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如
学校文化之于学生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在于人格的发展……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将更为生动,更为持久,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②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根植“竹文化”底蕴,以学校文化的内涵理解与挖掘研究,引领新时期的实践育人行动,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在场”反思:找准新时代文化育人新路径
文化育人既反映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也体现了文化的内在意蕴,更是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新时代育新人,学校自当立足于已有的学校文化基础,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实现内涵的深化与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位于西三环北路东侧,与文化底蕴深厚的紫竹院公园隔河相望,人文氛围浓郁。竹子作为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姿态挺拔、凌霜傲雪、苍翠有节而被人们赋予了淡泊宁静、气质高雅、虚心谦和的美誉。学校因地制宜,提出了以“竹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思路,希望用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校文化形成。多年来,汲取竹子本身特性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学校形成了以“端直、尚志、精诚、致和”为核心的“竹文化”体系,确立了“蒙以养正、启慧致新”的办学理念和“虚怀、有恒、勤学、向上”的校训。
工作室导师带领学员走进北外附小“现场”,展开了理论学习、经验分享、问题反思。由此,逐渐达成了共识,即作为学校的精神价值观、信念,“竹文化”只有见之于师生的校园生活和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育人。而实践活动无疑是优质的载体,如何在实践层面将“竹文化”与具体的育人活动实现深度融合,正是学校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于是,学校展开了以“竹文化”特色建设引领实践活动育人的行动研究。围绕“竹文化”,依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总目标要求,从文化认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增强自信四个方面,总体构建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希望,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思路,从不同维度实施“竹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体验中领悟“竹文化”内涵,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涵养与提升核心素养。最终,学校找到了一条以“内化—生长—外化—提升”为关键要素的育人路径。
二、“行动”提升:以学校文化引领实践育人新发展
以“内化—生长—外化—提升”为关键要素的育人路径,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德育常规的优化管理,二是校内外德育资源的整合,三是志愿行动的优化实践,四是主题研学活动的新载体拓展。
其一,内化——以德育“常规”联动实践,促进“文化认同”。常规主题教育活动以其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吸引力强等特点,可以通过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从而促进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通过常规主题教育联动实践,加强对德育常规的优化管理,以“竹文化”统筹和指导常规主题教育,力求让“竹文化”这一“外在”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活动转变为学生内心的精神品格,促进“文化认同”落地生根。
实践中,在学校层面,主要通过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节庆活动等,营造“竹文化”氛围;从班级层面,鼓励各班级提炼符合班级精神内核的特质,形成浓郁的“竹文化”特色班级;同时,将竹文化主题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将“竹文化”活动落实到每个月,在特色活动中创新,让“竹文化”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内心。
其二,生长——以资源整合深化实践,促进“创新”能力生长。德育资源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加强对学校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实践活动育人形式,增强德育实效性。学校在“竹文化”特色建设引领下,以“竹”元素为载体,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心智,提升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内外德育资源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来,实践活动进校园。通过开设“诵竹”“竹竿舞”社团,开展“竹簸箕画”“竹书签衍纸”“竹灯笼”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走出去,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实践渠道,整合周边资源,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建立优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借助资源融合拓展践活动,彰显了“蒙以养正、启慧致新”办学理念所蕴涵的“创新”精神,加深了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涵养“虚怀、有恒、勤学、向上”的精神特质。
其三,外化——以志愿行动彰显文化气质,促进“责任担当”养成。志愿服务是学校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发挥自身社会价值,实现“责任担当”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学校着力优化志愿行动实践,使“竹文化”外化为一种“贡献社会”“责任担当”的力量。
围绕“竹文化”,学校设置了多种校内志愿岗位,利用志愿服务促进学生“竹文化”精神的“外化”。例如,在“望竹”广播站开辟“竹精灵风采”“竹娃赏竹”等栏目,成立“望竹”校园记者站、“望竹”志愿服务团、“护竹”志愿小队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体验中以“竹文化”浸润和滋养品格。学校联合校外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参与校外志愿活动的形式。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张思德少年军校”爱国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李四光纪念馆,作小小讲解员等,学习爱国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时代楷模的榜样精神,使源自“竹文化”的“端直、尚志、精誠、致和”校风深入人心。
其四,提升——以主题研学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育人效能。当前,研学的育人价值已得到了实践证明。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对于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积极拓展主题研学活动新载体,将文化交流与研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文化交流中增进文化自信。
研学实践活动以“竹文化”为主要内容,结合不同地区特色,开展别具一格的研学旅行活动。例如,将安徽徽州确定为社会实践研学基地,将“竹”的坚韧精神与“美丽中国”主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参观、体验、制作、探究徽州当地特色“竹文化”,感受祖国风光之美,领悟“傲竹”文化内涵。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对外交流活动,如开展“讲好中国故事 展示多语风采”活动,让学生担当“小小文化使者”,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在“竹文化”交流、传承和创新中,增进文化自信,涵养学生成长。
“竹文化”实践育人的新行动,促进了学校新发展。学校将不断实践探索,让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建构生命意义,释放各自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