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历史的细部依然模糊,说不清金日成和李承晚的部队,究竟谁开了第一枪。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三八线上,爆发了战争。
随后,美国拉来了另外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7月2日在釜山登陆,直接参战。
接下来的3个月里,中国就是否出兵这一问题,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决策过程。最终,10月8日,毛泽东主席发布了正式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0月19日,志愿军先头部队第四十军在夜色中跨过鸭绿江。
朝鲜半岛上的内战,演变为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一场国际战争,这场战争一共历时3年余,在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回到原点。
对于中国而言,当然不是原点。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场和西方国家(而且是其中最强大的美国)直接交手而没有失败的战争。
它证明新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自那以后没有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敢于再对中国轻起衅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终于有了一个基础性的和平背景。
用彭德怀元帅的话来说就是,“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战争极端残酷,一纸停战协定,是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为后人筑起的长城。
南朝鲜、北朝鲜,是被制造出来的国家,“制造商”分别是美国和苏联。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日本关东军,顺势解放了北朝鲜,停止在三八线附近。
这是应美国的要求而停止。五角大楼一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轻上校,用了30分钟对着朝鲜地图发呆,最后拿起红色铅笔画出了一条直线。
苏联是为了换取与美国分割占领日本本土,而迅速地接受了这条人为的界线,但未能如愿,杜鲁门后来依然拒绝苏联进入日本。
战争的种子掉进了这条笔直的土地裂缝,朝鲜民族一分为二、数十年的相互敌视,开始了有丝分裂。
到了1948年,美苏冷战、东西方阵营敌对的局势已经基本明朗,苏联和美国从二战盟国变成了彼此最大的敌人。
这年上半年发生的柏林危机,是美苏争霸和阵营分裂的表面化。“两极相联”,朝鲜半岛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因为东西方对立而分裂的国家,西方是德国,东方是朝鲜。
为了寻觅一个代理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四处打听,最后找到了李承晚,一个73岁的老人。
李承晚早前从事韩国独立运动,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组建过临时政府并担任大总统,此时正流亡美国。1933年他曾被苏联驱逐出境,因而强烈地仇苏反共。
麦克阿瑟把他迎回朝鲜,于1948年8月15日成立大韩民国,并扶植他当上总统。
作为对策,苏联则在9月9日帮助金日成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首相。
金日成当时只有36岁,二战期间长期在中国东北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力量的一名军官,后来其所部又被编入苏军,参与了解放北朝鲜的军事行动。
美国财力雄厚,帮助李承晚积极扩军,除了提供装备,还帮助他修公路、建机场、改造港口、修建海军基地,沿三八线构建军事设施。
李承晚颁布《兵役法》,试图在2年内建立一支15万人的国防军。扩军是为了备战,他毫不掩饰地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占领北韩就可以实现统一”,“不流血,独立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不会长久”。
在李承晚的豪阔面前,金日成就显得有几分寒酸。他手上只有装备落后的3个步兵师,而且部队缺乏作战经验。金日成试图和苏联捆绑在一起,要求签订《朝苏友好互助条约》,但斯大林没有同意,只愿意提供有偿的武器援助。
战争的种子掉进了这条笔直的土地裂缝,朝鲜民族一分为二、数十年的相互敌视,开始了有丝分裂。
金日成转而向中国共产党求助,中共中央将人民解放军中久经战阵的三个朝鲜族师移交给金日成,加入人民军,党员干部也加入了朝鲜劳动党。1949年9月,朝鲜人民军扩充到9萬人,与南朝鲜军不相上下,大批苏联装备也运送到位。
金日成的自信建立起来了,他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统一朝鲜,如果国际形势允许,他们有能力在两个星期之内占领南朝鲜,最多两个月。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劝告朝鲜不要发动进攻。
1949年下半年和1950年上半年,朝鲜半岛上空的战争阴云日益浓密,南北双方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断互发威胁信号。
中国方面并不愿意看到此时在东北方向发生一场战争。
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解放军正南下作战。
1950年上半年,中国也是面临重重困难,军事上除了解放西藏,还有西南剿匪,都是眼前要务。国内恶性通货膨胀亟待控制、淮河决口产生上千万灾民、城市失业严重急需救济,成为了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严峻考验。
最重要的问题是解放台湾。攻打金门遭受巨大损失,让中共中央意识到渡海作战比原来设想的要艰难得多,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
就在这种情势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接下来一连串的变化,慢慢地把中国逼得没有选择。
6月25日当天,美国就利用苏联代表缺席无法行使否决权的机会,操纵联合国通过了谴责北朝鲜发动武装进攻、号召联合国各会员国援助南朝鲜的决议。
6月27日,杜鲁门又宣布将出动美军支援南朝鲜。
最为致命的是,这一天,杜鲁门还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
在广阔的海面上,解放军还不具备与美国对抗的资本,中共中央原定在1951年春天夺取台湾的作战准备被迫中断。
从战争爆发时起,到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4个月时间里,美国人始终认为中国不可能参战。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打心里蔑视东方民族的战争能力。这是西方一贯的傲慢心理,过去列强与中国作战的经验确实也支持这一心理。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新生的中国还是一个被战争打碎的烂摊子,无力支持一场与西方第一军事强国的战争。
第三个原因则是,中国在前期一直表现克制,错过了美国认为的最好的参战时机—1950年9月仁川登陆之前。
然而,美国封锁台湾海峡导致的中国战略形势变化,事实上让这些原因都已经变成技术性问题。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最令人惊叹的能力就是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
李承晚的部队不经打,朝鲜人民军一路南下,7月底已经进抵洛东江,南朝鲜军队只剩下几万人。美军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的釜山登陆后,美韩军队被压缩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形成胶着状态。
形势看似对朝鲜人民军有利,但中共中央早已觉察出其北部后防空虚,多次提醒金日成,美军可能从汉城、仁川登陆,切断南北联系,并对集中于南部的人民军实行反包围。
警告很快应验。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18000名美军在仁川登陆,完成了其军事生涯中辉煌的神来之笔。
随后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联合国军”急速往北推进,麦克阿瑟扬言在感恩节前饮马鸭绿江,“送小伙子们回家”。
解放台湾被迫搁置,东北面临的军事威胁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问题。
美军在9月下旬已经推进到三八线附近,狂妄的麦克阿瑟派出飞机一再侵犯中国领空,9月22日在安东 (今丹東)市区投下12枚重磅炸弹,造成中国平民伤亡。
美国封锁台湾海峡导致的中国战略形势变化,事实上让这些原因都已经变成技术性问题。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最令人惊叹的能力就是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
10月3日,周恩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间接向美国政府表达愤怒,并且传达了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进攻“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的信息。
美国政府和麦克阿瑟都认为这只是虚言恫吓,面对强大的美国,中国不能战,也不敢战。
是否出兵,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后来回忆,抗美援朝和1946年与国民党决裂,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决心的两件事。
除却前方说到的国内困难,仅从工业能力、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上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实在太大。
1950年美国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是61万吨。
美军的一个师有959门火炮、140多辆坦克、3800多辆各种车辆;志愿军一个军(一般是3个师),只有522门火炮,一百多辆临时配备的汽车,没有坦克。
制空权、制海权,更是完全在对方手上。
解放军高级将领大多不赞成入朝作战,不过即便不参战,麻烦并不会自己消失。如果任由朝鲜被占领,美国军事力量在东北边境长期存在,那么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今后将永无宁日。
周恩来说,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8月27日到10月23日两个月间,美军飞机就入侵了12次。
“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边,而且已飞到宽甸来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
“我们并不愿意战争扩大,它要扩大,也没有办法。我们这一代如果遇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我们的子孙,只好承担下来,让子孙永享和平。”
彭德怀和毛泽东取得了一致,认为必须出兵,并说服了政治局其他领导人。10月8日,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苏联的空中支援爽约,但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开赴朝鲜。10月19日夜晚,第四十军跨过鸭绿江。随后第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五十军、六十六军相继隐蔽入朝。
10月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正面交锋,战争全面打响。
进入年底,朝鲜半岛天寒地冻,气候极其恶劣,军事行动远比想象的艰难。
为了躲避美军飞机的侦察和轰炸,志愿军白日隐蔽,夜晚行军,26万人向南部推进,一周时间里美军竟毫无察觉。
第一次战役,经历13昼夜,歼敌15800多人,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
第二次战役,在西线毙伤俘敌军23000多人,东线毙伤俘敌军13000多人,再把“联合国军”从清川江以南赶到三八线附近,收复平壤。
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部队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在国内民众中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100多年来前所未见的。
紧接着,第三次战役,歼敌19000多人,突破三八线,占领仁川、汉城,把战线向南推进到三七线。
志愿军迂回包抄,运动穿插,几十万人白天完全不知道隐伏何处,一到晚上就会突然出现。他们利用夜间作战、勇猛冲击、近身肉搏,部分抵消了敌军的火力优势,让“联合国军”难以招架,败退300公里。
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部队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在国内民众中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100多年来前所未见的。
彭德怀在总结第一次战役时说,我们在过江以前,听说敌人是如何厉害,但经过这次战役,使部队认识了敌人战斗力并不强,敌人离开了飞机大炮,攻不能攻,守不能守。
三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志愿军同样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三次战役下来,战场上约40万人已减员近10万人。取得胜利,除了战术上的成功,更多依靠的是无畏的精神力量。
战争条件之恶劣,前所未有。
一是冰天雪地,衣衫单薄,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下,有的战士后来连鞋子都没有了,冻伤减员严重。
二是没有空军支援,也没有高射炮掩护,对空中攻击几乎没有反击能力,在敌军轰炸中伤亡巨大。
本来补给线就长,空中威胁还极大削弱了志愿军的武器弹药和粮草补给能力,三四成的物资都在轰炸中损失,不能抵达前线。
补给不足导致弹药紧缺,粮食不足,一把炒熟的面粉加一把雪,是志愿军主要的军粮,经常还要饿着肚子行军打仗。
三是装备差距过大。
敌军铁流滚滚,武器弹药几乎用之不竭,进攻时一旦不能迅速突破,或者防御、阻击时发生阵地战,志愿军都只能用血肉之躯来硬扛。
四是几乎是无后方作战。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是和老百姓融为一体,就地取得补给,而且有大量的民众主动为前方输送物资、传递情报,但在朝鲜战场,人民战争的条件不再具备。而且越是往南推进,就越困难。
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军队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打仗,而且还连续打胜仗。
虽然士气高涨,国内情绪乐观,但在前线的彭德怀最了解部队的真实处境:减员严重,疲惫不堪,补给不足,亟须休整补充。
进攻还在继续,但只以3个军进入汉江以南,接近三七线后就停止攻击,主力仍然放在汉江以北的三八線一带休整待机,构筑工事。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在第二次战役中翻车死亡,李奇微接替了他的位置,这是一个深具战术头脑的指挥官。
通过对前面三次战役过程的研究,他发现了志愿军由于弹药和粮食补给困难,一次攻势只能持续8天,大约一个礼拜,他将之命名为“礼拜攻势”。而且志愿军进攻多在夜晚,他称之为“月夜攻势”。
李奇微利用中朝军队的弱点,并运用美军机械化程度高、行军速度快的优势,在中朝军队进攻时就快速后撤,不予接战,等到中朝军队粮弹消耗得差不多了,则调头进攻。
李奇微把他发明的这套方法命名为“磁性战术”,并在对抗志愿军的第四次战役中加以运用。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到1951年4月21日结束,“联合国军”部分夺回第三次战役中失去的阵地,但他们也领教了志愿军顽强的防守能力。
“联合国军”平均每天向北推进不到1.5公里,一共伤亡78000余人,伤亡数字超过前三次战役的总和。
“两个高地的土石均被炸松一至两米,走在上面,松土没膝,像走入土灰里一样”。
没有喘息,第五次战役紧接着在4月22日开始。
杨得志、李志民率领的第十九兵团和陈赓率领的第三兵团到达朝鲜,志愿军和人民军总兵力达到15个军,猛烈实施反突击,奋战50天歼敌82000余人,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开城地区。
志愿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第三兵团第六十军一八零师未能归还建制,战场上被俘1.7万人,占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被俘人数的80%还多。
南北双方回到了三八线附近,而且双方都认识到无法将对方彻底打垮乃至消灭,战场上对峙、拉锯,战争长期化态势定型,为停战谈判创造了可能性。
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但进行得很不顺利。
美国要求“海空军优势补偿”,要求中朝军队将阵地从实控线后撤38公里至68公里,让出12000平方公里土地。
被拒绝之后,美方终止谈判,8月18日发动“夏季攻势”,双方回到战场,激战一个月,“联合国军”只突入2至8公里,却伤亡了78000多人,其中美军有2万多人。
紧接着,9月份“联合国军”又发动“秋季攻势”,3个月左右,损失79000多人。
“秋季攻势”结束3天后,美国人回到了谈判桌上。
1年后,1952年10月8日,因为战俘遣返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双方再次兵戎相见。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发动了一年来规模最大的攻势。
上甘岭,得益于同名电影的巨大影响力,成为了中国人对朝鲜战争最熟悉的一个名词。这个小村子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志愿军防守两个高地,“联合国军”不舍昼夜猛烈攻击。
一个半月时间里,敌军平均每天向高地发射炮弹24000多发,最多的时候一昼夜达30多万发。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将军回忆,“两个高地的土石均被炸松一至两米,走在上面,松土没膝,像走入土灰里一样”。
这种高密度轰炸,连一只老鼠也无法幸存,但志愿军却一直坚守了下来,在43天里打退对方900多次冲击,歼敌25000多人,阵地仍未丢失。
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牛保才,龙世昌,赖发均,高良伦……上甘岭的惨烈战斗中,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他们的名字永垂史册。
事实上,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每一次大小战斗,这样的英雄几乎无处不在。除了对国家、对人民和对战友、对亲人的爱,没有任何其它原因能够解释他们的视死如归,以及超越人类极限的对痛苦的耐受力。
上甘岭的顽强防守,得益于中朝军队在战线大致稳定于三八线一带之后,修建了大量的坑道,形成了强大的足以抵挡对方炮火饱和攻击的防御体系。
250公里防御正面,建成坚固的地下长城,全部工程土石方为6000万立方米,如果筑成1立方米的土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半,总量可以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
坑道四通八达,前沿几十万志愿军官兵,可以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
“联合国军”同样在其实控线上构筑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作家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一防御体系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纵深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壕堑,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为“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
一个受尽了侵略、欺凌和侮辱的民族,终于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敢轻视中国。
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战场上占到便宜,再次回到谈判桌,谈判加速。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接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毛泽东主席曾经凝练地概括过从1840年到1945年这105年中国被军事侵略的历史。
他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抗美援朝,中国军队在条件简陋、形势逼仄的情况下,直接与西方最强的美国交手,最终没有失败。如果从战争开始时“联合国军”已经打到鸭绿江边、结束时被逼回三八线这一局面看,志愿军事实上是取得了胜利。
在民族心理上,这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一个受尽了侵略、欺凌和侮辱的民族,终于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敢轻视中国。后来美国介入越南战争,也要小心翼翼地避免把中国卷入其中。
就现实层面看,抗美援朝解除了美国军队对中国边境的直接威胁,保证了中国今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帝国主义终于获得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人民出版社,1991.06
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9
3.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下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09
4.王树增,朝鲜战争上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4
5.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