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20 年不断刷新高点的价格走势相反,步入2021 年,伴随产能逐步恢复,猪价震荡回落。业内人士指出,2020 年或是本轮猪周期中最后一波超高盈利阶段。
记者结合企业年报和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信息得知,25 家上市企业2020 年赶上养猪行业的盈利爆发期。而养猪行业的丰厚利润也吸引饲料及其他行业公司布局。伴随规模提升及调运政策影响,养殖猪企开始向屠宰、品牌销售延伸,加速产业链一体化进程。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东方财富Choice 数据显示的37 家猪肉概念股企业中,2020 年年报主营业务中提及“生猪养殖”的企业共有25 家,其中15 家营收超过百亿元,9 家企业净利润超过10 亿元。
从营收来看,前五名分别是新希望(1098.25亿元)、温氏股份(749.24 亿元)、海大集团(603.24 亿元)、牧原股份(562.77 亿元)、正邦科技(491.66 亿元)。增速最快的是牧原股份,同比增长178.31%。巨星农牧、正邦科技、罗牛山分别同比增长159.05%、100.53%、100.41%。新希望、金新农、温氏股份、顺鑫农业等增收不增利。
就净利而言,9 家企业净利超过10 亿元,前五名分别是牧原股份(274.51 亿元)、温氏股份(74.26 亿元)、正邦科技(57.44 亿元)、新希望(49.44 亿元)、天邦股份(32.45 亿元)。其中,牧原股份是唯一盈利突破百亿元的企业。从增速来看,12 家企业净利翻番, 天邦股份(3131.98%)、傲农生物(1865.27%)净利超出2019 年10 倍以上,唐人神、牧原股份、新五丰净利为2019 年3 倍以上。
另有8 家猪企净利同比下滑,其中5 家为猪、鸡双轮驱动养殖布局。相关企业多表示,虽然猪产业获利颇丰,但肉禽市场低迷、行业景气度大幅下行、价格大跌等情况,致使禽产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整体利润受到影响。
25 家公司虽然被归为“猪肉概念股”,但在生猪养殖之外,或涉及禽类养殖、屠宰加工、饲料或动物保健等业务,且各自年报中对业务类别划分并不统一,故年报中的营收数据不完全代表其在生猪行业的成绩。如果仅从2020 年生猪销售收入来看,记者结合月度销售简报不完全统计,牧原股份(550.65 亿元)、温氏股份(398.3 亿元)、正邦科技(348.34 亿元)、新希望(250.08 亿元)、天邦股份(90.27 亿元)为养猪行业上市公司前5 名。
多数企业指出,2020 年养猪业务的超高盈利与高位猪价有关。禾丰股份表示,2020 年,我国生猪行业产能在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的双重阻扰下艰难恢复,“全年猪价高于预期,生猪养殖业获得超长红利期”。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20 年,我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9.7%,总体上处于历史高位。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主任石守定向记者分析,上一轮猪周期最高盈利期是2016年,养猪业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是460 元左右。2018 年、2019 年,受猪周期下行、环保及疫病等因素影响,国内生猪产能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远超以前的猪周期,导致2020 年出现较大的猪肉供应缺口,生猪养殖利润也达到本轮猪周期高峰。行业数据显示,2020 年养猪业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超过2000 元,可以说是历史上利润最高的一年,也是本轮猪周期被外界称为超强猪周期的原因之一。
海大集团指出,在生猪养殖超额利益驱动下,传统大型猪饲料企业经营重点转移到生猪养殖业务,减少甚至不再对生猪饲料产业投资。新希望、禾丰股份等饲料龙头也都曾表示,要快速建立生猪养殖业务核心竞争力。在新希望看来,向下游环节的延伸,反映了全行业供求关系转变,下游养殖环节逐渐规模化,行业价值的重心正逐步从过去的饲料环节,转向下游的养殖环节、食品环节。记者注意到,面对养猪超高利润和国家政策鼓励,除农牧行业内开展业务转移之外,主营房地产的万科A、主营皮革业务的振静股份(收购“巨星农牧”后更名)等行业外企业也进军养猪行业。
对于“门外汉”的到来,石守定认为,养猪生产周期较长,猪价具有明显周期性,有盈利阶段就有亏损阶段,而且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技术要求很强,门槛并不低,稍有不慎,新进入者可能有亏损风险。本轮猪周期中,就有很多养殖水平低、风险控制不到位的中小养殖场户没有经受住考验,最后被淘汰,挺过前期考验并在2020年挣到大钱的,大多是规模化、具有较高生物防控水平的企业。
不过石守定也指出,2020 年应是本轮猪周期中最后一波超高盈利阶段。“伴随产能恢复、猪价回落等因素影响,2021 年猪企虽然仍会继续盈利,但较2020 年会大幅下降。”据牧原股份介绍,我国生猪价格一般3~4 年为一个周期。本轮猪周期中,2019 年猪价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20 年,生猪价格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天邦股份也指出,2020 年以来,每轮高峰猪价高点逐渐下降,上涨期较下跌期短,涨跌幅波动较大。其中,受疫情、洪涝以及原料价格等影响,猪价2020年2 月、7 月分别达到38 元/千克的价格高峰;但随着冻品投放及产能恢复,猪价2020 年5月、10 月分别出现两波下降寻底。
受猪价变动影响,猪肉概念股在资本市场的火热程度也发生转变。记者结合东方财富Choice 数据计算,2020 年,猪肉概念指数在前8个月涨势迅猛,增幅达到48.45%,新希望、天邦股份、正邦科技等股价较年初增长50%以上,9月后,伴随猪肉产能逐步恢复,猪肉价格震荡下降,猪肉概念股热度也随之回落,最终全年涨幅约16.68%。
猪价从历史高位下行的背后,是我国生猪产能的逐步恢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猪存栏量约4.07 亿头,同比增长31%,恢复到2017 年末的92.1%;生猪出栏量约5.27 亿头,同比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 个百分点。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2020年12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5 个月环比增长,生猪存栏连续11 个月环比增长。2021 年2 月,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需关系将会越来越宽松。
产能复苏过程中,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主产区形成与出栏量相匹配的屠宰能力”。在政策支持与行业转型趋势的共同推动下,向屠宰和食品加工延伸,成为许多规模养殖企业在本轮猪周期中的下一发展方向。
牧原股份表示,顺应国家政策变化,自2019 年进入生猪屠宰行业,截至2020 年末,已设立15 家屠宰子公司,屠宰板块设立多个销售分区,已有农批、商超、大客户及其他各类客户1500余家。正邦科技称,2019 年已在赣州、上饶、孝感布局生猪屠宰业务,但体量尚小,将继续有序发展生猪养殖下游相关业务。天邦股份也表示,公司屠宰的生猪主要来源于内部生猪养殖板块。2020 年,公司探索开展了深加工业务,开发卤制品和休闲产品,通过门店、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
至今,养殖企业的屠宰加工布局仍在继续。金新农表示,已着手生猪屠宰业务的布局,以拓展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温氏股份表示,2020 年自身加快新屠宰项目布局的步伐,新增山东千喜鹤屠宰厂及若干主销区前置仓等项目,未来也将优化屠宰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全国布局规划和建设。广弘控股在2021 年经营计划提及,将通过逐步切入屠宰分割、初深加工、终端配送等产业下游领域,推进育、繁、养、宰、销一体化融合发展。禾丰股份也表示,除已运行的赤峰屠宰项目外,将积极推动安徽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与冷链物流项目建设,预计2021 年建成投产。
石守定告诉记者,养猪集中度、规模出栏比重逐步上升到一定比例时,养殖端向下游延伸,形成养殖、屠宰、肉品销售一体化,是国内外均有的行业趋势。一体化前,养殖、屠宰受到猪周期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比如2020 年猪价上涨,养殖端获利丰厚,但屠宰端成本增加,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一体化融合后,企业利润会更加稳定,能够抵御猪周期波动。经过本轮猪周期,部分中小养殖户消失,大企业出栏比重快速提升,向屠宰链条延伸已经具备条件。
在石守定看来,猪企想要真正发展好养殖屠宰一体化有一定难度,因为养殖和屠宰原来相对分立,屠宰技术含量比较高,打通肉品销售渠道难度也不小。目前向下游屠宰延伸的龙头企业都是摸索了很多年,养殖规模上来后才开始慢慢发展的。温氏股份也称,生猪屠宰行业、肉制品深加工和中央厨房行业仍然需要灵活管控库存、精益降低费用,特别是屠宰行业还要在生猪存栏最少的时期里做好收猪采购,同时还要注意严密防控非洲猪瘟在猪肉与肉制品中的传播,才能够获得应有的盈利。
养殖企业向屠宰业延伸的过程中,“运猪”向“运肉”的变化也给屠宰厂的区域选择带来转变。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明确,2021 年4月1 日起,我国会逐步限制活猪调运。石守定指出,以前屠宰厂一般设立在消费区域,但现在都会设立在养殖区域。集团企业扩张时,如果在某县建养殖场,大多也会在当地配套建设屠宰厂。
温氏股份表示,大型养猪企业会在各自养猪布局较多的区域加快对猪屠宰产能整合的原因在于,今后活猪跨大区甚至跨省区调运受到限制后,不同区域猪价之间的分化可能会更加严重,而上述布局可以令大型养猪企业养猪利润不被较低的区域猪价所侵蚀。
2020 年各家猪企为产能跑马圈地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曾对记者表示,相较于扩充产能,养殖业的未来竞争更在于价值链竞争,除产能外,猪企也会注重生产成本的竞争力和对下游猪肉品牌的塑造。从25 家猪企年报中不难发现,完善产业链一体化的过程中,传统养殖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也在加大。天康生物表示,在养殖布局屠宰,屠宰企业布局食品的背景下,“冷鲜呼之欲出,品牌山雨欲来”。
天邦股份指出,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热鲜猪肉约占我国猪肉市场的70%,主要在农贸市场销售,冷鲜肉约占我国猪肉市场的20%,主要在农贸市场、加盟店和商超售卖。从消费场景看,农贸市场仍为猪肉的主要销售渠道,但占比呈下降趋势,现代新零售和酒店餐饮异军突起,未来消费占比将会逐渐扩大。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新冠疫情、非洲猪瘟疫情双重叠加,品牌猪肉消费正逐渐成为消费潮流,“绿色安全食品”“放心肉”“无公害”等一系列安全、健康、口感好的品牌肉类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首选。猪肉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大型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2020 年12 月,牧原股份在投资者活动中表示,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和销售渠道拓展方面,旗下牧原肉食的宣传工作已经开展两个多月,成立品牌建设部,负责形象策划和品牌宣传等。广弘控股在年报中披露,2021 年要着力开拓精品冻肉业务和调理品食品业务,做强做优“广食”品牌。拥有“龙华上品”生鲜肉、“唐人神”肉制品等品牌的唐人神,“千喜鹤”“六和美食”“美好”等品牌的新希望,“拾分味道”品牌的天邦股份等,也表示将继续推进品牌建设。
石守定向记者分析,猪企注重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利润。“有了品牌后,企业竞争力会更强,利润会更有保障,减少猪周期波动性影响,度过猪周期低谷,利润会比别人更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打造品牌也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因为品牌建设肯定要把食品安全和猪肉质量放在第一位,会更有利于终端销售,最终推动养殖屠宰肉品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所以着重品牌建设不仅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政府鼓励的方向,符合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