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同庆建党百年

2021-07-28 13:02王娜
金融理财 2021年7期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公司金融

王娜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然而,百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接下来的百年中国还将创造更多的奇迹。420万银行人也应牢记总书记嘱托,永葆初心,将服务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贯彻到底,为国家、小微企业、乡村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全国保险系统党员也会牢记这庄严的一天,永葆初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建党百年,中国保险业经历了什么?

当代中国,保险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得益于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深耕和几代保险人的努力,中国保险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屈辱到自强,从保险大国到保险强国。自1979年恢复,发展至2020年,共计235家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3万亿,保费收入4.53万亿元。近20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4%、18%,2016年首次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开端(1805-1948)

中国保险起源于战争,180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的谏当保安行是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目的是为了方便水路运输鸦片。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西洋人,接着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保险公司,如伦敦保险公司、于任洋面保安行等。一时间保险公司在中国遍地开花。

在外资保险公司独大的当下,国人奋发图强,1865年建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保险公司:上海华商义和保险行,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

后来清朝大臣李鸿章亲自带头于1875年创办了保险招商局,向社会公开募股,相继创建了“仁和保险”等保险公司,也渐渐拉开了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序幕。保险招商局代表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由此诞生,标志着民族保险的崛起。

从1865年义和公司保险行创办至辛亥革命前夜,约有35家民族保险公司创立,其中水火险公司约27家,寿险公司约8家。

彼时,从数目上看,民族保险机构已有一定规模,但业务量不大,市场份额不足10%。

整顿(1949-1958)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各行业都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尤其是混乱的保险业。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整顿保险行业:

做思想工作:约谈保险公司,底子好的,整顿完就能开张,底子差的,则清理合并。

建新公司: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了,从此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地经营保险业务,保险收支归国有。这是我国保险史上重大的转折。

对外严管:废除了外方阵营保险公司以前的特权。于是到了1952年底,很多外资保险公司都撤出中国市场。保险市场也慢慢变得正规起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项保险业务逐步开展起来,全国建立2000多个分支机构,保险业成员拥有近五万名。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当时的国民经济起了积极的经济补偿作用。

但是到了1958年,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保险业停业20多年。1959年到1978年的20年,在中国人民保险史上留下了一片空白。

恢复与发展(1978-200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批准,恢复保险业发展,中断了21年的保险业开始重新发展!

1979年国家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保险市场从中国人民保险独家经营,扩展到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获批组建。保险业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求发展,开放早,力度大,过渡期短,逐步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功能作用充分发挥。1992年上海试点引入友邦保险,带来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代理人销售经验。1995年随着《保险法》颁布,确立产险、寿险分业经营原则,1998年保监会成立,监管体系初步搭建。

在1994-2000年期间,保费收入从376亿元增至1598亿元,年化增速约27.3%,保险公司达到33家。早期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也充斥混乱局面。宏观层面,90年代中期经济过热,利率维持高位,寿险公司保单成本过高,导致大面积利差损。微观层面,低价竞争、违规销售等层出不穷,埋下行业发展隐患。

快速扩张(2001-2010年)

2001年加入WTO以来,保监会多批次下发保险牌照,同时设立了一批保险中介公司,市场主体日益丰富,大型险企改制上市。截至2010年保险公司总数达到142家。

2003年以来保监会出台一系列举措,如车险费改、放宽分支机构经营区域,放宽险资投资渠道。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十条”,交强险、健康保险等政策红利極大促进行业发展。保费收入从2001年2109亿元大幅提高至2010年1.45万亿,保持年化24%高速增长。

但2008年次贷危机传导至国内保险业,对保险投资收益冲击明显,负债端投资型保险产品引发退保潮。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面临考验,财险由于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亦遭遇危机。监管层开始重视防范风险、整治市场,2008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引入资本充足率指标,构建起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的三支柱监管体系。

松绑创新(2011-2016年)

2011年,加息周期叠加银保新规,保险业陷入瓶颈期,保费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监管层定调“整顿、松绑、改革”。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批准下发保险资管牌照,大幅拓宽投资工具,提高险企权益投资上限;2013年人身险费率改革,废除2.5%预定利率上限,产品吸引力上升;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代理人渠道爆发。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对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商业养老、健康保險、责任保险等各领域改革进行部署。

多重松绑之下,保险业2011-2016年保费收入从1.43万亿突破3万亿,维持16%年化增速。在此期间,一批中小保险公司利用万能险弯道超车,在资本市场高调投资、频频举牌,成长为资本大鳄,直接引爆2015年宝万之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规范发展(2017年至今)

2017年以来,“保险姓保”,强监管、补短板、治乱象、防风险成为监管导向。

寿险方面,监管叫停快速返还、附加万能账户类产品,重点发展保障型产品;财险方面,二次费改全面推开,整治车险乱象;

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对保险频繁举牌上市公司、干扰公司治理等行为进行监管;强调全面风险监管,实施偿二代监管体系、资产负债管理等。

2017年3月7日CCTV2《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在选择投资的受访者中,有高达40.85%的人首选保险。这已经是保险连续第二年排名第一,保险的投资意愿上升到了八年来的最高点。

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将银监会和保监会职责整合。这一阶段,保险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市场整体下滑,2017-2020年保费增速降至7.4%个位数增长。但同年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百姓投资榜单中保险以15.65%的比例位居榜首,超过第2名(基金)3.18个百分点,超过第3名(房产)3.76个百分点。保险成为投资首选,投资意愿的占比更高,占整休意愿的40.85%。保险已连续3年稳坐投资意愿榜首。

2019年,中国保险密度从1994年的31.55元提高至3051元;2020年,中国保险深度(保费/GDP)从1994年的0.77%提升至4.45%。每一项数据都在显示,中国正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翻看中国保险发展史,波澜壮阔,我们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建党百年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工作发展历程

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砥砺创新,为革命胜利、社会转型、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工作指导与服务,对中国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百年党的金融工作历史,大致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中共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1921-1948年):服务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将广大农民从高利贷等剥削性质的金融关系中解放出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融工作主要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和政权建设,一方面重视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致力于为革命战争筹措军费、提供资金保障。独立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并建立自有的金融运行系统,不仅成功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了根据地内部经济,同时利用贸易等经济手段建立外部金融联系,有效防范了敌对势力利用金融系统对根据地、对革命与抗战的破坏。

建国初期到十年文革结束(1949-1976年):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物价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停断,社会民生凋敝。为此,建国初期的金融工作主要是:维护币值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打击金融投机,改造旧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恢复。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先行创立,面向社会发行人民币,建立了初步统一的货币机制,为新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和“三大改造”相继进行的过程中,以苏联模式为参照,逐渐构建计划经济体制,金融系统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管理,简化为执行社会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和手段,金融的功能较为单一。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1977-1997年):内嵌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这一时期金融工作主线在于推动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重点在于回归金融的本质功能属性,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强调将银行创办成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和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并积极发展保险、证券等不同功能的金融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蓬勃发展;面对开放进程中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推动外汇管理体制与汇率机制的改革,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并重视合理利用外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90年代中后期,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立法,维护金融秩序;将金融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思路。

世纪之交到亚洲金融危机后期(1998-2011年):成长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正处于改革期的我国金融体系提出警示,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党的金融工作集中体现于金融体系功能的完善和金融机构治理的加强。国有银行体系的改革相继展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不良资产被剥离并市场化处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出口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主导,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外汇与汇率制度改革相继实施;随着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成立,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逐步确立,金融监管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过程中,金融系统成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扩大投资所需资金的融资窗口;围绕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也是这一时期金融思想的一个重要缩影,反映了党的金融思想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兼顾社会公平。

党的十八大到建党一百年(2012-2021年):助力于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期的金融工作不断进行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减少金融资源流向低效和无效的产能领域,为产业整合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支持;加强信贷流向管理,推动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降低企业杠杆率,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激增问题;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信用体系优化,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向实体企业让利;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哺育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成长;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建设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助力新经济的发展;重视对金融科技的开发与运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面对社会不同人民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扩大金融开放,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更好服务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全球合作层面的金融机构,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

猜你喜欢
保险业保险公司金融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停止损失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