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丽佳
摘 要
以“升旗手、绘本家、践行者和追梦人”四个形象成长目标,整合德育资源,依托多元活动,引领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实践体验中,涵养爱国情怀,提升审美能力,张扬个性发展,践行美德成长。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建设;形象成长目标;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06-00-0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时代诉求。让每一个孩子悦纳自我、自信互助,主动发展,并获得终生成长所需的学习力、持续发展的创造力,理应成为学校的育人追求。为此,学校立足已有的校本课程、少先队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实践基础,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升旗手、绘本家、践行者和追梦人”四个形象成长目标,以多元活动为载体整合德育资源,力求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长点,实现“人人”生命的美好成长。
一、“人人都是升旗手”:在仪式体验中厚积爱国情怀
升旗仪式作为学校常规的德育活动形式,以其神圣、庄严的仪式感,具有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功能。学校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作为升旗手的独特生命体验,提出了“人人都是升旗手”的形象成长模型,让每个孩子在实小的六年生活中,都有机会至少承担一次全校性升旗任务,并轮值当周,每天履行升降旗职责。
为此,学校制定了“理论培训提高认识—实践训练加深体验—庄重仪式强化情感—反思宣传内化品质”的基本策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围绕“升旗”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一至三年级设置四个活动,包括红领巾瞭望台,认识我们的祖国;红领巾议事堂,我为祖国骄傲;红领巾活动站,我知道,我会做;红领巾励志墙,认识国家领导人。四至五年级设置四个活动,分别是升旗礼仪知多少;日常常规忘不了;一招一式我最好;人人夸我乐陶陶。通过这八个前期升旗手培育活动,让孩子们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肯定,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递交亲子申请书,表达争做“升旗手”的意愿。申请书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填写,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提供支持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五星红旗》,深入了解国歌、国旗等相关知识,了解新中国的建设历程,加深对国旗的了解,懂得国旗是国家尊严的体现;开展国旗法主题学生论坛,深化其关键内容的理解,为爱护国旗的行为提供明确指引。进而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相关知识学习;学生在小教官的指导下,通过练习掌握规范的升旗动作、升旗流程。
学生经过考核成为光荣的“升旗手”,仪式当天,家长受邀到场,亲手为自己的孩子佩戴“光荣升旗手”绶带并观礼。在师生家长的注视下,学生完美演绎“升旗手”任务,而这将成为其终生铭刻的记忆,不断滋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人人都是绘本家”:在绘本“阅读”中提升审美能力
绘本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也是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常用的课程资源。绘本艺术风格各异,绘画技巧丰富,对孩子审美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立足已有的绘本教学经验,提出“人人都是绘本家”的形象成长目标。以“发现美”“演绎美”“践行美”为行动指南,引领学生在阅读绘本中发现生活之美,在表演绘本故事中理解美,在绘本创编中创造美,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践行美。通过丰富多彩的绘本“阅读”提升审美能力,助力生命美好成长。
“發现美”,重在读绘本明理。学校开展“感受爱、守规则、情绪自控、勇敢坚强”主题绘本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生活。例如,一年级以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为基本载体,通过阅读感受妈妈的爱,体验家的温暖。二年级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绘本《规则是用来遵守的》《和甘伯伯去游河》,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守规则的种子,开展规则意识教育;通过指导阅读《菲菲生气了》,让孩子学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宣泄愤怒和悲伤,自我控制情绪的小技巧;通过阅读绘本《大脚丫跳芭蕾》,用大脚丫克服种种困难学跳芭蕾的感人故事,培养孩子们顽强的品质等。
“演绎美”,重在演绘本导行。演绘本剧是在孩子们阅读绘本后进行的表演,是阅读的拓展,也是发掘孩子想象和表演潜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围绕安全自护、友爱互助和爱护环境三个主题,指导孩子们自主演绎绘本。例如,绘本故事《1只小猪和100只狼》内容很简单,这100只狼围住一只小猪不够吃,最终决定放小猪回去,叫100只小猪回来一起吃。三年级的孩子发挥惊人的想象力,由不同的组别各自演绎出不同性格的小猪;还有小组“续写”绘本,想象狼和小猪后续又会发生怎样交集……孩子们将每个角色都演绎得立体丰满,在自信表演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安全自护教育。
“践行美”,重在自愿服务扬美德。从明理导行再升华至立德润心,实现美的内化与提升,让美德成为孩子们的生活习惯,是“人人都是绘本家”追求的最终育人目标。为此,学校联系义工联,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践行、传扬美德,内涵美的认知和行为。多年来,孩子们开展了以“爱”为主题的“共享一轮明月”月饼捐献活动、慰问环卫工人、为社区孤寡老人打扫房子等多种志愿活动。学生以自身的积极志愿行动演绎着实小人对美的理解,更展现了实小孩子的美德成长。
三、“人人都是追梦人”:在社团实践中张扬主体个性
社团是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活动形式,具有挖掘、激发学生个性潜能,激扬生命个性成长的重要价值。学校立足已有的社团活动,提出了“人人都是追梦人”的形象成长目标,鼓励人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以此引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在活动实践中张扬个性,生动成长。
立足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人人都是追梦人”分为“寻梦、筑梦、追梦”三个阶段。
低年级“寻梦”。这一阶段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为此,学校每学期设置多样的主题活动、实践体验、岗位体验、争章活动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更换参加的项目,以此让孩子们勇于尝试,认知自我。
中年级“筑梦”。学校以兴趣为主题,开设“走班制”“修学分”等社团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68门个性化课程中自主选择。如科技类的建模、竞赛四驱车、机器人等社团,体育类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花样跳绳等社团,生活技能类的烹饪、针织、手工、插花等社团,艺术类的动漫、绘画、书法、陶艺、摄影、葫芦丝……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涵盖范围广泛,着重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鼓励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高年级“追梦”。孩子们经过反复思量、选择,已基本明确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梦想。它可以是演员梦、书法家梦、作家梦、航天梦、主持人梦、画家梦……学校借助社会、家长、专家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聘请专业指导老师,并通过校园电视台、微信平台、竞赛等平台,让孩子们及时分享、展示。如今,每年的艺术节、科技节、书香节、体育节、文化节,孩子们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全员体验。在这片天地中,他们可以个性张扬、才情挥洒,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
四、“人人都是践行者”:在走进社会中践行美德成长
小学阶段是儿童“逐渐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1]的重要阶段。学校德育既要立足校园这一主要的生活场域,也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在道德践行中实现美德成长。为此,学校提出了“人人都是践行者”的形象成长目标,依托全校、班级、小组、亲子各级主题活动和“学科+”项目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展开实践,践行美德,健康成长。
主题活动分为“了解校园”“追寻历史”“聚焦社会”三个维度。“了解校园”面向低年级孩子,重在引领学生和家长尽快适应新生活。通过“我是校园小主人”班级主题活动,让刚入学的孩子了解校规,制定班级公约;借助“学会合作”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了解同伴,学会合作;通过“我和爸妈一起爬山”主题亲子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增进亲子关系,感受亲情。
“追寻历史”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组织孩子观看电影《冼星海》等,开展主题大讨论,共唱《黄河大合唱》,体会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听老红军讲述抗战的故事,用手中的相机、录音笔、记录本记下峥嵘岁月,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义卖、扫墓、探访老战士等活动,引领孩子们用行动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敬意,表达继承优良传统的强烈愿望。
“聚焦社会”面向高年级学生,通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公民素养。通过组织孩子们“走进海鸥卫浴”,听员工介紹生产过程和研发团队讲述废寝忘食开发新产品的故事,感受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走进消防中心”,观看消防员奋不顾身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纪录片,惊心动魄的场面一次又一次深化了孩子们对责任担当的理解,播下负责任、肯担当的种子;带领孩子们“寻找番禺的变化”,用手中的相机、五彩的画笔、飞扬的文字、浓厚的笔墨勾勒出番禺新变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腾飞,增强对祖国富强的自豪感。
“人人都是践行者”的另一个支撑点是“学科+”项目学习,即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项目,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和利用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2]。以“光盘行动”为例,围绕“勤俭节约”主题,语文学科开展“勤俭节约”类书籍阅读活动,通过低年级阅读、背诵相关古诗文,中年级制作手抄报,高年级撰写读后感等学习项目,培养“节俭”美德。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展餐饮浪费现象的调查活动。如低年级记录自己家里一周餐桌的浪费情况;中年级记录本班早餐的浪费情况,写一份“拒绝浪费”的倡议书;高年级可选择离家最近的一家餐馆,开展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进家庭和社会,深化对“节俭”的理解。同时,各学科组也设计相关项目活动。如数学课开展了营养适量餐单设计比赛,美术科开展了“珍惜粮食”宣传海报设计比赛……围绕“勤俭节约”主题,引导学生跨界学习,不仅涵养了节俭的美德,也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创新精神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2]张德萍.互联网+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7(11):5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