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霞
摘 要:本文以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景观特点”为例,设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识别喀斯特地貌”“地貌景观特征描述”“其他地貌景观对比”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与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地貌景观;地理实践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分析课标要求,本课教学途径主要为野外观察、观看视频和图像等;行为动词“识别”和“描述”是需要达到的水平; “地貌景观特点”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北京市延庆区地处山区,龙庆峡、千家店、八达岭、古崖居四个园区构成的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是本单元内容很好的学习基地。因此,本课设计首先带学生到延庆世界地质公园龙庆峡园区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在家乡真实的环境中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地貌观察和调查,认识家乡的典型地貌,掌握观察与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升地理实践力。然后运用实践中归纳总结的观察和描述地貌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习其他区域(一带一路沿线)的典型地貌,由地貌景观的地理位置,逐步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而将区域自然特征和地貌景观建立关联,为高二分析区域地貌景观成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现象”的起始课。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教材选取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种常见地貌,运用大量景观图和文字描述各种地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图文呈现未能很好地落实课标中野外实践的要求,所以本课设计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识别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此处对于地貌景观的成因进行弱化处理,尽可能回避地貌景观特点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联分析,将来学习选择性必修中“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时,再深入细致学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形、地貌已有初步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图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北京市延庆区有众多著名的地貌景观,学生对家乡的地貌景观有一定感性认知。但是我校学生多来自延庆农村,很少走出延庆,对区域外的地貌了解较少,观察陌生地貌并描述其特征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课除了设计野外实践活动,还尽量展示视频、图片、模型等,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顺利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延庆世界地质公园龙庆峡园区的野外实践活动,能够观察、描述园区典型地貌特征,提升野外观察、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②通过对实践活动调查资料的梳理、对比,学生能够说出典型地貌的主要特征,能归纳出典型地貌的描述思路,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③学生观察“一带一路”沿线的典型地貌景观视频和图片,对地貌景观进行正确的定位和特征描述,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五、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七、教學反思
1.基于乡土资源,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本课设计带领学生走进北京市延庆区世界地质公园龙庆峡园区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该园区有峡谷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多个典型地貌类型,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极佳实践基地,适合辅助高一学生学习地貌和高二学生学习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相关内容。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延庆山区,部分学生就生活在园区周围的村庄,对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熟悉,便于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研究该园区的地貌,能够对地貌景观特点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利于本单元的深入学习。
2.选取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本课在综合运用环节选取了“一带一路”典型地貌为教学情境,材料真实新颖,时代感强[2]。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线路跨越了亚欧大陆东西岸,从沿海到内陆、从热带到温带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地貌景观千变万化、特色鲜明,不仅利于学生认识不同地貌景观、建立地貌地形与区域特征之间的联系、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周圣烘.“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人教版)——以沧州承接北京产业为例[J].地理教育,2019(0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