相互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以法定化的组织和强制性的权力为依托,将公共事务界定为自身的活动范围;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以供给与需求的价值和价格机制为基础,将商品、服务、生产和交换作为自身的活动范围;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依托于自愿主义原则,将公益和互益领域作为自身的活动范围,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青少年体育组织在各级各类党政机构中具有公共组织的特性,在市场体系中具有营利的特性,在社会体系中具有服务和公益的特性(图1)。总之,青少年体育组织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其发展的逻辑主线,应构建由政府或体育行政机构与社会、家庭或青少年组成的治理网络体系,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1)治理主体: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基层机构,也是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最便利、最现实及最基层的组织,除政府以外,企业组织、社区组织、行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均是发起、创建和管理青少年体育组织的依托机构,由此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便于其形成网点、继生发展。在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包括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应根据组织性质、组织目标、服务内容等厘清不同服务权限及运作方式。(2)治理性质:政府根据不同类型、层次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对其采用强制性的行政、经济等手段。同时,为激发青少年体育组织服务活力,更需采用协商性质的治理手段,给予其广泛的发展和对话空间,充分动员体育、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创建、维护和治理青少年体育组织,使其逐步承担起青少年体育健康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服务职能。(3)治理依据:无论是西方体育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是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的依据。同时,对于青少年体育组织而言,中央及地方政府或体育部门、行业协会也在不断创建、完善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公民社会背景下,实现以非国家性质的契约精神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4)治理向度:一般而言,在国家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范围内,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但治理向度更多是平行的,即不同类型、层次、特征的组织共同治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体育行业协会、地方体育部门跨域性治理理念等均可推动青少年体育组织实体化建设,以组织联合、行业服务、标准管理等方式促进其纵向监管和横向联合。(5)治理范围: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管理范围是政府权力的领域及边界。不同类型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在政府、社会和市场3个领域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义务和职能,主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破解师资、课程、场地、资金等短板,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和人才培养等。因此,多元治理主体格局下必将对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的范围加以扩展,除政府权力之外,还包括公共领域及其边界,由此构建治理格局,最终达到“善治”的效应。
图1 政府、市场和社会与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关系Figure1 The Relation of Government,Society,Market and Youth Sports Organization
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不充分、不均衡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等融合理念及改革举措旨在拓展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提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载体,以其属性多元、形式多样、层级跨域等特点承载着为青少年提供体育促进健康服务和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11],旨在以推动体校特色运动队、俱乐部运动队、大中小学运动队及俱乐部建设扩大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且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发展。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更是为释放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事务的政策、机制和制度化渠道,引导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挥专业服务功能提供政策契机。由此,依据青少年体育需求及其组织服务职能,青少年体育组织可从以下5个方面承担社会责任。
胡小明教授[12]认为:“从游戏到竞技,经历了一个从play到game到sport的过程。”从体育的游戏起源说可得知,体育是由人的身体本能和社会行为不断发展、演化和完善而形成的,可谓一种特殊的人类游戏。由此,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功能作用之一。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积极的兴趣会对未来的活动产生准备、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所有事物表现出陌生感和好奇感并存的状态,并表现出“爱玩、会玩、贪玩、敢玩”的心理特性。由此,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组织应围绕青少年身心特点,以生活技能、体育技能、运动项目和运动竞赛为载体设计符合年龄阶段生长发育及运动素质敏感期规律的体育课程,补足学校体育课程短板,丰富校外体育活动内容,打造符合年龄段的创新性、趣味性、多样性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为动机吸引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并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就体育技能练习的阶段性特征而言,青少年甚至少儿时期,应该以发展人体基本技能为基础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不宜过早专业化和开展过大强度的体育运动[13]。因此应以发展跑、跳、投等基本身体技能和积极向上、坚韧等基本心理品质为主,设计课外体育课程、活动和竞赛等。最后,青少年健康在极大程度上与青少年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有关,不良生活方式、静坐少动、吸烟酗酒、网瘾、身体活动不足等均是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祖辈或父母溺爱及长辈对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认知不足、教育和管理松散、家庭结构等因素,对青少年健康行为、身体活动水平和健康状况有明显影响[14]。当前,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和心理疾病等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体育组织应以设计体育促进健康行为及健康矫正康复课程等方式满足社会需求[15]。同时,基于体教融合及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背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作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最为基础和基层的组织机构,应融合体育、教育、卫生系统等资源,发挥其与社区、学校、家庭接触紧密的特点,通过鼓励俱乐部有序规范进入校园、布置家庭体育作业、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举措,以“送教上门”、青少年体育技能“送餐上门”等方式配送体育课程,研制学校运动项目特色课程,倡导居家科学健身、亲子体育、幼儿体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家庭、社区广泛参与课外体育技能培训,破解学校体育课程专业化水平不高、体育师资结构性缺编及课外工作量补贴等壁垒,促使青少年接受科学化、专项化、适龄化的体育技能学习,大力普及体育运动,推广体育技能,创新青少年体育赛事模式、体育项目训练方法与手段等,提高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吸引力。
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化体育组织,以公民社会需求和青少年体育需求为导向,将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组织创建和发展的基础性目标,面向全体青少年开展易于参与、科学规范的体育运动,并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当前,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率下降、体质健康下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问题。从管理体制上分析,国外设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及各类公益性、社会型非营利组织,我国依托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及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设有的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和体育培训机构等体育组织,均应面向青少年,以体育项目为基础,以国家推行“奔跑吧·少年”及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及组织自发创建体育活动等方式,以多样化、多层级、多元化和多项目的创新参与模式,发挥其多元化功能和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应整合青少年体育组织资源,拓展服务对象范畴,提高服务内容质量。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磨练心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应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学校、学校与公共体育场馆合作、各级各类体校与学校合作等改革方式,整合体育与教育及政府、社会、市场之间资源,有效破解青少年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缺场地、缺课程和缺师资等瓶颈,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等方式可有效解决学校体育课程专业水平低、无专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缺场地、缺生源等问题。另一方面,发挥青少年体育组织更为灵活的机制优势,通过开展多元化体育活动实现增强青少年体质和磨练心智的目的。虽然国外体育发达国家与我国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学校体育社团之类的体育组织均是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细胞体组织。因此,有效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的补充性阵地作用,可促使青少年在校内外体验和参与不同类型、项目、特点的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活动、赛事等,使其能够切身体验和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生活、成长、学习各层面的益处。比如,竞赛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杠杆,是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和磨练心智最具锻炼价值的方式。在赛事审批权下放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应以提升组织能力,利用其赛事运营管理人员、裁判员、教练员、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举办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等全学段、不同类型和参与目标的体育赛事,使青少年体育组织成为体育训练竞赛与教育体系融合发展的载体,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其成长、教育、体育规律的赛事公共服务产品,促进其服务与学校体育赛事体系的深度融合[16]。因此,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还需围绕体育健身、健心、益群的本质属性,在增强体质和磨练心智方面释放功能、承担责任。
在国际范围内,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组织均是以依托单位的形式注册登记及生存发展,并且依据青少年文化学习和生活休闲的基本规律在正常教学日以外,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课外体育教育(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ducation)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17]。由此,在体育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之类的体育组织除了是青少年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组成形式之外,还是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场所使用效率、有效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政府、社会和市场均在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尤其是针对最具规范体系的学校体育教育而言,学校体育中存在的诸如教师运动项目单一、场地设施受限和班级授课制使学生特长难以拓展等教学短板,均需以校外拓展的方式补齐。一方面,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应依托社会资源促进能力建设。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社会自治和体育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它们的青少年体育组织能较好地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体育设施等开展青少年体育服务工作。如,英国作为现代体育发源地,青少年体育在英国体育政策中占有较高份额,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宏观管理青少年学校体育课程,提出了诸多措施,如审核管理、标杆管理、公共服务协议(Public Service Agreement,PSA)、目标设定和绩效评估等,其中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重要工作,青少年体育组织也成为培养青少年志愿精神的重要组织。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应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契机,逐渐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管理机制,简化青少年体育组织注册登记的流程和加大扶持力度,使青少年可根据自身喜好、项目设置、俱乐部特点、教练员团队等,选择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社区体育的服务性机构,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提供设施和指导。因此,地方政府应构建青少年体育组织与公共体育场馆合作的机制,使公共体育场馆能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体育运动服务。在体育发达国家,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主要目的和核心作用是以体育组织为载体,提高基层公民的体育参与率(grass roo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 in community)。依据自身开展特征,青少年体育组织将青少年体育服务内容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由此,在社会自治程度不断提高和青少年需求驱动的背景下,依托社区及其公共体育场馆创建青少年体育组织,为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提升体育设施场所使用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并且发挥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枢纽性作用,有组织、有效地引导青少年以参与体育活动丰富闲暇生活。
根据青少年对体育技能掌握的特点和体育组织的管理机制,传授并提高青少年体育技能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等组织的重要功能,从依托社区、场馆和学校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到不同层次水平的青少年体育联盟组织,逐步形成以招募、培养和发现体育后备人才为职责的发展序列。我国学校体育、各级各类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互割裂的单一化管理机制,使得体育和教育、行政、社会、市场的资源未能有效配置。
因此,青少年体育组织应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切实履行传授青少年体育技术和提高技能的职能。一方面,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基层体育组织,具备传授运动技术和提高体育技能的先决条件。从功能视角分析,青少年体育组织在开展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具有项目性、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优势,完全区别于学校体育教育。具体而言,学校体育教育以体育课程为主要形式,向青少年传授基本体育技能,而青少年在体育俱乐部中可根据自身特征和喜好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运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并接受专业化教练团队和系统化训练计划安排。如英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在招募学员时,向青少年宣传四方面的优势,包括区别于学校体育的专业化指导 (expert guidance)、接受体育计划的快捷通道(priority access to programs)、专业化发展和训练条件(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体育赛事和其他参与机会(conference and events)[18]。因此,地方体育部门要转变行政管理思路,不仅要着眼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更要积极与教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进行沟通协作,以政策导向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和学校、社区、公共体育场馆的联合,解决青少年体育组织和学校体育目前所面临的资源困境,协助教育部门提升学校体育课的质量。同时要广泛宣传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作用,形成社会共识,使更多家长主动让孩子跑起来、动起来。
另一方面,根据青少年体育组织基层性特点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青少年体育组织将逐渐成为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摇篮。长期以来,少儿区县体校及市级体校构成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受教育体系改革和社会外部条件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各级各类体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规模萎缩和人才质量下降等问题。构建以学校、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组织为依托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深化体教融合的目标之一。在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已形成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网络化结构,且深入到社会、教育和市场等各领域,成为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精英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具体而言,依托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建立起来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盟,为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专业化指导规划、赛事体系和人才选拔体系构建等搭建了平台,实现了青少年体育精英人才培养与教育融合、与社会接轨。因此,我国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应积极打造跨部门、跨领域的多元治理模式,地方政府要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市场机构与体校、基层体育协会,以及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密切协作,尤其发挥基层区县级体校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创建青少年体育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组织,结合开放共享的理念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业余体育训练,以此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质量,使其能够在寒暑假、周末参与培训。同时,不断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建立“一县一品”“一区一品”“一校一品”等资助模式,鼓励创办青少年选材训练营、区级青少年体育竞赛、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使得我国区县级体校能够持续拓展,从而保证精英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从人群特征分析,青少年是社会关怀的重点人群。青少年体育更应突出倡导公益、服务社会的特点,将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志愿服务队伍、活动、人员等作为推进体育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首先,青少年体育事务管理权限向社会组织有序转移,是转变政府职能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和实现社会自治的前提条件。纵观西方国家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具有承接政府权力转移的基本能力。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对于美国大众体育、精英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中介作用,该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赛事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并从中培养和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同时也是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棒球职业联赛等职业体育俱乐部选拔新星的摇篮。尤其是职业体育组织以培育青少年草根体育组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公益性社会组织则扎根社区和学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显然,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背景下,政府、社会和市场应分别发挥其在政策制定与执行、社会资源募集与服务,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职能,推进公益性、慈善性质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其次,行业自律是推进社会治理和实现自我监督的具体措施。一般而言,体育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组织建设和社会认可,在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授权后,执行和推广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19]。例如,英国体育理事会为了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而建立的认证机制,得到了广泛认可;英国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会(Youth Sport Trust)凭借其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得到了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的高度认可,并致力于执行一系列青少年体育政策[20]。在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应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的行业监管、服务标准等管理体系,以强化行业自律赢得社会认可且促进组织内生发展。最后,将青少年体育组织打造成为培养青少年公益精神和服务社会意识的平台。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建立阶段的青少年而言,社会组织是培养青少年关爱社会、投身公益事业的基层性组织。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视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俱乐部的青少年会员常常作为“义工”或变换身份参与俱乐部的各项工作,为组织的体育赛事、社会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等服务。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地方体育、教育、民政、团联和残联等部门应强化合作治理意识,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积极推进其开展和承担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
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载体,按照社会组织或企业的运行模式,以政府决策执行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发挥其在公共领域对青少年体育赛事、业务培训、人才培养、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等各方面的推动作用,成为普及体育运动和培养精英人才的主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形式的青少年体育组织正在蓬勃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深化体教融合改革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治理主体、治理性质、治理依据、治理向度和治理范围均发生了变化,同时被赋予了更多发展内涵,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依据。
未来从学术角度思考,学者对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研究应立足于组织场域,以不同学科、理论或视角对青少年体育组织多方面内容体系开展深入研究,如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法律、社会治理、产业创新等问题亟须以法律、社会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为基础,扎根本土实际,开展案例式、启发式、借鉴式研究。在创建和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的过程中,应当强化体育与教育、旅游、卫生等多元融合理念,以《决定》《意见》等政策为其发展依据,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的角色定位,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服务和整合市场资源。政府应发挥行政主导优势,以政策驱动等举措加强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融合发展,为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依据,同时形成学校体育立体式、全学段、深入式的主要基础阵地及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精英化、专业化的主要支撑阵地,面向青少年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应面向青少年,发挥其多元化、网络化、灵活性的主要补充阵地作用,打造多样化、多层级、多元化和多项目的创新参与模式,形成汇集社会丰富资源、满足公共服务多元需求、创新普及性体育活动内容、补齐学校体育课程短板、协同家庭-社区联动、拓宽精英培养路径、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全周期为青少年服务的未来实践路向。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主体、市场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促使青少年体育组织释放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增强体质、磨练心智,校外拓展、场所开放,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倡导公益、服务社会的功能,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