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中国钢琴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倾向于西洋音乐,无论是启蒙时代的拜尔、汤姆森,还是更高层次的李斯特、贝多芬、肖邦等都广受欢迎,然而中国钢琴作品却一直不受重视。对于中国人而言,应当把宣传中国音乐置于首要位置。在本校乃至一定区域内小学生学习钢琴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有效激发小学生在学习中国钢琴作品方面的兴趣,可以从内容角度切入,改善其认知状态,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基于中国钢琴作品功能的分析,通过对内容、形式、方法、拓展等多点共进策略的探讨,为兴趣激发课题成果的产生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小学教育;音乐;中国钢琴作品;趣味教学法
从西方起源的钢琴,现在已成为我国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一种普遍应用的乐器。在数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钢琴作品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无限魅力,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在国际舞台上也受到广泛的关注。[1]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将成为现在及将来的必然选择。具体的激发策略是怎样的,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小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情况分析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基础奠定、人生观念形成意义重大。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并力争用最恰当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支持。目前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为唱歌课和欣赏课,器乐课安排数量有限,中国钢琴作品的出现频率更是不高。[2]与此同时,笔者实地考察了本区两所学校,采访了几位音乐老师,从中发现:部分教师会在拓展练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听赏多种音乐的机会,其中包括了從教材衍生出的其他内容、其他形式音乐,但总的数量依然不多。并且笔者也曾调查过本地几所学校的小学生,希望了解他们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认识程度,据此发现,本地小学生对于钢琴作品,尤其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了解不多,同厦门本岛质量较好的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学生没有学过钢琴,更不懂得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和意义在何处。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加入关于中国钢琴作品部分的赏析与演奏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帮助
(一)精神养成功能
中国古代学者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证明了音乐在完善人格与助力成长方面的作用,因此,很多中国古典音乐作品都呈现出歌颂自然、向往美好的特点,沿袭其精神的钢琴作品同样具有这一特色。[3]小学音乐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让学生精神养成趋于理想状态,接受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教育。
(二)知识拓展功能
柏拉图强调:“音乐教育重于其他教育,这是因为节奏和乐调具有浸入心灵最深处的强大力量。”当前,这样的美育显出式微之态,技艺教育的被重视程度显然更高,很多家长让学生学习钢琴,初衷也距离人格修养甚远,只重其弹琴技巧。在教学时增加中国钢琴作品的分量,可以更接近于音乐教育的宗旨,尤其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知识,如弹奏对于环境的要求、坐姿的要求,或者听琴时对于作品内容和作品背景的了解等,以便用知识拓展启迪人格修养。
(三)技巧提升功能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有一些具有比较独特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巧在钢琴中的体现,将使学生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技巧方面的启发。如钢琴曲《百鸟朝凤》,本为民乐合奏曲与唢呐独奏曲,最后被改为钢琴曲,却依然保留了模仿唢呐的音色,高音区对不和谐倚音的多次使用,起到了模仿鸟声的效果,而结尾处的同音反复,也是中国音乐习惯的烘托热烈欢快情绪,这都可供学生参考。
三、小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多点共进”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钢琴作品的魅力,并对其产生兴趣,建议小学音乐教师在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做出优化。
(一)相应作品分量的增加
若想改变目前小学钢琴音乐教学现状,关键应加大中国钢琴作品在音乐教学中的分量,使之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一些国外优秀钢琴作品,虽然可以对小学生的素养、眼界、技巧等方面起到一定引导作用,然而只有真正本土化作品,才有可能让这方面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基于每一学期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规律,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授课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我们应尽量掌握更为先进的、与中国钢琴作品相关的教法和演奏技法等,以便适应内容变化的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可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都更多接触和学习易上手的作品,如《竹马游戏》《牧童短笛》等,它们既有优美旋律,同时难点又相对容易把握,等到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同样要注意中国钢琴作品数量的增加,以及训练时间的延长等。
(二)课堂互动效果的促进
教师可以利用灵活安排座位等形式,让小学生在课堂上以中国钢琴作品为目标,进行灵活交流,以便有效相互带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考虑,让学生灵活分组搭配,从实际情况出发,尽力用重新安排座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更多机会。比如,教师可首先打乱座次,让接触过钢琴与没接触过钢琴的学生座位搭配组合。这种做法,效果有二:其一是可以保证部分接触过钢琴的学生成为其他同学在进行律动、问答、交流等活动的表率,他们因为有了基本的乐感训练,显然将更熟悉教学内容,其思维活跃度以及反馈的热情也会更高,其他同学将会因此受到影响、得到启发,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其二,部分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了一些演奏技巧,所接受的训练曲目虽然不尽是中国作品,但乐理之间的相通性,将使这部分学生展现出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较高关注度与较好接受效果,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问题上积极发挥,可以起到润滑教学的作用,成为教师教学的助力。
(三)学生参与频率的增加
为激发小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兴趣,我们还可采用课堂演奏小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频率适当增加。在小学音乐教材及其他参考资料中出现的钢琴音乐作品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作品篇幅短小,而且不是特别难以表现,那么这时教师便可以开展班级范围的小型演奏比赛,比如《牧童短笛》《摇篮曲》《第一新疆舞曲》《南国印象》《兰花花变奏曲》等曲目,可对学生演奏技巧进行考验,同时能激发学生演奏兴趣,它们难度不高,演奏时长普遍少于3分钟,比较适合课堂上的小型比赛。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教学进度的安排,提前通知,确认比赛时间,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并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参与时,教师要求其他同学一边欣赏,一边承担起评委的工作,成为最终评选结果的参考。而评价完成后进行及时总结,也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它将使学生在参赛时形成的兴趣变为继续探索音乐魅力的不竭动力。
(四)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
小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兴趣的激发需要多点共进,最后一点是保证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同业余音乐教育的密切协调,这能够使原本存在于钢琴作品中的呈现分量少与呈现方式不丰富等问题得到化解,让业余培训的有利因素帮助实现兴趣激发的目标。现在本地的“钢琴热”热度不高,笔者了解到,会演奏钢琴的小学生在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未来这一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接触中国钢琴作品时,除了要会欣赏,了解基本演奏技能外,还要掌握一些识读乐谱方面的乐理知识,而学琴学生群体可以有效带动教师教授乐理知识的效果。这种情况,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理性态度面对参加过业余培训的学生,除了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前面所述课堂互动效果的促进工作以外,还可以主动寻求业余音乐教育的帮助,选择的方法可因学校情况、学生情况的不同相应变化,例如可以借鉴业余音乐教育的专门辅导策略,也可以将业余音乐教育所用曲目引入课堂,还可以邀请高水平的业余机构教师进课堂等,通过多种方式的联合应用,会给小学音乐课堂换发更多生命力,满足学生在中国钢琴作品方面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求。
四、总结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被尊为德育之首,“乐者,德之华也”“乐通而人和”等论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杨昌济先生曾说:“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助成天。”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秉持这一观点,一方面要体现出技术的要点,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的精神,从而发挥出音乐的德育功能。教师应采用“多点共进”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接近中国钢琴作品。
本文论及了“多点共进”中的内容、方法、程序等要点问题,希望这些做法的实施能够使钢琴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元素的挖掘等顺利实现,让音乐教学效果更接近于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丰竞.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教育,2020(12):52.
[2]曹静.钢琴教学中对中国作品的选取与教学实践研究[J].音乐生活,2020(11):14-15.
[3]王帝安.小學音乐欣赏教学中钢琴作品融入策略探究:以南充城区三所小学为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4).
注:2020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元素融入高等师范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与研究”(FBJG20200115)。
作者简介:傅碧华(1972.12—),女,汉族,福建南安人,本科学历,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乌石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