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亮 牛玉靖
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师,在孩子面前是父,是母。为人父母为人师,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双重心态。
现今,教育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贬多褒寡,课业负担重,有偿家教,体罚变相体罚,都是教育的疮痍,受人诟病。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在这些问题上是可以慧目观照的——用双重的身份看问题,会明晰心路。
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师者要有仁心
先听一个故事:小女儿在幼儿园大班,教师要求带一盆花到学校参加活动。妻子马上到花卉市场买了一盆艳丽的大丽花,连盆带花共有四斤重。一周之后,我去接女儿,女儿队伍刚出校门,我就听到孩子的叫声:“老爸,我抱不动了!”定睛一看,女兒的微弱之躯已被花盆压弯。我抢步过去,一把接住女儿小手里的花盆——当时,女儿老师就在一边站着。
回到家里,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心疼女儿被这盆花从三楼的教室一直压到校门口。隐隐中有了一股酸楚和抱怨:当时整个队伍里只有女儿手捧花盆,老师为什么不帮一把!但是身为教师的我还是把心态调整了过来。也许老师没有察觉吧,老师在幼儿园劳累了一天,又没有千手千眼,哪会有那么多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假若一名敏感的家长有相同际遇之时,会对老师持怎样的态度:是暗地抱怨,是心存芥蒂,抑或吵闹一番?不得而知。师者仁心,医者仁术,教师职业是“师医兼备”,师的是授业传道,医的是世道人心。教师要在举手投足之间挥洒爱的光辉,如果这名教师在女儿手捧花盆面有难色之际,援手一捧,此时捧出的是善意满怀,爱的种子会从此播撒。
教育人家的孩子,师者要有仁术
再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一天午休后,我拿着课本,端起茶杯,打算去陪学生度过练字时间。走廊上,学生队列在我左侧鱼贯而行,他们行色匆匆,也在赶上课时间。我悠然自得地走着,心中琢磨着写字课的思路,快到教室门口时,我加快了步伐右转进教室,突然背后遭到撞击,接着腿又被一只小脚绊了一下,虽然不是特别疼,但悠然的心境却被打破了,莫名的烦绪,莫名的焦躁涌上心间。
带着一脸焦躁,拧着额头的我立即朝后看,只见两只“羊角小辫”灵活躲闪逃到了我的左边。我愈加烦闷,心想着非要逮住你不可,于是快速左转回头寻找目标,只见在学生队列中有一个圆脸蛋的“羊角小辫”神色慌张,其他学生也都将目光投射到她的身上。
“站住,站住!哪个班的?”我生气地喊道。
“羊角小辫”瞅了我一眼,继续前行。
看到她这样的态度更是让我火上浇油。“连个对不起都不会说吗?无礼的孩子!”——我内心愤愤不平。
“哪个班的?”我声色俱厉地继续喊道。“羊角小辫”略微站了一下,眼角闪着光,嘴角带着不屑的神情,我愈加生气。就在此时,上课铃响起,我手一挥,她立即钻进邻班教室。
带着郁结的心情上课,越想越觉不得劲。首先是羊角小辫“非法超车”在先,我虽一脸不虞,可她对于一位不教自己的老师如此不屑,令为师者着实不悦。心里正堵得慌,怎么也无法纾解烦闷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里的一个情节:面对一个冒失的道童,王熙凤和贾母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原文这样写到,“凤姐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的蜡花,正欲得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而贾母却这样说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到这个势派。倘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还向贾珍说道,“珍哥儿,带他去吧。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为难了他。”
哎呀!两个人物,两种心态,两种境界:一个凶狠,一个慈悲。我想小道童是幸运的,碰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寿星,否则不知王熙凤的一巴掌会怎样深刻在他心里。想到这里,我的心路逐渐明晰起来,也有一丝懊恼:那孩子的不屑恐怕也有些根由,但愿我一脸的焦躁不要伤了一个孩子稚嫩的心。于是,我决定下课后就去探明究竟。
课后我来到邻班,找到了羊角小辫。她看到我,眼神里还带着些许恐惧。我首先安定她的情绪:老师是不会批评她的,只是想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接着,她跟我来到当时的事发地点(我教室门口),我还是在前,她在后。
我问:“当时是不是想从我右边超过去?”
她点点头。
“那你为什么急匆匆地‘超车呢?”我问道。
“我想赶紧去上课,怕晚了上课铃就响了。”羊角小辫忽闪着眼睛。
“知道吗,你‘非法超车了。这样容易造成碰撞,如果你长大了在马路上这样驾驶车辆会发生刮蹭的,严重的话会发生交通事故。往后如果想超过别人应该看清前方,从左侧行驶才行,知道了吗?”我微笑道。
“对不起,老师!”小羊角辫扬起圆圆的脸盘。
此时一声“对不起”,如春雨,如醍醐,不是润化她而是教育了我。
讲完两个故事,细细品思,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时,我们希望孩子得到老师的关爱,当我们面对人家孩子的时候,更要以仁心待之。面对冒失的道童,贾母看到的是小孩子,小孩子即使有错,也应有些许的包容。况他亦是“老子娘”所生,贾母此时是“反己知人”。王熙凤只看到一个道士而已,故而扇出一巴掌。立心的角度不同,事态结局便会有天壤之别。由此想到教育惩戒的问题,面对孩童的天性使然,我们教师也要如同贾母“反己知人”就会避免许多意料不到的烦琐纠纷。即使同样的善意惩戒,父母的可能是恨铁不成钢的育子心切,而教师的可能就成了无职业操守的师德丧失!
归根到底还是心态出了问题。家长奔走于生活,也许仰视太久,项背酸楚,唯有教师是他们可以俯视的,褒贬之辞可以随意向我们掷来,毕竟这不是戒尺在手,师道尊严的时代。而我们教师奔走于校园的林林总总,难免有困顿之时,或许学生的一个天性使然就成了压倒我们精神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切莫意乱心烦做了“王熙凤”!
教育总是“爱的教育”,父母的爱是天性之爱,教师的爱是职业之风,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言,“做出爱学生的样子并不难”。双重身份的我们本身就是双面镜,既可以照到家长的心态,亦可以洞悉自我的心苗。对待学生,我们要有一颗“反己”之心,或许是对他人爱的慰藉,更或许是对自己爱的救赎。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