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富霖 周忠发 钟淼淼
摘 要:新课标提出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方式,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北盘江大峡谷为案例,以人文与自然资源为基础,从研学主题与目标、线路与课程内容和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课程设计,希望为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地理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课外实践活动,根据2016年教育部等 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要求,学校应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亲临自然与生活,通过积累生活经验与实践来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地理发现力与地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一、研学主题与总体目标
1.研学基地与研学主题
北盘江大峡谷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其地貌形态多为喀斯特岩溶盆地、河谷、山地、峡谷地貌。其峡谷地貌包含北盘江大峡谷及其双乳峰景区,丰富的地理资源及秀美的喀斯特风景适宜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
喀斯特地貌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标志性地貌类型,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当地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与特征等了解甚少,以喀斯特地貌为依托,开展研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认识并探究与喀斯特有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及形成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因此,本文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选择三岔河国际露营基地为研学基地,确定研学主题为“奇妙喀斯特——北盘江大峡谷研学行”。
2.研学总体目标
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地理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知识储备。按照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2],研学目标梳理如表1所示。
二、研学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
1.技术路线设计
课程的准备阶段为教师依据地理核心素养确定研学目标,根据研学目标收集相关资料、文献,对研学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包括确定研学路线图、研学探究内容以及考察研学路线安全性,最终制定出包含研学路线、研学探究内容、研学评价、研学人员安排、安全应急预案等为一体的研学设计方案。课程研学阶段为教师依据研学方案、按照预定路线进行研学探究,对研学地点进行观察、绘制、拍摄、走访、调查、实验,并要求学生完成研学手册。课程评价阶段为研学成果评价,学生與教师依据研学活动评价表、研学手册、研学心得体会进行三维评分。教师在研学课程结束后对研学旅行进行反思与评估,结合研学成果评价对研学课程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对研学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图1为研学活动技术路线图。
2.研学路线与内容设计
研学路线与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
3.研学主题案例:流失的“生命”——喀斯特石漠化探究
准备阶段:依据研学路线与课程内容,将研学内容进行细化(表3),制定研学方案、安全应急预案,设计调查表,准备好相应工具[3]。
研学阶段:按研学路线计划到北盘江大峡谷,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组依次进行实验采样,每组的采样点各不相同。第一组采样点为非喀斯特地区、第二组采样点为查尔岩村、第三组采样点为花椒地、第四组采样点为火龙果地。研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采样点处的植被,记录其经纬度、拍照、采取土壤样本,同时指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记录。学生根据观察与记录,完成研学手册中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的记录表(表4)。在采取土壤样本后,将土壤样本用一次性自封袋装好,贴上小组标签后统一保管。并将土壤样本带回贵州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进行试验分析,并记录试验结果。
评价阶段:学生将试验结果记录在研学手册中,并完成研学手册中提出的问题: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特征及治理建议。同时,填写心得体会表并与教师共同评估研学旅行,最终完成研学活动评价表。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针对研学活动中所得数据进行交流讨论,查找各组数据存在的问题,总结各组的做法及宝贵经验,修正研学手册内容。
三、研学评价方案
北盘江大峡谷研学评价主要以研学手册、研学旅行评价目标、心得体会表进行三维综合评价,形成研学旅行成果评价,并作为研学成果加以展示。
1.研学评价目标的制定与评价
根据研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核心素养要素制定研学旅行评价目标,总分40分(表5)。
2.研学手册评价
研学手册是在研学旅行开始前发放、伴随学生研学过程与活动的指导性手册。研学手册中涵盖各研学主题与活动所需要的研学实验指导意见、研学实验记录表、研学活动探究问题等。教师、学生根据内容完成度(50%)、内容准确度(50%)来进行评价,总计50分。
3.心得体会表评价
在进行研学旅行评价时,学生需提交一份研学心得体会表,学生与教师根据心得体会表完成程度进行评价,总计10分。
4.研学活动评价表
结合以上研学成果,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研学旅行活动评价表(表6),总计100分。将分数划分为四个等级:85分以上为A等、75分以上为B等、60分以上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针对不同等级提供不同学分认定,A等记3学分、B等记2学分、C等记1学分、D等记0学分。
四、研学启示
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生活。高中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景观,在生活中挖掘地理,在地理中感悟生活。研学旅行的开展,能帮助学生培养对地理的洞察力,在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发掘地理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问题。
研学旅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在旅行中发现地理问题,在研究中学习地理。研学旅行脱离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将学习由“灌输型”转变为“主动学习型”。通过研学旅行,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地理现象,通过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来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研学旅行可以真正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通过大量的研究性活动,通过观察、思考、拍照、绘图、取样、试验、学习地理野外技能等来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在面对研学手册中的地理问题時能够通过引导,通过多种信息与地理要素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地理的整体性、综合性,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了解地域要素。如火龙果的特殊性探究,能帮助学生通过区域的角度来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喀斯特石漠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石漠化的成因、特征并提出治理措施,有利于学生正确审视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三者的协调共生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研学旅行有利于增强学生乡土情怀。通过研学旅行,使贵州省的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壮美风景。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家乡之美,提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自信与自豪感。
研学旅行是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途径。地方课程的建设要扎根乡土,要挖掘乡土地理要素,将所蕴涵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环境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对地方课程建设提供示范,促进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讯作者:周忠发,博士,教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1-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ob/s3325/201612/t20161219-29235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李福,刘明娅,罗文攀,等.“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J].地理教育,2020(09):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