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研究

2021-07-28 21:34孙熙
美与时代·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文化

摘  要: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盛于清,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村的民间年画,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以其吉祥多变的主题和寓意赋予春节另外一种文化意义。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文化;传承

楊氏先人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从事佛经雕刻,这便是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工艺基础。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先祖由四川梓潼县迁至杨家埠以东的下店村,明隆庆二年(1568),在下店历经200年的风雨沧桑后,因浞河水灾泛滥,画业受损严重,杨氏先人被迫迁到现在的杨家埠村,并先后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合永四家画店。

清乾隆年间,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昌盛时期,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杨家埠木板年画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室之一。在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分店已有数百家,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质的飞跃,风靡当时的大半个中国。

自清末到解放前,杨家埠木版年画除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过短暂繁荣外,基本一直在走下坡路,靠吃老本度日。一直到1979年,原潍县政府才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对残缺不堪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其受损年画旧版题材进行整理归纳。1983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跟随山东工艺美术展进京展出期间,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潍坊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先后建立了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等众多非遗旅游项目。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也逐渐被许多人所熟悉和喜爱,并在“过年”期间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如今,杨家埠村不论是年画作坊的产量还是销量都有了非常可观的成绩。

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别具一格,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起稿画样。即画出样稿,然后反贴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制作;二是雕刻木板。基本上是选择耐潮、耐腐蚀耐摩擦、易于雕刻的梨木(早期选用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海棠栗子木,目前此木比较稀少多用梨木),经过锯、刨、铲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进行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

在杨家埠年画的制版、起稿、雕刻、印刷、装裱等众多工序当中,雕刻印版是年画制作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线条讲究精细、灵巧、深刻、流畅。一副年画通常需要5-6副雕版,雕刻出图案的主要框架,3-6块颜色雕版,用于在线板的基础上印刷颜色。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图文丰富,制作年画的艺人从小就受到民俗、民风以及民间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结构、审美尺度和审美心理。在他们的年画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与文人画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并且多以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艺。

杨家埠木版年画由于其特定的“民俗”性,因而被称做农民画。内容上,反映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独特的“俗”味,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形式上具有着浓郁的民间和地方特色;节令上突出了“年”字。

一、题材划分

潍坊杨家埠年画种类多,题材广,大体可以概括为:驱邪祈福、吉祥瑞福、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戏剧、时事幽默、山水、祥禽瑞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图、算法、科技等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也应运而生。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代表着民俗文化,更像是一本承载着普通劳动人民的图画字典,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木版年画以“俗”取意,在“俗”的外表之下还代表着古人对于安稳祥和生活的向往,代表着民间伦理道德之下对于真善美的充分认知与评判。

民间最常用的几类年画及其历史典故寓意。

(一)门神

1.上古门神。上古门神是我国最早的门神,传说在鬼门的门口有两个神,分别叫神荼和郁垒。他们守卫鬼门,看守邪祟,一旦发现邪祟的魂魄便将其捆绑之后扔山下喂虎。因此,黄帝便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图像,以保一年平安。门神年画的主色调是红蓝黄,威严之中不失祥和。

2.御封门神。顾名思义,御封门神是皇帝封赏的,即唐代开国大将秦琼和尉迟恭。御封门神也是民间张贴最多的门神。相传唐代李世民成就帝业期间杀人无数,后梦中多见寝宫门外鬼魅嚎叫,夜无宁日。李世民惧之,召众将群臣商议后,让元帅秦琼、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宗怜惜二将日夜辛苦,便令画师们将两位将军气势汹汹的戎装像悬挂于宫门两侧,至此,邪祟全消。

(二)灶神

灶神专门在灶房的烟囱、锅灶等地方监管人间的食禄情况。自古以来,百姓最熟悉的家神当中便有他,具有广泛的流行基础。古人更是在厨房供奉灶神神位,以求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年画形式上主要也是以红黄蓝为主。

(三)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来源于道家的典故,据说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人认为得到了金蟾便等同于得到了财富。年画表现了活泼顽皮的刘海用一串铜钱钓取井中金蟾的传说,寓意财源滚滚,幸福美好。

(四)连年有余

儿童作为吉祥符号经常出现在民间绘画和工艺雕刻中,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这一题材屡见不鲜。画中娃娃骑在金鱼的背上,背后荷花绽放,以金黄色为背景,突出富贵气象;莲花与金鱼的组合,莲通连,鱼通余,“金鱼”与“金玉”音近,以金鱼隐喻富贵有余。全画寓意鲜明,意为年景连连丰收。

二、传承与衍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文化种类也极其广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符号、文化内涵。在众多的文化当中,伴随着历史长河已经彻底消失沉没的也不计其数,令人惋惜。

时代是变迁的,但是文化是时代的一种符号,如何让当下各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再铸辉煌,并且赋予其特定的时代内涵,甚至弘扬到世界各地,已经成为当下最艰巨的任务。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国人应当具有的品格。

结合当代科技,文化的传承与衍生有以下几方面。

(一)视觉方面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平面的延伸,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一位设计者来说,如何正确、创新、充分地传达所要表述的信息,一直是艺术设计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是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重视创新和艺术文化的历史因素,寻求二者互补之处;二是要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遗艺术,体现创新之美、民族之魂,这也是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比较火的文创设计、插画设计等都可以作为视觉平面的载体去表达文化的脉络,继承文化的创新。

(二)工业方面

工业与文化的联系也是纵横交错,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在中国当下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产品创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更是立意的源泉之一,如何利用本民族文化特色做好做强产品,无疑是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创产品更是成了现如今非遗文化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三)城市公共建设方面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结合建筑物理层面的艺术设计,而是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城市文化烙印。杨家埠所处的潍坊地区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在城市建设当中的应用,小到路边公交站点和路灯,大到火车站高铁站随处都可以见到的年画、风筝、玩偶等民俗创意。“民俗”这个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所谓的俗文化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融入到潍坊城建的方方面面,并不断创新、演化和发展。

(四)优秀文化教育方面

优秀文化教育并不单纯是普通的科学文化教育,其更重要的一点是继承与创新,是立足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

三、结语

立足于文化特点,把握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古与今,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艺术界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教育界应当思考的一種全民文化追求。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再设计文化,让文化之光点亮时代的每一个角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范振坤.基于杨家埠木板年画风格特征的衍生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4(5):45-49.

[2]宁瑶.解读杨家埠年画中色彩的情感[J].国画家,2020(1):75-76.

[3]范振坤.杨家埠木板年画在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6):136-138.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5]于洪文.杨家埠木板年画精品欣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孙熙,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