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问题链的设计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链,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链;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脑海中产生诸多疑问,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中,进而才会构建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互动方式古已有之。然而有可能是因为提问会经常性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以致随意性的提问比较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效问题链的设计中,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提问,并要确保提问的整合性与导学性,从而充分发挥问题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价值。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问题链切入口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问题链的设计当然也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因为只有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体系展开探索与研究,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要难度适宜、层层推进。
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所以他们能够猜测出长方形面积具体指哪部分,但是面积计算公式却不清楚,这是学习的重难点。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先画一个长方形,提出层次性的数学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具体指哪一部分?当学生通过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构建“长方形面积”这一概念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能够运用面积单位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就会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探索如何运用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预习过教材内容的学生会通过数面积单位的方式来计算,因而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影响和启发,就会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数学问题链
新课标理念下,学生需要从大量的语言文字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分析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才能结合相应的数量关系得出最终的答案。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来教给学生相应的解题思路,从而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一只羊的重量等于一头猪的重量,一头牛相当于6头猪的重量,一只羊重40千克,问一头牛重多少千克?关于这一应用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审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牛的重量与羊的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前两个问题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题目信息,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信息内容做出整理,才能列出与最终所求相关的数学关系式。
应用题目的解答中,会有很多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时间、速度与路程,单价、数量与总价,以上变量中,只要确定两个变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那么,教师就可以围绕解决问题方面的基础知识设计问题链:数学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有哪些?如果已知速度和时间,如何求出路程?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求出速度?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如何求出时间?
三、结合数学操作活动,设计恰当的数学问题链
数学是一门源自生产实践的学科内容,所以操作活动是探究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操作活動设计问题链,从而全面提升数学操作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如“角的认识”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中需要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开口程度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与角大小有关的因素。并且,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展开实践探究,一边做出相应的分析整理,具体可以是:改变角两边边长的长度,不改变角的开口程度,角的大小是否有变化?不改变角两边边长的长度,改变角的开口程度,角的大小是否有变化?改变角两边边长的长度,改变角的开口程度,角的大小是否有变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实践,学生就能总结出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总而言之,科学恰当的问题链就像是一盏引路明灯,能够给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是学生展开数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内容以及操作活动设计相应的问题链,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党光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5):80.
[2]孔令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链的设计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