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一体化背景下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1-07-28 03:19:18周利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深圳广州

周利星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州 510800)

0 引言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1]。徐映漪等[2]指出,我国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在增加税收、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李云等[3]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构建了广东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机制。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综合实力强劲,2016年跻身于GaWC编制的世界城市排行榜中的世界一线城市之列。广州取得的成就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4]。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并且已然进入新常态,这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广州民营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如市场信心下滑、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民间投资增速减缓等问题[5-6]。与同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进行横向比较,广州民营经济稍逊风骚。广州如何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发展好民营经济,这是当前理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利用二手数据,将广州民营经济与深圳对标分析,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希望能为广州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1 广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广州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下从经济贡献、市场主体、就业人数、基础创新和外贸出口5个方面阐述广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经济贡献大

广州民营经济贡献大。2020年广州以10 968.3元的GPD排名全省第二,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为4488亿元,占全市GDP的40.9%,较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2009─2019年广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如表1所示。

表1 2009─2019年广州民营经济增加值

从表1来看,广州民营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倒逼之下,寻求发展新模式,2009年创造了2765.7亿元的经济增加值,之后以500亿元左右的幅度逐年递增。在这十一年间,增幅除了2019年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在6.5%以上,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广州民营经济已然从20世纪90年代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三分天下”,走向“半壁江山”的格局[7]。

1.2 市场主体多

广州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多。“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新模式的实施,大大节约了新办企业的时间和成本,广州民企数量大幅增加。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也保持了20%的高位增长态势。2020年前三季度,实有登记私营企业147万户,个体工商户109万户,全市注册登记的实有市场主体256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6%,市场主体的95%以上为民营企业。

1.3 就业人数广

广州民营经济吸纳众多的就业人数,广州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截至2019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530.59万人,总就业人数1125.89万人,其中私营、个体和其他从业人员合计725.67万人,约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64.5%,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 基础创新强

广州民营经济基础创新不容小觑。2020年,广州市拥有1.2万多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283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超过九成。在广州的2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占了14个,与国有企业平分秋色;专利方面,企业发明的专利申请量90%以上来自民企。

1.5 外贸出口旺

广州民营经济外贸表现强劲。在进出口方面,外贸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广东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广州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995.81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为4269.2万亿元,贡献率为42.71%,其中民营出口总值为2769.9亿元,占了民营进出口总值一半以上的比重。

2 广州民营经济与深圳对标分析

广州民营经济普遍存在“星星多月亮少”的情形。尽管鼎龙实业集团以1041亿的营收进入中国民企500强榜单前十强,但广州千亿级民营企业凤毛麟角,与民营经济发达的深圳相比,差距表现如下。

2.1 总量规模差距

总量规模差距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数量和民营经济总量两个方面。第一,多年来深圳民营企业数量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截至2019年5月末,深圳拥有314万户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7.7%[8]。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相比之下,截至同年6月末,广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休合计205万户。可见,在民营企业数量指标上,广州远不及深圳。第二,从民营经济总量来看,2019年深圳创造了11 620亿元的民营经济增加值。深圳实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依靠“三来一补”的低端加工到拥有大批世界级“巨无霸”高新企业的飞跃,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2009─2019年两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9年广州与深圳民营经济增加值对比(资料来源:广州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

从图1来看,2015年是个重要拐点。以往,广州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较深圳具有显著优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港口,广州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远销海外,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从清末的广州“十三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交会”,广州也是“北上广”一线城市中最先扬起民营经济风帆的大城市。直到2016年,后起之秀的深圳GDP超越广州。实际上,深圳GDP反超广州从两市的民营经济对比中就有了先兆。2015年,深圳民营经济增加值第一次以200多亿元的差距领先广州,之后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深圳的优势愈加明显,估计今后两者差距还会加大。

2.2 龙头企业差距

与深圳相比,广州龙头企业方面也逊色很多。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显示,深圳入围企业27家,在“前十强”民企中占据四席。深圳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不胜枚举,如华为、招商银行、腾讯、正威国际、比亚迪、万科等。相比之下,广州的民营龙头企业数量相形见绌。广州只有14家企业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并列第七。

仅是龙头企业数量可能还不足以反映两市的差距,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更具有代表性。以华为公司为例,2019年营业收入高达8588亿元,而广州表现最佳的鼎龙实业集团的营收仅为1041亿元。正如民营企业的总营收排名一样,很多其他的二线城市,如温州、宁波排名都比广州靠前,这个十四的名次跟广州的一线城市名称极不相符,更加凸显广州龙头企业跟深圳不在一个档次上。

2.3 创新能力差距

作为广东省的“双子城”,广州和深圳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然而两市的创新要素具有不同特点[9]。

在创新基础方面,广州的实力遥遥领先于深圳,但是产业基础远不及深圳,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又非常令人深思的现象。作为广东的省份城市,广州一直以广东的“创新大脑”之美誉著称,拥有83所高等院校以及若干所国家级实验室和科研机构,量质均居全省第一。但这些科研院所大部分独立于企业之外,跟企业间的关系并不直接。2017─2019年两市研发经费如表2所示。

表2 2017─2019年广州与深圳研发经费对比 单位:亿元

从表2来看,广州近三年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实力碾压深圳,而且呈逐年递增之势。能否把基础创新转化应用于实践,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民企只能瞠乎其后。深圳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而闻名,2018年和2019年企业的研发经费都超过1000亿元,是广州的2倍之多。研究表明,当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时,竞争力能够充分发挥,强度为2%时仅能基本维持,而低于1%时则面临生存危机[10]。这也是造成广州民营企业竞争力不如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产品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用来反映科技产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深圳高投入的研发经费,使得企业很容易在新产品方面推陈出新,带来更高的销售收入,如表3所示。

表3 2018─2019年广州与深圳新产品产值与销售收入对比 单位:亿元

从表3来看,2018年,广州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为4840.69亿元、4852.22亿元,深圳的这两个指标是广州的2.65和2.48倍。由于广东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的缺失,2019年两市的新产品产值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不过从新产品销售收入来看,广州和深圳较上年都有所增加,但广州跟深圳还是存在8595.83亿元的差距。

3 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

3.1 民间投资活力不足

经济的繁荣程度跟投资数额息息相关。2015─2019年广州民间投资总体表现差强人意,如表4所示。

表4 2015─2019年广州民间投资比重

从表4来看,广州民间投资额一直徘徊在2000多亿元,2019年创近五年的新高,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0.54%。而同期深圳和杭州民间投资额分别为3228亿元、3808亿元,可见,广州民间投资总额不高,而且在固定资产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也低于同期全国民间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60.12%),更不及连续17次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国内城市第一的杭州(61.5%),民间投资额更是比杭州足足少了1000多亿。

这些数据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广州民间企业家投资热情有所减退、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再次凸显了准入难和融资难的严重性。

一是准入难。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中央对民营经济的立场,广州自2017年实施“民营经济20条”以来,民营经济也取得不少成效,但是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招投标、经营运行等方面设置隐形障碍,打击了民间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一定程度限制了民营企业市场准入。

二是融资难。融资难、融资贵向来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相比,目前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与深圳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金融服务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相比,广州以自有资金、民间借贷或银行借款为主所获得的融资金额有限,最终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3.2 整体竞争力不强

广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多,但是以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市场主体规模普遍不大,注册资本也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主要在于:

一是产权过于集中。目前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老板既是投资人又是经理人,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决策迅速、凝聚力强等优点,但是缺点在企业发展中后期也不断凸显,如任人唯亲,产权结构不合理等,尤其是当家长的思想意识和管理者的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二是缺乏远见卓识。不少民营企业依靠“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停留在简单的规模大生产和低价竞争上,往往更关心近期目标,而忽视了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溢价收益,未能将品牌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上来。跟国内同行业品牌相比,广州民营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还比较落后。

高教强国“中国模式”是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自主发展历程,有着区别于西方高等教育的独特发展逻辑,其主要特征是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融合,体现出高教强国“中国模式”的中国和国际两个维度的时代价值。

3.3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从三次产业的占比来看,2019年广州民营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23.8%、74.2%,广州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从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和投资者人数来看,88.5%的私营企业从事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仅批发零售业和租赁服务业就占了广州私营企业数的一半以上的私营企业数,而金融业占比只有0.3%,房地产行业也不过2.7%,所有这些行业吸引了88.4%的投资者,金融业和房地产两个行业的总投资者人数共占2.9%。作为商品集散基地,广州的小商贸企业和小型工厂较多,不像深圳那样汇集了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等龙头民营科技创新企业,也不像杭州那样拥有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或者标志性的创新型企业。广州的支柱产业依然停留在石油化工,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这三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有效接续,所以广州虽然维持了相对庞大的GDP基数,但城市的总体收入已经因为新增产业不足开始落后了。而产业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更多采用价格战术占领市场,往往忽视创新,这不仅容易造成产能过剩问题,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 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与深圳对标分析和厘清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困境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广州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确保广州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分别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应建议。

4.1 企业层面

4.1.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更是无价之宝。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建设是个必然选择,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摈弃以往的“重产品轻品牌”观念。作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传输的纽带,产品是品牌建设的载体。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可见品牌的基础还是在于质量,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要坚持把技术创新放在品牌战略的核心位置。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造更高的新产品价值,以此打造更多广州知名品牌,实现“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转变,增加溢价收益。

4.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广州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任人唯亲、人才频繁跳槽等现象,这些情形反映了投资主体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它们是管理制度混乱或缺失的表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需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因此,需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功”建设,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1.3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凭借“南大门”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政策,出口贸易活跃,外源型经济是广州乃至广东经济的最大特色。外源型经济是加速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而内源性经济才是经济长久发展的内部原动力。广州民营经济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强“内功”练习,从战略角度上整合“外源型”与“内源型”要素,以“外源”带动“内源”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转变,尤其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导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高端服务业、电子产业发展延伸和转变,推动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工业园区,促使传统产业加快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4.2 政府层面

4.2.1 营造“亲”“清”型的营商环境

整体上,广州在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方面较好。但是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深圳、上海、杭州被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广州在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待改善。

从法制层面来看,政府应完善立法,破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采取“非禁即入”方针,允许民营企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逐步向民营企业开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电力、油气、铁路、邮政等自然垄断,激发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为广州民营经济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能量,进一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

从法治角度来看,政府应打破行政垄断,特别是要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坚持竞争中立的原则,做到市场监管一律平等,打破形态各异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帮助民营企业跨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力争营造“亲”“清”型的营商环境。

4.2.2 培育龙头企业

规模小、底子薄是广州民营企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样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龙头企业对同行业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建议政府结合广州产业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通过政策引领、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规模和效应水平。在培育过程中,应根据民营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于处于成熟期的规模企业,要继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并以其为主导,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不断做强做大。针对急需资金、又有发展潜能的成长期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资金池、低息贷款等方式为其“输血”,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通过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龙头企业,尽早扭转广州民营经济“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

4.2.3 促进广深合作

广州和深圳,一个是千年商都,一个是经济特区,各自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在基础创新方面,广州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产业配套能力强,而深圳拥有众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金融资本实力雄厚。在产业结构方面,深圳以制造业见长,而广州的现代服务业更胜一筹,合作无疑可以实现两市的优势互补。建议政府牵线搭桥,促进穗深强强联合,发挥两地优势,共同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贡献力量。

5 结语

广州民营经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过与深圳的对标分析,广州民营经济在民企总量规模、龙头企业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鉴于民间投资活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发展困境,对企业和政府提出建议如下:企业方面,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方面,一是要营造“亲”“清”型的营商环境,二是要培育龙头企业,三是促进广深合作。企业重在练好“内功”,政府侧重于培植“厚土”,双方齐心协力发展民营经济,助力广州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由于只选取了深圳作为对标城市,而中国还有不少城市(如杭州、苏州)的民营经济也走在全国前列,本研究可能不够深入全面。后续研究应拓展到与更多的城市乃至国外的一线城市的比较分析中去,以提供更有前瞻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深圳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8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