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静 娄龙雁
摘 要
图表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园常见的素材,使用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借助《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串起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初步感知长征路线,体验远征遇到的重重困难,感悟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层层深入理解和感悟长征精神。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长征精神;活动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6-00-04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在第三个话题“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活动园中,呈现了《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发现,用好这一路线图能起到穿珠引线的作用。有机整合本话题中的正文、活动园、阅读角等板块内容,让学生通过体会长征之“难”、感悟红军之“不怕”,深入体验红军长征过程的艰难困苦,理解和感悟长征的伟大意义,能更好地感受、理解、传承长征精神。如此,将教材的“硬知识”转变为动态、丰富、鲜活的认知过程,丰富与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更好地促进其道德发展。
一、依图“重走”远征路线,初步感知长征精神
美国教学设计领域专家乔纳森教授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明确指出:“学和做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由意图启动的。”[1]没有意图的学习,是一种“抽象化的学习”“非真实的学习”,也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有学习的意图。实践中,我们以课前研学单为载体,为学生设计层层深入的研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长征,初步认知长征之“难”。
推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三层教学目标,即体会长征之“难”,感悟红军之“不怕”,传承长征精神。不难发现,深入体会长征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是引导学生感悟红军之“不怕”的前提,也是其自觉传承长征精神的落脚点。因此,我们立足《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设计了如下课前研学单。
研学单围绕第一层教学目标设计了主线问题,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旨在让学生体会长征之“难”,有梯度、分层次地获得道德感知,理解道德行为。
通过研学单的问题设置,首先引导学生看清图例,查阅资料,了解长征起始时间和地点,初步感知长征历经的时长和距离。直观、曲折的路线图纵横十余省,路途的遥远无疑成为红军漫漫征程的困难之一。这一学习任务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基本史实,还能促进学生对课堂主线问题的思考。
接着,引导学生在图中圈画“国民党封锁线”。对照图例不难发现,这一学习任务难度不大,关键是通过圈画、聚焦封锁线,让小学生理解“封锁线”的含义:一道道封锁线就是敌人的一次次围追堵截,遭遇敌人围追,也是漫漫征程的困难之一,这样的思考、分析正是对本课探究主线问题的补充。
如此,基于对长征路线图的观察、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引导学生自主“重走”长征路线,初步感知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重重困苦,从而为接下来学生总结提炼“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里困难”提供自主研学的范式。
从研学单的课堂反馈情况看,学生在完成第二项学习任务时,其研究能够依托《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进行课外访谈、查阅资料等拓展学习。他们关注到路线图中,一个个醒目的黑色加粗字样的地点,这些特殊的地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更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学生通过自主研学所获得这些“发现”,为接下来的课堂探究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研图”体验远征困难,多维理解长征精神
课前,学生依托研学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初步感受长征这一漫漫征程中历经的艰难险阻。基于此,如何引导学生立足自主探究成果,进一步展开思考,使其更全面地体验红军经历的困难,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小组分享“研图”成果的环节,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和同伴互动分享“研图”所获,并由此形成本小组共研的结果。之后,全班分享、反馈小组共研成果。
师:通过刚刚的交流学习,你们小组分别从哪些角度总结了长征之“难”呢?(全班交流总结)
生1:我从《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中了解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这一路大约两万五千里。路途遥远是这场征程的困难之一。
生2(补充):从路线图中我还知道了长征一共途径中国14个省,红军战士用两条腿足足走了近大半个中国的距离,可见路途多遥远呀!
师:能从图中读取信息,感悟长征路途之遥远,体会行军之困难,你们很会学习!
生3:红军长征面对的困难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因为从长征路线图中可以看出,他们途径的地区有松潘草地、大雪山、湘江、乌江、金沙江等地形。(师相机出示对雪山、草地的图片资料介绍,深化学生对当时恶劣自然环境的认知)
生4:我还关注到图中的封锁线,说明红军一路长征还遇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无疑又增加了征程的困难。
师:欣赏你读图的细致(师相机用红笔圈画出图中的一道道封锁线),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
生5:同学们,大家请把目光锁定到图中的湘江这一地点,通过搜集资料我还知道了当时红军长征刚开始不久,就进行了一场湘江战役,红军队伍从八万多锐减到三万多,整个队伍陷入到了生死存亡的困境之中,这无疑又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军事危机之困难呀!
师小结:一张《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浓缩着漫漫征程中方方面面的困難险阻:穿过的一个个省,爬过的一座座山,涉过的一块块草地,跨过的一条条河,突破的一道道封锁线,纵使困难重重,也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革命的铁流始终滚滚向前。
在这一教学环节,《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成为教学互动的载体和课堂研学的着力点:学生从长征的起始点、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路、徒步纵横十多省的艰辛,感受到了路途之遥远;从一道道醒目的封锁线,读出了背后敌人围追堵截的军事危机;从大雪山、松潘草地这样颇具代表性的地形地貌中,体验到行军环境的极度恶劣。如此层层深入,从关键的三个维度理解“长征之难”。
更值得高兴的是,学生通过自主研学,发现了“困惑”,对长征过程中的特殊地点,如湘江进行了自觉的拓展学习。学生走进书籍、借助网络、了解相关史实,发现湘江战役在长征之初带来的影响,是红军长征不久后遇到的重大创伤,由于错误路线的领导,红军人数骤减,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機。自主研学过程中,学生以红军长征路线图为思考起点,将课内外知识在互学共研中相融合,最终丰富了对主线问题思考的维度。课堂上对湘江战役等的分享,体现了学生对“长征之难”的多维理解。
如此,《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串起了长征的整个过程,更串起了学生的思维。图表这一教学内容,从生硬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的、丰富的、鲜活的认知过程,成为了学生可以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对象,深化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多维理解。
三、“透图”感悟革命信念,深化领悟长征精神
学生在互动分享“研图”过程中,多维理解了长征之“难”,这为后续感悟红军之“不怕”,体会长征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实现第二层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开展追问,深化学生“读图”感悟。
师:漫漫征程,红军路遇重重险阻,却依然于1936年10月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一伟大奇迹的实现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1:通过阅读《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我关注到图中比较醒目的地点——“遵义”,通过查阅课前资料得知,湘江战役后,红军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困境,后来途径贵州,在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了党的正确领导,红军就有了坚强的后盾,长征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希望!
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泸定桥、腊子口、松潘草地、大雪山等,背后都有着一段段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
生1:《飞夺泸定桥》里22个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凭借着顽强的革命信念,冒着枪林弹雨的侵袭,勇往直前……
生2:红军指战员以血肉之躯夺取腊子口,解决了队伍进退维谷的险境。
生3:途径大雪山,《丰碑》里那位军需长不怕牺牲,勇于奉献。
……
师小结:一张《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彰显了漫漫征程中红军战士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凭借长征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成为一篇中国革命的“宣言书”。
师:(再次出示《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长征途径十余省,这一路仅仅只是在不断地行走、战胜重重困难吗?它还有着怎样伟大的意义呢?
生:它还把革命的理想传播到了沿途。
师:(出示长征途中宣传革命思想的图片或者标语)红军长征途中还把革命真理、革命信念传播到所经之处,起到了“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让一段原本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成为传播星星之火的伟大征途!所以,毛主席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生:这一张《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不仅仅只是路线了,它还使得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依然震撼、鼓舞着如今的我们。
师:长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精神养分,让革命事业一代代薪火相传。长征没有终点,长征永远在路上。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呢?
生1:以后爬山时再也不半途而废了,要学习红军勇往直前的信念!
生2:篮球赛场上,敢于拼搏,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
……
师:说得真好!长征就是一座信仰的丰碑!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再次走进长征路线图,紧扣途中标记的代表性地点,探究长征胜利的原因:从遵义会议的召开,认识到“有了党的正确领导,红军就有了坚强的后盾,长征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希望!”从路线图背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泸定桥、腊子口、松潘草地、大雪山等,了解到一段段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感悟到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精神,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透过路线图,学生再次主动进入知识发现、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层层追问中思维由表层迈向深入,深刻理解了《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展现的不仅仅是路线,更是长征精神的缩影。
本课围绕《工农红军路线图》,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追问:一问“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二问“困难重重,红军为什么依然取得长征胜利”,三问“这一漫漫征程还有怎样的深远意义”。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层层深入串起了学习与思维的主线,引领学生从史实中寻找精神,充分思考和表达,多维理解长征之“难”,深刻感悟红军之“不怕”,从而实现了长征精神的领悟和自觉传承。
参考文献:
[1]戴维·H·乔纳森,苏珊·M·兰德.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