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梭 梭
与以往相比,主旋律影视剧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涌现出了许多真正能留得下来传得开的精品佳作。
近段时间,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而与以往相比,我们的主旋律影视剧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涌现出了许多真正能留得下来传得开的精品佳作。
例如,今年的“爆款”电视剧《觉醒年代》,虽然是主旋律作品,但同时也是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喜欢的艺术作品。
《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叙事空间,讲述了在那个国运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世中,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一代先进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
作为一部跟党史密切相关的作品,该剧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述一辈人如何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具体实践。如此宏大的内容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自然会觉得无趣,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实是极具戏剧性的,一批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于绝境中探寻出路,他们会遇到种种困难与阻碍,有人会退却,有人会坚持,也有人会牺牲,有人能够见到成功的曙光。而《觉醒年代》则准确把握了这种戏剧性,将这段历史讲得有人气,有烟火气。
我们知道超人打败强大的敌人并没有什么难的,只有普通人才需要经历千难万险才能成功。《觉醒年代》里首先将那一代人塑造成有血有肉真实的生活着的人,随后再描述他们的努力和奋斗,才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信,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剧中我们看到陈独秀在为国家寻找道路时,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两个儿子;看到李大钊背后的家庭,看到他们不只是革命的探路者,也是普通的爸爸,也有很多无奈。有真性情的人物,有生活的细节,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依托,有了厚度和温度,才更具感染力。
以前,观众对于类似的题材总有些抗拒,把这一类影片等同于枯燥、空洞、不好看。这不是观众的错,根还在创作上,要知道很多人把主旋律艺术作品当作命题作文,应景之作,完成的作品自然也就难免空洞乏味,成为留不下来的应景之作。其实对于用心的创作者而言,在主旋律题材中深入挖掘,一定能够找到宝贝。著名编剧王兴东,从业几十年写了几十部主旋律作品,《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蒋筑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法官妈妈》《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中不乏“爆款”,而且大都留了下来。
王兴东在分析自己的创作时曾谈到几点,他的创作往往不是被动的,那些好的值得称道的作品都是首先打动了自己,然后才开始创作的。写雷锋精神的文艺作品有很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们不知道关于雷锋精神还有什么新的角度可以开掘。1995年王兴东从报纸上的一则“豆腐块”看到:一个叫乔安山的战友,1962年8月15日,与雷锋出车执行任务,在倒车时意外撞倒一个晒衣服的柞木桩子,打在了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处,雷锋经抢救无效牺牲。“把雷锋撞倒的人怎么面对铺天盖地的学雷锋活动?”王兴东敏感地发现了背后一定有故事,很快就去辽宁铁岭市找到了当时56岁的已下岗在家3年的乔安山,经过一次次地深入了解,终于创作出了《离开雷锋的日子》。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重新掀起一股学习雷锋的热潮。
王兴东不仅擅长独辟蹊径,还有一股“钻井精神”,抓住一个人就不放,往下打10米找不到“油”,就往下打100米。为写《蒋筑英》采访60多人,他从长春到北京,到成都,用了一年多时间,采访笔记写了20多万字。为了更好地联系乔安山,王兴东专门给他家里安装了电话。正是如此深入挖掘,他笔下的人物才能总是有血有肉,才能打动观众。
无论是过去的《离开雷锋的日子》,还是今天的《觉醒年代》都告诉我们没有不好的题材和类型,只是要看创作者是否真的全心投入其中,用心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