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志锋
毕业4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看到昔日熟悉的面孔是多么的高兴呀!不禁使我们浮想联翩,回忆起我们快乐的前天、艰辛的昨天,看到我们幸福的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
43年前,停滞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同学们顽强拼搏,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欣喜的收到了西安公路学院录取通知书。1978年2月,来自关中、陕南的66名农家子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含泪告别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了盼望已久、令人羡慕的西安公路学院。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们结束了祖辈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我们成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记得刚入校时,校园里彩旗飘扬“热烈欢迎77级新同学来我校学习”的红色横幅在初春的阳光下那么的鲜艳夺目。我们的教室、宿舍在高大的梧桐树笼罩下也是那么的庄严神圣。校门口,长安路中间排水渠侧的垂柳,摇摆在春风中似乎亦在欢迎着我们
我们看到了矮矮胖胖的刘道岩老师、清瘦文静的首弟星老师、和蔼可亲的聂森堂老师、高大威严的熊广忠老师、英俊干练的戴经梁老师、沉稳憨厚的聂让老师、美丽漂亮的云野老师、初为人师的王抚生马良老师,她们是多么的可敬可爱,是她们无私的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一点一滴的浇灌着我们渴求知识的心田。
同学们在学习上都是那么的自觉、刻苦、认真。课本上习题做完了,又去图书馆借书来做;每临考试前同学们复习更是疯狂,教室的灯光从未熄灭过,有些同学复习到2、3点才回宿舍,而有些同学3、4点又回到教室;同学们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课休期间,学校的操场、西北体育场、小寨工人俱乐部、新风公园、小寨商场以及校办工厂电视机下,都有同学们欢乐的身影。
短短三年,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多么的美好快乐,如期完成了学业。1980年12月24日我们毕业了,分别到部队、科研、学校、市政、林业、公路交通等单位,大家依依不舍告别了母校,踏上了人生旅途。
陌生的单位、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工作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经过同学们的多方磨合、适应、努力,终于融入到这些新团队,并逐渐成为各自团队的骨干和领导者。在这个过程凝结着同学们很多心血,一路伴随着快乐、悲伤、汗水、泪水、无奈、委屈甚至心酸和不幸,同学们都坚强的挺过来了。在公路交通建设、路桥施工、工程监理、公路养护、抗洪救灾诸多现场都能看到同学们不屈的身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期间,生活、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当属工程兵和路桥公司的同学们。因流动单位谈对象屡屡失败,无奈只能自产自销,高龄结婚生子;同学们住的是简易帐篷或油毛毡房,夏天象蒸笼,冬天墙透风;不论是酷暑寒冬,还是风雨飞雪,河滩、荒野就是他们的工作间;他们从不知道周末和节日,因为他们从来不放假,既是春节也要在工地上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真乃是“处处无家处处家,天天有乐天天乐”。但最终把他们都造就成了桥梁专家、路面专家和隧道专家。
这期间,虽然同学间可能联系较少,但同学情使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每当听闻我们的同学获得成绩荣誉,大家深感自豪,默默的为他祝贺;当某地受灾或突发事件时,大家都在牵挂着他,为他祈祷,盼他平安。
这期间,同学们都相继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们的儿女也都长大有了她们的家庭和事业,我们的第三代们也都成长起来了。家庭矛盾、子女教育、高考就业、结婚生子,这一切无不倾注着同学们的心血。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这期间,我们的胡长顺、张小良、李兴积、何西梅、方荣根同学不幸相继离开我们,惊悉老同学不幸逝世,大家是多么的悲痛,她们的音容笑貌无不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不舍,大家怀念你们喜怒安乐,酸甜苦辣,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精彩的人生。
今天,离开学校40年同学们又高兴的聚在一起。凝视着各位熟悉的、年过花甲的面孔,还是那么的可爱、刚毅、执着,声音仍是昔日的那个调,举止也还是过去那个型。只不过,四十载的风雨洗礼,发白了、毛稀了、皮粗了,有些部件消极怠工了。但同学们个个都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其气质不减当年,为我们的平安健康和幸福生活干杯!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摸爬滚打、争胜好强那是昨天的事,现在是无事一身轻,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该补上昨天对自己、对老伴的亏欠。善待自己,爱护自己,趁着我们现在腿能走、耳不聋、眼尚好、牙还在,看看外面的世界,还要保持孩童的好奇心、多听多学新鲜的东西,更要保持良好的胃口和身体,吃吃想吃的。心烦了,逗逗小孙子,或者给同学们诉诉苦,我们的明天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