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少年,是怎么了

2021-07-28 10:38张宏宇
大众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痛苦情绪青少年

张宏宇

这样的家长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对青少年自伤自残行为的认识,还有更多的家长和老师感到震惊和困惑,也感到无力和无措。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为什么会故意划伤自己呢?他们不觉得疼吗?

伤在身 痛在心

近年来,自伤行为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中已不罕见。这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英文简称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直接、故意地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行为。多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阶段,尤其集中发生于12~16岁的青少年群体中。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1%~23%,有些人的这种行为会持续到成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种有意的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功能和意义。行为也是一种心理的外化表达,有些行为是健康的积极表达,有些行为是不健康的、间接、潜在的表达。自伤或者自残行为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表达。那么,这种行为在表达什么呢?

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并通过语言表达。但是,当一个人无法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来处理或者调节情绪、情感时,就会通过非言语的形式来呈现或表达。例如,一个3岁的幼儿生气了,可能会摔玩具、踢打或者大喊大叫。这就是一种直接用行为表达情绪的表现。

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孩子, 一方面身心在迅速成长,身体机能与感受力不断增强, 内心世界也变得丰富敏感。另一方面,他们的大脑和情绪处理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外部的一些复杂因素,包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老师和同学如何看待自己,有没有好朋友等,都会影响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情绪。如果他们在早年的生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养育和支持,尤其是那些经历过虐待或者有心理创伤的孩子,未能解决的情绪问题会在青少年阶段被激发、唤起,甚至会扩大化。那些深藏在内心、无法表达的情感与困顿, 如果找不到被消化的途径,就会通过行为被直接表達出来。自伤的孩子往往无法说明为什么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只是觉得“ 控制不住”“想让自己感到舒服些”“想用流血或者疼痛感到自己的存在”,也有的孩子因感到自责和内疚而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在心理生理机制上,自伤行为的发生是一种把心理痛苦转化为身体伤痛的行为。人的生理系统具有一种自我保护性质的功能,即当身体受伤时会自动释放类似麻醉剂的激素,通过减轻身体的痛苦来度过危机情况。因此,很多青少年在发生自伤行为后感受不到疼痛,即使有些痛,也会感到“舒服”。自伤行为对他们来说,具有“痛苦缓释剂”功能,甚至可能产生成瘾性。

像前文中的小Q,他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很少跟他交流。小Q在学校感到不开心或受到委屈无人可讲。一次,烦躁不安的他用美工刀划了手腕,感到非常轻松。此后,只要感到难过,他就到无人的地方划伤自己。

跟孩子一起找到出口

反复的自伤行为会提高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降低对死亡的恐惧感,从而增加自杀风险。有这些行为的孩子似乎被困在痛苦的迷宫里,在一次次寻找出口的路途中被荆棘划得满身伤痕。他们需要成人的关注和爱护。

1.关注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11~12岁是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与家长有了距离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呵护。家长需要更多地了解他们学习之外的生活,如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的相处情况,多观察他们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2.了解孩子的身体变化

家长需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包括生长发育的变化及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孩子身上的外伤,不要轻视,一定要弄清原因。如果怀疑孩子有自伤行为,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不要批评指责。家长要理解孩子伤害自己背后的困境和情绪,帮助他们学会用更为健康、安全的方式来表达和管理情绪。

3.必要时求助于专业机构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青少年一种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它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精神障碍有关。因此,如果孩子的自伤行为过于严重、频繁,就要及时求助于专门的精神卫生或者心理健康机构。

猜你喜欢
痛苦情绪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分担痛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情绪认同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