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博物馆与科技文化传播

2021-07-25 16:11王金
科学文化评论 2021年1期

摘 要 行业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收藏和保护行业文物、展示行业历史发展和科学内涵,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兴趣,传播行业知识等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然而,因行业博物馆有特殊的隶属关系,不仅需要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还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对中国煤炭博物馆特有的展览和运营模式做一些探讨,希望为同类型博物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业博物馆 科技文化传播 中国煤炭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 K85

文献标识码 A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人们已经开始将博物馆从单纯的保护和陈列文物及标本,转向基于和利用文物与标本对它们做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之诠释。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定义如下:“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博物馆是传播科技文化的一个社会场所,它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关于历史上科技文化的物质载体。历史学有通史和专门史之分,与此相类似,博物馆也有文物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之分。对于很多深入而具体的历史问题需要专门史研究,同样行业博物馆能够更加深入地展示某一行业的博物风貌。

中国煤炭博物馆是2008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资金短缺、人气低迷等是目前行业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问题。与之相比,中国煤炭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公众传播、管理经营等方面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方法,较好解决了一般行业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该馆的良好发展,为展示煤炭行业风貌、传播煤炭科技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观众科学知识水平提升、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兴趣、弘扬行业科学技术精神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同类行业博物馆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一 行业博物馆简况

行业博物馆以行业文物为基础,通过多种展示手段阐述行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是行业文物收藏、展示、保护、研究的机构[2]。行业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挥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能够全面系统的收集和保存代表行业文化的文物标本资料,利用多种展示手法展现给公众,是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博物馆举行的专题讲座、活动交流、学校合作学习等多种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弘扬了行业精神,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旅游文创等相关产业。因此,行业博物馆成为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与成熟均在西方,我国起步较晚。1682年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是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3]。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北洋政府农商部的中华民国地质研究所1916年的陈列收藏。工业博物馆是大工业时代工业革命的衍生物,首先发现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英国并向欧洲扩散。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发达的工业制造留下丰富的工业遗产为美国工业博物馆的诞生提供了基础[4]。相较于欧美国家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和成熟经典案例的工业博物馆,如今的行业博物馆的范围更大,且不限于工业行业。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文物和文献展示了近代以来工业文明遗存,阐述该工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5]。工业博物馆是行业博物馆的一部分,欧美工业博物馆的历史和成功经验为我国行业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参考。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我国建立了一批行业博物馆,如中国煤炭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这时期行业博物馆发展缓慢,数量少选址范围小,均为国家建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行业取得巨大成就,为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开始,行业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增加,代表行业和隶属关系也多样化[6]。202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博物馆名录(文物博发〔2020〕9号)[见http://www.ncha.gov.cn/。

],依据《博物馆条例》(本条例所称博物馆不包括以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的科普场馆)和《博物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截止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535家。其中,博物馆性质分为三类,文物类2928家(52.9%),非有国有1712家(30.9%),行业类895家(16.2%)。文物类博物馆一般为国有博物馆,主办单位是文化文物等相关行政部门;非国有博物馆主办者为民间团体或是私人;行业类博物馆主办单位不同于前两者,有行业国家性质单位、国企私企、高校等多种形式。

由于主办单位的多样性,行业博物馆与文物类、非国有类博物馆有显著区别。它既没有文物类博物馆稳定的政策基础,也没有非国有博物馆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相對固定的经费来源是大多数行业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复杂多样的体制隶属关系,使得行业博物馆发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各馆发展参差不齐,有些遇到人气低迷、门庭冷落、资金短缺等问题甚至无法正常开放。因此,行业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展览特色和运营模式,发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行业科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二 中国煤炭博物馆的由来及展陈

中国煤炭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1985年5月开工建设,1989年9月开馆,迄今已开放30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专业博物馆。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评定中国煤炭博物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7],页8)。

1982年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提议参考国外经验建设国家煤炭博物馆。这一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五年,煤炭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的产量提高和工业现代化实现都需要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设备支持。因此,煤炭工业部加大了对煤炭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举办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和《中国煤炭报》,成立教育顾问团和技术委员会。建设中国煤炭博物馆动议实质上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延伸。高扬文部长采取了“是否和教育一起考虑,博物馆如果和教育结合,可能发挥的作用会更大”,指示选取一个煤炭院校来建设([8],页352)。煤炭工业部决定筹建中国煤炭博物馆由山西矿业学院和中国矿业学院负责,《关于建立煤炭博物馆事宜》记录了中国煤炭博物馆的最初情况:

煤炭工业部虽然认同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建设构想,但是二千多万的建设经费预算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一方面在八十年代初期,二千多万可以建设一个国家级中型煤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初期,建设煤炭博物馆是否比中型煤矿更加值得。另一方面,当时国家级博物馆一般选址在北京,选择首都以外的城市建设煤炭博物馆存在很大争议。([7],页8)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1/6,为一亿零九百万吨。当时世界上仅有六个煤产量年产量过亿的地方,山西就是其中之一[9]。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608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3,雄居全国之冠;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位列全国之首;煤炭产地调出量占全国的4/5,为全国第一,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经济建设;煤炭出口居全国之首[10]。山西省丰厚的煤炭资源和巨大的煤炭贡献,为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相比中国矿业学院(徐州),山西矿业学院(太原)以“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优势获得中国煤炭博物馆的承建权([8],页353)。

1983年山西省委常委同意中国煤炭博物馆在太原市建立。同年,煤炭工业部发出《关于中国煤炭博物馆计划任务书的批复》(煤计字508号文件),中国煤炭博物馆正式立项。1985年开始动工建设,1988年煤炭工业部改变中国煤炭博物馆隶属关系(煤办字338号文件),机构规格确定为准地市级事业单位,由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领导。1989年9月中国煤炭博物馆开馆[11]。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官体验,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方式都是观众评价的重要因素。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展览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展区模拟矿井,另一部分是煤炭历史、成因、开发利用等基础陈列。

1.模拟矿井

中国煤炭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展览是模拟矿井,是从建馆时就设立的常设展览。它是现在亚洲最大、全国仅有的地下模拟矿井,也是镇馆之宝。采煤矿井是煤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井下采煤环境和设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煤炭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提起煤炭,普通参观者首先想到的是煤炭如何开采,煤矿事故如何形成发生([7],页19)。然而,大部分公众无法亲自参观现代矿井。废弃矿井受到地理环境和安全防护的制约,不具备参观条件。在建馆初期,国外工业遗产的理念还没有大范围传播到我国,能够在市区博物馆内安全的参观采煤矿井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实属不易。

模拟矿井的展览有二大特点。一是展览场景分三个部分,分别复原了古代、近代、现代的采煤环境和设备,讲述我国采煤技术的发展轨迹(图1)。无论是废弃矿井还是正在生产使用的矿井都只能代表某一段采煤的历史,无法同时体现、近代、现代采煤发展变化,这种展览方式目前在国内独此一家。场景复原通过三个时期对比采煤环境和设备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煤炭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古代场景是根据现存古代采煤遗址情况,结合煤炭史志上记载古代釆煤场景描述进行复原。展览挑选了北宋时期和康熙年间古代采煤井下的工作场景,将当时煤窑的巷道和采煤工序进行展示。近代场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型开采煤矿复原近代采煤的场景。现代场景根据目前国有大型煤炭矿井工作情况进行展示陈列。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场景展示了我国现代煤炭工业的生产现状。近代和现代展示的矿井设备绝大多数都能通电运行,是该时期煤炭井下开采使用的真实设备。建馆初期,煤炭工业部向全国煤炭企事业单位下发文件征集煤炭相关文物,山西省各矿务局无偿提供了模拟矿井所需的近现代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煤炭行业一线工作过的老职工参与指导了近代场景的布展,现代场景则根据当时矿务局井下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布展,展览使用的每台大型采掘设备重量都有几十吨。三个时期采煤场景的复原,结合声光电技术等展示方法,让观众真切直观的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现代化生产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二是模拟矿井的展览方式,不仅对不同时期煤炭井下开采的环境和设备进行展示,而且最大程度让观众参与其中。模拟矿井参观前观众需要带上安全帽乘坐电梯下井(受展厅限制没有真实的矿井深),模拟煤矿工人下井工作的场景。观众先参观古代和近代采煤展览,之后乘坐井下矿车到现代采煤展览。在近距离参观的同时,模拟矿井中还有观众们可以亲自体验的活动,参观者通过亲自实际操作不同时期的采煤设备,深刻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例如在古代采煤展览中,煤炭冶炼需要人们手工推动风箱进行鼓风助燃。观众们可以现场操作风箱感受人力鼓风的艰辛。在近代采煤展览,煤炭开采虽然使用煤电钻设备但是需要手工定位开采点;在现代采煤展览,煤炭开采使用的煤电钻用红外线定位开采点且用大型采煤機进行开采。观众可以亲自操作煤电钻和采煤机,既能感受煤炭工人井下工作的辛苦,也能体验近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

2.基础陈列

与模拟矿井不同,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基础陈列从2003年对外开放。模拟矿井通过不同时期采煤环境和设备的展览,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煤炭矿井的真实情况。然而,对煤炭行业的认识了解还需要从煤炭的历史、形成、发展、使用等方面中获得科技文化知识的启迪和熏陶,使观众真正认识到煤炭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基础陈列把地球科学、煤炭科学、历史知识融为一体,沿着两条主线进行展示。一条是煤炭本身,以地球环境亿万年的变化为背景介绍煤是如何形成的;另一条是人类与煤炭,以人类发现、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为背景,介绍人类社会发展与煤炭的密切关系(图2)。

关于中国煤炭之林精品馆的陈列,通过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状况突出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陈列通过展品图文和影视片等直观的展示手段详细介绍了全国煤炭储量的概况和分布情况,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煤炭的储量、供求的现状和趋势。将各个煤炭大省产出的多种煤炭实物进行展示,分析煤质特点和适用方向。观众一方面了解煤炭资源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到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精品馆还陈列了目前发现的全部煤炭品种、煤炭史料和与煤炭相关的文物,观众可以了解到煤炭除了是常规能源资源外,还有多种用途。

煤炭的形成厅主要传播煤炭是由植物变成这一科学知识。煤炭形成的原料来自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这些植物有些最早在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已经存在。展厅通过植物化石、标本的化学分析,显微镜观察和地质史料得出植物形成煤炭的结论。为了更好的理解植物成煤的科学过程,观众可以在该展厅观看四维动感电影“煤的形成”感受上千万年的地质成煤变迁。同时,展厅的陈列布置尽量贴近主题。例如,复原亿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森林景观,将展柜做成古代植物树干形状,展厅走廊周围场景做成植物细胞放大的造型。在精品馆中,展示了多种煤炭。多种煤炭品种由于其形成原因不同,故组成成分不同,因此使用用途也不同。例如大量的煤精制品展览。煤精是煤炭的一种,全世界只有中国、英国、德国、智利分布。煤精不適合燃烧,更适合雕刻制作成工艺品,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煤炭形成厅通过陈列和四维电影解释了多种煤炭品种形成的原因和用途,与精品馆前后呼应。

煤炭与人类厅包括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煤炭与近代工业革命、煤炭与现代生活、煤炭开发技术进步专题。相对于全国煤炭分布和煤炭的形成,煤炭与人类厅所呈现的科技文化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既陌生又意义深刻,大部分参观者参观后都觉得受益匪浅([7],页21)。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代煤炭开发利用主要讲述人类从发现煤炭、开采煤炭、使用煤炭的过程。煤炭的形成需要千百万年,人类对其发现、使用、认识价值只有几千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炭的国家之一。由于古代的开采方式和煤炭本身易分化的性质,使得保存下来的实物煤炭文物资料比较少,大部分是煤炭史料记录和古代煤窑开采遗址。煤炭与近代工业革命用图片和实物体现了以煤炭为动力的冶金、化工、电力等重大工业的崛起。尤其是模拟蒸汽机的展示,让大家真切的体会到以煤炭为燃料对近代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煤炭与现代生活用实物展示了现代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由于煤炭带来的便利,根据目前的情况必须合理规划使用煤炭,深刻的认识到煤炭资源的有限和珍贵,同时预测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煤炭开发技术进步一方面用微缩场景展示了现代煤矿整体场景,介绍煤矿安全和灾害防治。另一方面这一步参观是在模拟矿井之前,也为模拟矿井的参观打下基础,观众在理论上了解了煤炭开发技术的进步后,通过实际参观模拟矿井加深理解。

四 中国煤炭博物馆的科技文化传播

行业博物馆作为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行业的历史发展、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现给公众。经过行业专家和策展人员的规划设计,展览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以图片、数字影像、实物、互动设施、讲解等方式,让公众全方位了解行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相比文献、书本等传播手段,更容易让公众接受,且花费时间短。另一方面,除了展览本身外,还有各种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通过该行业科学家的专题讲座、活动交流、学校合作学习等方式扩大行业科学在社会中的影响,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公众与科学的交流,提升科学的社会认可度。行业博物馆从收藏行业文物、展示行业成就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场所,转变为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行业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强公民对科学技术理解的角色,成为公众与科学联系的纽带([12],页170)。

1.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博物馆,陈列展示直观的体现了该行业历史发展和科学文化进程,通过多种展览方式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但是,由于观众不同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身所知行业知识和对陈列展览所表达的内容接受程度不同。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提高科技文化传播效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行业博物馆,讲解员不仅要对展出文物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更要熟悉行业历史和所包含的行业科技文化,能够在讲解过程中与观众互动,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有别于其他行业博物馆讲解的多种方式(独自参观、自助讲解机、讲解员讲解、导游讲解等),中国煤炭博物馆的讲解方式采取讲解员讲解,观众必须由讲解员带领参观。每个讲解员每批所带观众人数在10人之内(受中国煤炭博物馆的现场环境和讲解员的接待能力限制),而且是强制性的,参观的时间和路线相对固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模拟矿井展览不同于普通展览,井下的路线较复杂且需要乘坐井下矿车。展览的特殊性使得必须由讲解员带领,讲解员同时扮演安全员的角色,这是讲解员陪同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行业博物馆的专业性使得讲解员除了对常设展览陈列熟悉之外,还需要了解和学习与煤炭相关的专业科学知识。中国煤炭博物馆的讲解员一部分是本馆固定的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前来实习的大专院校旅游管理方向的学生。他们在讲解工作之前除了博物馆常规培训之外,还要请专业的煤炭行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学习。讲解工作中,通过观众对讲解员的提问,例如煤炭专业知识、各省煤炭资源情况、煤矿事故、新能源开发等等,不断补充与煤炭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通过陈列展览和讲解员的讲解获得的行业知识和信息量比参观一般博物馆收获大很多,讲解员在讲解互动交流中也了解了普通观众对煤炭行业的兴趣点和博物馆展览的优缺点,对发挥博物馆煤炭科学传播功能的提高与改进有很大帮助。

中国煤炭博物馆还有各种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一方面,有针对性的面向行业内职工和煤炭专业相关的学生,从建馆初期就是煤炭行业职工生产培训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能源学院等有煤炭相关专业的高校确定中国煤炭博物馆为教学、实习基地,并开展煤炭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太原市中小学生来馆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和特殊假日举行活动。由山西煤炭协会、中国煤炭博物馆共同组织全国青少年煤炭科普夏令营至今已持续三十多年,“爱耳日”馆科协组织太原市聋人学校的的学生参观学习,每年世界博物馆日免费接待观众。在这些活动中,观众通过直观的陈列展示了解煤炭的历史发展和行业科技文化知识,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参观实践相结合。这些不仅能够全面学习煤炭知识,还能够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7], 页16)。

2.博物馆发展的特色之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业科学文化的直接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办馆理念需要从以展览文物为主,转变到以参观观众为主。行业博物馆在科学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应转变观念,从“传播科学知识,加深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转移到“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建构社会科学文化”([12],页172)。发挥其社会教育和科普传播场所的功能,使得专业性强的行业知识通俗易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不仅需要在展览硬件上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用最新的展陈手法和理念将文物表达的内涵最大程度的展现给观众,还要提升配套设施、观众服务理念、多种渠道宣传、加强公众参与度等方面。首先,行业博物馆应该强调以观众为主的理念,加强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功能。与参观综合博物馆观众有所不同,参观行业博物馆的观众有些是对行业本身有特殊的情感或求知需要,有些是完全不了解行業情况,这也反映出行业博物馆对公众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这就需要策展者不仅丰富展览陈列主题使其富有知识趣味性,还要提升解说的类型、渠道、尊重观众的需求和求知欲。其次,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将观众的角色从博物馆的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提高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行业博物馆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增加硬件配套设施,还需要把这种想法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博物馆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尤其是需要支付门票的行业博物馆伴随着市场竞争压力。最后,行业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宣传。行业博物馆是进行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建立特定的观众群体,利用网络和传媒渠道扩大行业博物馆的影响。有效的统筹规划宣传工作中的资源配置,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行业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发挥行业博物馆科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五 结语

行业博物馆所展示的行业历史知识和科技文化具体、专业,这是行业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但是,部分行业博物馆遇到资金短缺、人气低迷、门庭冷落等问题。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隶属性质不同,行业博物馆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自身运营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博物馆的正常运行,这是保证博物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在保证博物馆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走出有行业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同类型行业博物馆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科技文化传播架起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桥梁。作为科技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行业博物馆在宣传、研究、收藏和保护行业文物上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传播行业专业知识方面,行业博物馆的起源、发展、文物藏品征集、公共教育与服务等都受到直接影响。科技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更多应该对普通大众和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相对于专业书籍和材料的学习,对于普通大众无论在知识点的理解还是材料的获得方面(如煤炭开采矿井,一般人很难有机会下井)都是比较困难。行业博物馆的优势在于,策展者对本专业知识非常熟悉,了解深刻全面,能够通过展陈的形式直接明确体现相关行业的科技文化特点和重点。同时,在展览过程中增加了观众互动环节,提供了普通大众平时无法获得的行业体验。行业博物馆还能够通过微博推送、微信公众号、智慧博物馆等数字化平台宣传展览信息和行业专业知识。这些都对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未来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贺华. 浅析当代博物馆教育与公众文化生活[J]. 中国博物馆, 2019,(8): 100-104.

[2] 陆建松. 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J]. 博物馆研究, 2001,(4): 23-28.

[3] 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基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 吕建昌. 从绿野村庄到洛厄尔: 美国的工业博物馆与工业遗产保护[J]. 东南文化, 2014,(2): 117-122.

[5] 吕建昌. 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6] 倪玲玉. 试论行业博物馆的现状与前景--以南京地区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6.

[7] 王金. 中国煤炭博物馆管理模式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012.

[8] 康明章, 温和平. 中国煤炭博物馆“以馆养馆”运行模式浅析[A]. 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加工利用科学发展论文集(一)[C]. 2009.

[9] 山西省统计局. 改革开放30年山西能源工业的新贡献[R]. 国家统计局地方信息, 2009,(1).

[10] 丁钟晓编著. 山西煤炭简史[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

[11] 康明章. 中国煤炭博物馆馆志[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12] 焦郑珊. 当代科学博物馆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实践[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3): 169-175.

Professional Museum &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e the coal museum of China as an example

WANG Jin

Abstract: Professional museu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useu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cting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display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enhancing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terest, and dissemin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has become a new front of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 ownership relationship of professional museums is special.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museum, but also to find a way that suits its own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oal museum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nique exhibition and operation mod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museums.

Keywords:professional museum,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al museum of China

收稿日期:2021-01-07

作者简介:王金,1984年生,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博物馆研究。Email: wjustb@163.com。

基金项目: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