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动向(2010—2020 年)

2021-07-27 02:14严贝妮刘琳佳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评估服务文化

严贝妮 刘琳佳 肖 平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面, 2006 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 2017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里程碑, 指出“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 2017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19 日。。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下,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热情高涨, 当前文化馆评估开展到第五次, 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已开展到第六次, 博物馆方面于2020 年最新修订了《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评估工作也得以展开和总结②杨晓泉、 吴丹: 《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成都市开展第四次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务中心评估定级工作》, 《文化月刊》2019 年第10 期。。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已从最初的上海、 深圳先行, 发展到全国各地“以评促建”思想深入人心,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成为政府、 机构、居民、 媒体等多方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作实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 把握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理论研究进展才能对评估实践更好地优化、 提质增效。 为了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现况,本文全面收集了2010—2020 年“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主题的文献, 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进而在政策指示和公众感知准则下, 围绕第三方和公众评估主体, 整理评估工作常用的工具, 探讨评估的绩效、 均等化、 地域评估情况, 对当前评估的对象进行细致分类, 总结当前的研究动向及未来关注重点。

一、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领域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为全面掌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的发展状况, 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 以“主题=公共文化评估or 主题=公共文化评价”作为逻辑检索式, 检索2010—2020 年的中文文献, 得到结果440 条。 经过筛选剔除相关度较低的文献, 最终得到文献299 篇, 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文献。 相关研究发表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文献发表情况

由图1 可见, 2010—2020 年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研究进程涵盖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10—2011 年), 该阶段年发文量不超过10 篇,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问题还未得到充分重视。 (2)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4 年), 该阶段年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成为研究的热点, 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该阶段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3)稳定发展阶段(2014—2020 年), 该阶段年发文量波动明显, 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这一阶段发文态势与2015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2017 年正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政策法律密切相关。

(二)关键词共现及主题分析

将文献样本的 Refworks 格式导入 CiteSpace, 可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 N =308, E =624, 说明该关键词共现图谱是由308 个节点和624 个连线组成的网络结构①宿进江、 陈晓杭、 陈红燕、 黄晓仪、 白红梅、 魏凤香: 《国内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可视化分析》, 《生物技术》2020年第6 期。, 如图2 所示。 依据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得出主题分析表, 如表1 所示。

图2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主题分析表

图2 中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 圆圈越大则代表关键词的频次越高①范波: 《21 世纪以来我国民族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民族学刊》2020 年第5 期。。 由图2 可见,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绩效评估”“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说明评估工具、 评估类型以及评估对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领域的热点。 “全面深化改革”“国资预算”“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关键词说明政策支持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重要因素,政府是评估主体。 此外, “公共政策”“当代中国”等关键词体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要遵守一定的评估准则, 符合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政策和国情的要求。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 Modularity Q(知识图谱模块值)=0.6681; Mean Silhouette(平均轮廓值)= 0.6419, Q 值>0.3, S 值>0.5, 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①李英杰、 段广德、 胡晓龙、 闫晓云、 金娟、 郝思文: 《基于Citespace 的中国空间句法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年第3 期。。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 所示。

图3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3 中关键词聚类共有9 类。 每个聚类由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 聚类数字越小, 该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②范波: 《21 世纪以来我国民族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民族学刊》2020 年第5 期。。 对9 个聚类进行分析, 探讨该领域的主要热点, 总结如表2 所示。

表2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关键词聚类表

表2 中的主要聚类S 值均大于0.7, 说明聚类效果好,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该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 根据上述聚类结果及其具体的研究内容, 可以得到5 个不同的研究主题。 聚类#1#2#4 主要是关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对象的研究。 聚类#3#6#9 则是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具的探讨。 聚类#5 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类型的分析。 聚类#7 是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主体的研究。 聚类#8 则是对评估准则的探析。

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的主题阐释

结合CiteSpace 分析软件的结果和对该领域文献研究内容的总结分析, 近10 年研究的主题呈现为五大研究领域, 分别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准则、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具、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类型、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对象, 如图4 所示。

图4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主题图

(一)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准则

1.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政策

政策是实践开展的先决条件,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实践离不开对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政策的解读和研究。 目前, 评估政策的研究比较薄弱, 实践的应用也亟待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是政府的管理工具, 应注重科学性。 赵军义对政策文本和公共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划分出四个维度的社会状况,提倡关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政策工具特点①赵军义: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评估——政策工具与政策注意力视角》, 《广西社会科学》2020 年第9 期。。 凌金铸等尝试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评估的理论体系和政策评估的4E 效果指标模型②凌金铸、 王俞波、 徐辰: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评估体系的指标、 结构与模型》,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4 年第1 期。。 政策不仅要注重科学性, 也需要关注公众的态度。 余海燕认为公共文化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群众认可, 因而从政策执行受众——人民群众的视角对重庆市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③余海燕: 《重庆市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年。。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政策是评估实践的依据和准则, 对政策的解读和研究有待完善。

2. 公众感知前提

基于公众感知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估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强调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作中要持续关注公众的立场和利益。 董德民尝试建立基于公众感知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质量评估指标, 含便利性、 实效性、 服务能力、 专业守法性等七个维度的评估指标①董德民: 《公众感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年第6 期。。 其另一研究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档案馆服务群体的感知差异, 在学历、 年龄、 婚姻、 访问次数、 性别等变量前提下观察公众感知差异情况, 该研究是考察具体工作中公众感知的影响因素, 对于提升各类文化场馆工作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②董 德民、 赵立、 严青云: 《基于公众感知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国家档案馆不同服务群体的比较研究》, 《管理观察》2014 年第 1 期。。 周兰选择对贵州省4 市8 县农村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公众感知角度的质量评估, 在分析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从创造公共价值、 拓展公众参与、 培育公众公共精神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③周 兰: 《基于公众感知的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研究——以贵州省4 市8 县的调查为例》,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年。。

(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主体

1. 政府评估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主体长期为政府部门, 但是由于政府在内部评估中既作为“运动员”又扮演“裁判员”身份矛盾问题愈发显著④陆汉文、 梁爱有: 《第三方评估与贫困问题的民主治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 学者和各单位开始思考引入其他主体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 主要涉及第三方评估和公众评估。

2. 第三方评估

(1)第三方评估的类型。 第三方是具有独立性的评估主体, 与委托方和评估对象利益牵涉少⑤陆汉文、 梁爱有: 《第三方评估与贫困问题的民主治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总的来看, 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估主体主要来自高校专家、 专业评估机构、 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众⑥任鹏飞: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估研究: 理论溯源、 功能审视与实践反思》, 《图书馆建设》2018 年第11 期。。 具体到实践中, 王小明调查汇总2013 年之前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估主体, 有文广局组织的专家考评组、 上海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上海市文明办市民巡访团、 上海社科院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 调查公司等多个主体⑦王小明: 《上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文化》2013 年第2 期。。

(2)第三方评估的效果与问题。 第三方通常在评估工作中立场中立, 能够更好地“以评促建”。 任鹏飞认为引入第三方评估优势在于能充分考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过程、 结果, 从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 但是还面临评估角色、 资源、 过程和结果问题⑧任鹏飞: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估研究: 理论溯源、 功能审视与实践反思》, 《图书馆建设》2018 年第11 期。。 陈亚亚认同上海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委托给第三方的做法, 同时也提出应注意保持第三方独立, 政府要把握好对第三方的控制力度⑨陈 亚亚: 《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模式的改革——基于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实践经验》, 《上海文化》2013 年第 2 期。。

3. 公众评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最有发言权, 公众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应单独视为一类评估主体。 陈忆金等将用户作为评估主体, 基于用户中心视角设计服务质量评价模型⑩陈忆金、 曹树金: 《用户中心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2019 年第17 期。。 卢春龙以民众满意度为原则, 让服务的接受者——民众参与四个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估①卢春龙: 《我国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观评价——基于四个地区的实证调研》, 《中国行政管理》2012 年第9 期。。 公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 让服务的对象转变角色参与到服务评估中, 能更切实地融入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评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周鸿雁从公众评价出发, 认为公众文化服务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依据②周 鸿雁: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公众评价的视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6 期。。 黄寿海等将视线转向农民工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受众群体, 探讨农民工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评价③黄寿海、 胡小平: 《差异化需求视角下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的评价》, 《财经科学》2018 年第5 期。。

(三)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具

1. 评估方法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样, 评估方法十分丰富, 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

(1)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DEA 常用于对服务效率的评估, 比如对文化馆的“投入—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益”效率进行评估④程文辉: 《基于DEA 三阶段模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效率评价》, 《统计与决策》2017 年第23 期。, 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估⑤杨林、 韩科技: 《基于DEA 模型的地方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青岛市为例》,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 年第2 期。, 对31 个省(市、 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效率、 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评估⑥赖作莲: 《基于DEA-Tobit 方法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 年第6 期。。

(2)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HP 常用以确定指标权重, 是一种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法。 彭慧群利用层次分析法对31 个省(市、 自治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对比⑦彭慧群: 《基于AHP-DEA 法的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2018 年。。 杨小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四个典型社会组织进行多层次的评估⑧杨小寻: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基于AHP 和TOPSIS 的社会组织评价与选择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9 年第3 期。。

(3)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 平衡计分卡是行政工作评估的常用方法, 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 张广钦等将平衡计分卡方法引入公共服务机构的绩效评估, 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的平衡计分卡模型⑨张广钦、 李剑: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评价统一指标体系研究》, 《图书馆建设》2017 年第9 期。。 赵永冰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浦东新区文广局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绩效评估模型⑩赵永冰: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文化支出绩效评价模式中的构建》, 《公共治理评论》2014 年第1 期。。

(4)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PCA 是一种统计方法, 以尽量少的变量来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 税亚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1 个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评估, 从投入、 保障、 公众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四个方面分析总结发展状况⑪税亚男: 《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新西部》2020 年第15 期。。

实践中评估方法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如颜爱民等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 引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DHP 法, 建立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模型⑫颜爱民、 胡丕志、 廖伟: 《平衡计分卡思想和DHP 方法在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图书馆》2005 年第3 期。。 还有一些学者根据实际情况, 改进现有评估方法或者设计专门的评估方法。 如尤欣赏等提出了一种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可对服务的设施项目和执行部门进行最优匹配⑬尤欣赏、 陈通、 杨庆: 《一种考虑评价标准权重和主体满意度的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模糊系统与数学》2017 年第5 期。。 廖青虎等利用模糊逻辑理论构建广义加法模糊DEA-BCC 效率评价模型, 这种模型能对以往难以把握的负值和模糊值进行计算①廖青虎、 陈通、 孙钰、 陶志梅: 《广义加法模糊DEA-BCC 效率评价模型及应用》, 《统计与决策》2016 年第24 期。。

2. 评估指标

(1)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指标。 综合评估指标即从宏观着手, 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估指标。 胡守勇从效能角度出发, 构建了含有人民需求、 产业发展、 社会风尚和精神培育四个维度的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②胡守勇: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 年第2 期。。 王学琴尝试建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产出”效率评估指标③王学琴: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年。。 张楠认为需要建立完善的纵横交错结构的评估指标, 以应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经济体制矛盾问题④张楠: 《纵横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型建构》, 《浙江社会科学》2012 年第3 期。。

(2)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评估指标。 专项指标即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具体的项目而设计的指标, 如胡唐明等以文化部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即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对象, 运用平衡计分卡计算绩效排名⑤胡唐明、 魏大威、 郑建明: 《公共数字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图书馆论坛》2014 年第12 期。。 尹章池等针对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绩效设计评估指标体系⑥尹章池、 王雷: 《公共出版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比较、 模式和模型》, 《科技与出版》2011 年第4 期。。

(四)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类型

根据文献整理结果,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类型分为三类: 绩效评估、 均等化评估、 地域评估。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 省际发展均衡程度的研究, 还有学者根据研究背景和特点进行地域评估。

1. 绩效评估

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服务绩效评估的意识不断增强。

(1)绩效评估的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贯穿于公众的生活, 评估的研究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农村地区持续受到重点关注, 张楠通过对江苏乡镇文化站实地考察, 发现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作缺失等问题⑦张 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缺失及其改进——基于江苏乡镇文化站的考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 期。。 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实践研究并未失去热度, 数字化发展又给绩效评估实践增添了新任务, 吴高等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估实践中涉及的“数字”问题, 对当前的一些重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或项目的评估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分析⑧吴高、 林芳、 韦楠华: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2019 年第2 期。。

(2)绩效评估的结构。 结构问题讨论的是绩效评估的要素和绩效评估体系运作。 刘大伟等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结构如何转向, 认为转向有三个面向: 评估主体、 评估指标和评估重心⑨刘大伟、 于树贵: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结构转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 朱旭光等认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迫在眉睫, 需要确定绩效评估的要素、 范围、 流程等事项⑩朱旭光、 王莹: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基本框架与政策建议》, 《中国出版》2016 年第21 期。。

(3)绩效评估的概念。 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 对于绩效评估概念的研究可谓“稀缺”, 概念和理论的厘清对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学琴等从理论角度出发, 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概念进行细致辨析, 探讨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①王学琴、 陈雅: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基本理论辨析》, 《图书馆》2015 年第7 期。。

2. 均等化评估

(1)均等化的着眼点。 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要的必经之路②吴 江、 申丽娟、 魏勇: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政策演进、 效能评价与提升路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 当前均等化问题着眼于城乡、 区域之间。 吴江等对八个贫困县(区)进行效能评价, 发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效能较低, 究其原因是管理不规范和供给缺少精准性等③吴 江、 申丽娟、 魏勇: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政策演进、 效能评价与提升路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 王毅等依据贫困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评估结果划分不同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出针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公共文化均等化对策④王 毅、 柯平、 孙慧云、 刘子慧: 《国家级贫困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图书馆和文化馆评估结果的分析》,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 年第 5 期。。

(2)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要实现均等化必须优化资源的配置, 财政投入是均等化最大的影响因素。 单薇认为资金投入的规模会显著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⑤单薇: 《从多维视角综合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中国统计》2015 年第4 期。, 与单薇的研究结论类似, 曹佳蕾等评估发现皖江城市带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足, 急需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增加设施建设⑥曹 佳蕾、 刘珺: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池州学院学报》2015 年第4 期。。

3. 地域评估

根据实践工作与研究需要, 评估主体和研究者会选择区域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 不仅进行单一的行政区域评估, 还会进行跨区域评估, 这种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地域性, 得到的研究结果便于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借鉴学习。

(1)单一区域评估。 单一区域多以我国行政区划作为标准, 如杨林等以山东省作为研究样本, 发现其省内不同地区服务供给质量差异大⑦杨林、 杨广勇: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评价及其改进——来自山东省的实践》, 《山东社会科学》2020 年第2 期。。 陈红宇将研究目标锁定为内蒙古农牧区, 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设施项目的具体数量等进行分析⑧陈红宇: 《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年第24 期。。

(2)跨区域评估。 跨区域评估即依据某种标准, 集合一个以上地区为目标进行评估, 例如寇垠等选择东部9 省市92 村进行评估, 发现这些地区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不高⑨寇垠、 刘杰磊: 《东部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图书馆论坛》2019 年第11 期。。 王资博评估西部地区12 省区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 得到四个档次的归类分析结果⑩王资博: 《中国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评估及路径创新》, 《云梦学刊》2017 年第6 期。。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对象

1. 机构设施评估

(1)公共文化场馆评估。 文化馆的评估研究较为丰富, 图书馆、 博物馆是评估主要对象, 还包括对美术馆、 档案馆以及一些其他场馆的评估。 在图书馆评估方面, 柯平等做了一系列研究, 在前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实践的经验基础上, 进行评估指标方面的创新①邹金汇、 柯平: 《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创新探讨》, 《图书馆建设》2016 年第12 期。杨林、 许敬轩: 《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 年第4 期。, 尝试建构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模型②柯平、 宫平: 《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模型探索》,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 年第6 期。, 建议第六次评估时根据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进行定级划分③柯平、 苏福: 《基于功能定位的公共图书馆评估》, 《图书馆》2016 年第8 期。。 完颜邓邓等思考文化馆的外延功能, 评估各种类型文化馆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大小, 发现游客对文化馆的选择是出于强烈的主观意愿④完颜邓邓、 王子健、 陈晓婷: 《公共文化场馆旅游吸引力评价及旅游功能开发策略》, 《图书馆建设》2021 年第3 期。。

(2)公共文化设施评估。 设施包含场地和设备, 张浩等选择北京通州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调研和评估, 结合居民需求对设施建设提出建议⑤张浩、 王卉、 王雷: 《北京通州区: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评估与规划对策研究》, 《北京规划建设》2019 年第2 期。。 2007 年文化厅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戴艳清等就我国27 个省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影响力进行评估, 发现我国数字文化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升⑥戴艳清、 戴柏清: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网站互联网影响力评估研究》, 《图书馆建设》2019 年第5 期。。 汤金羽等评估了21 个华东地区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官方微信平台发展的不足之处⑦汤金羽、 朱学芳: 《我国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效率评估》, 《图书馆论坛》2019 年第9 期。。

2. 工程项目评估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项目评估包含传统的实体建设评估、 合作计划评估、 新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工程评估。 郑艺等反思传统工程建设完工后未进行绩效评估, 认为不仅要进行竣工结算审计, 还要考虑工程效益, 据此构建了公共文化建设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⑧郑艺、 王亚璐、 王艺斐: 《公共文化建设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市场》2019 年第35 期。。 PPP 项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 史富文尝试建立科学有效的PPP 项目评估指标, 该指标旨在对公共文化建筑进行绩效评估⑨史富文: 《公共文化建筑PPP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 年第4 期。。 除了实体的文化建设工程评估外, 廖云璐尝试评估南昌图书馆数字文化工程的文化服务质量⑩廖云璐: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服务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以南昌市图书馆为例》,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年。。

3. 支出经费评估

公共文化服务伴随着财政经费的支出, 学界对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呈现连续性。 杨林等选择2000—2010 年我国31 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估, 分析影响支出效率的因素⑪;另外还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评估2000—2011 年我国31 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规模与效果⑫杨林、 许敬轩: 《公共治理视域下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规模绩效评价》, 《东岳论丛》2016 年第3 期。。吴浩然等选择2005—2014 年我国31 个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估⑬吴浩然、 吴祁宗: 《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的效率评价——基于三阶段DEA 窗口模型》,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 年第3期。。

三、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总结

CiteSpace 对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主题的梳理, 得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热点时区图,如图5 所示。

图5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热点时区图

由图5 可见, 当前研究的主题涉及范围广, 梳理后条理清晰, 未来的研究动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评估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早期的研究着眼于各类文化馆、 公益性机构、 文化项目等评估实践总结, 如图中呈现的“公共文化场馆”“综合档案馆”等, 随后研究目光投向了评估准则、 评估主体、评估工具、 评估类型、 评估对象等多主题, 说明研究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大, 未来一段时间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仍是研究热点。

(2)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评估工具研究中, 对于指标模型的构建多采用准确性高的定量研究方法, 如“DEA 模型”“灰色关联聚类”等, 在努力完善创新指标方法的同时, 也对工具价值进行研讨。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不仅从微观着眼各个维度, 也从宏观关注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状况, 图5 中呈现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关键词; 不仅分析评估结果提出建议, 也梳理评估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理论的完善, 呈现出逐步深化的趋势。

(3)研究立足并扎根实际应用。 评估工作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 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研究评估准则中政策的地位和“公众感知”的重要性, 总结评估主体维度中政府、 第三方和公众的角色及作用, 讨论评估工具维度中方法和指标的运用与创新, 区分评估类型维度中绩效、 均等化和地域的评估侧重, 以及总结渐趋多样化的评估对象, 均面向归纳和解决实践问题。

纵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研究文献, 这一主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 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内容, 未来仍需持续发力:

(1)推进评估政策的完善。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评估实践有明显的自发性①王学琴、 陈雅: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比较研究》, 《情报资料工作》2014 年第6 期。, 如地方社区街道综合评估、 地方图书馆评估等。 政策法规对实践工作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

(2)关注评估主体的角色和地位。 研究中不难发现政府自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缺陷, 对于第三方评估的研究和倡议方兴未艾, 评估中第三方的主体构成、 各方主体所担任角色、 各方权力制衡问题仍值得思考。

(3)重视评估人员素质的研究。 要使评估工作卓有成效, 评估人员素质问题不能忽视, 评估人员素质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深远影响, 然而当前对评估人员素质的研究相对较少。

(4)跟踪评估工具的实践反馈。 研究者在丰富的数据和定量方法基础上构建了评估指标, 但是大部分指标尚需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根据实际效果反馈进行指标修正, 否则不利于形成评估的长效机制。

因此, 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研究状况, 我们必须依据实践扩展研究范围, 同时也要深入思考评估的体系、 背景、 目标、 原则和价值等全局性问题。 补充研究的薄弱之处, 积极推动完善评估政策, 重点关注评估主体的角色地位和评估人员素质研究, 积极跟踪评估工具的应用情况, 从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理论,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实践。

猜你喜欢
评估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