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5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7.4%,辖9个乡镇和4个国有林场,共有91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全县有贫困村27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431户10434人。2020年底,27个贫困村顺利退出,所有贫困人员全部实现顺利脱贫。2021年以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工程来抓,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开局良好。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先后围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茶叶、中蜂、竹笋加工等传统产业开展专题调研5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专题会议7次,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重要文件、指示精神,结合铜鼓实际,制定出台了《铜鼓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十条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两类人员、扶贫资产、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一)坚决扛起“三级书记”这个主体责任,确保工作不松劲。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机构和状态稳定,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县、乡、村三级书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责任人,保持“党政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的总基调,县乡村三级扶贫机构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新阶段的主责主业,在机构调整优化之前,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做到“三个不变”,确保机构队伍总体稳定。一是县乡村三级扶贫机构人员原则上不变;二是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及工作要求不变;三是结对帮扶工作保持不变,每月确保一次上户做好常规监测和巩固措施登记。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力度不减。今年以来,分层级累计召开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各类培训座谈会960余人次,开展专项督查5次,强化了对驻村工作的监管,确保思想不散、干劲不减。
(二)突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根本,着力巩固脱贫成果。2021年,县财政专门预算1000万元,设立了“两不愁三保障”巩固基金,主要用于过渡时期脱贫户医疗费用兜底、教育资助、住房保障、信贷贴息和防贫保险等,及时消除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良好效果。教育方面:2021年春季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831人,发放资助金92万元;核定全县享受中、高职“雨露计划”269人,发放春季补助资金共计40.95万元,做到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完成送教上门13人,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子女无辍学失学现象。医疗方面:继续落实脱贫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的适度要求,1-5月共报销医药费788.01万元,完成重大疾病专项和免费救治182例,完成脱贫人口重点对象签约2765人。住房方面:提前1个月,完成全县农房排查工作,共排查农房18400户,排查率100%,对初步排查存在隐患的10户农房进行了鉴定和整治。饮水方面:全面开展集中农饮工程日常管护工作,对全县222处集中供水工程和292份分散供水进行常规性抽样检测,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三)牢牢紧盯监测帮扶这个核心,科学筑牢防贫机制。出台《关于建立防止新发生返贫致贫风险机制的实施办法》,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联动监测机制,一方面通过“铜鼓智慧扶贫”APP由帮扶干部自下而上进行填报脱贫户与边缘易致贫户信息,县级分析筛选异常户;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与卫健、医保、教体、农业农村、民政、残联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自上而下,筛选异常户,推送各地入户核实。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按照程序,及时纳入“两类人员”管理,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帮扶落实并建立台账。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了2轮数据比对,2次线下筛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脱贫不稳定户20户64人,边缘易致贫户85户290人(其中,今年新增边缘易致贫户3户10人)。脱贫不稳定户均已消除返贫风险,82户边缘易致贫户已消除致贫风险。享受产业帮扶的38户136人,享受就业帮扶的32户41人,享受综合保障措施的103户254人,享受技能培训的2户2人,享受小额信贷的8户8人,享受防贫保险的3户3人,享受教育补助政策的24户36人,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9户19人。
(四)紧紧抓住产业就业这个关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产业方面,出台《铜鼓县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铜鼓县2021年特色产业拓展推广方案》《铜鼓县加快推进茶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铜鼓县加快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县乡统筹,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推动产业扶贫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实现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提档升级。2021年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294万元,绝大部分用于产业扶持(产业扶持资金2180万元,重点扶持实施龙头产业项目17个),占比95.03%。大力发展“富硒+有机产业”,发展富硒基地2.5万亩,建立茶叶、黄精、水果、有机水稻4个千亩示范基地,力争全县高标准黄精种植基地达到2万亩,新增有机认证面积3万亩和认证品种5个以上;培育规范运行产业合作社60个、致富带头人200人,建设有扶贫功能的家庭农场30家,四类经营主体和扶贫产业基地直接带动脱贫户774户。稳岗就业方面,强化脱贫人口就业信息常态化管理,实行动态监测,精准实施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今年以来,举办招聘会15次,共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实现就业2300余人,实施点对点返岗13次,输送劳动力800多人。已认定的10个扶贫车间吸納相对贫困劳动力9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92个。
(五)持续抓实易地搬迁后扶这个重点,积极打造新村新气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力推进安置点后续帮扶各项工作。在产业就业帮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脱贫户安置房加层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同步发力,为巩固拓展搬迁群众脱贫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61个集中安置点,共建设后续产业扶持项目35个(其中,产业扶贫基地建设项目23个、光伏电站10个、水电站1个、旅游开发项目1个),投入资金5405万元。搬迁贫困户劳动力2982人中有2880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6.6%(其中,县外就业952人、县内就业1928人);县内就业中,公益性岗位就业459人,园区带动就业234人,扶贫车间带动就业43人。61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纳入社区或村委会管理,落实管理人员150人(其中专职22人、兼职128人)。完成搬迁脱贫户确权发证2065本,完成率100%。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两类人员”数据比对核查难。在数据比对方面,只能比对县级数据,无法像民政部门那样进行大数据比对,并且主要还是靠人工进行,数据比对时间长、范围窄。
(二)乡村资产存在重建轻管问题。根据工作要求,需对扶贫资产进行摸底确权,强化运维管理。但因上级没有明确的操作细则,导致部分项目还没完成确权,也没有明确运维管理职责,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资产,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三)少数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贫困人口虽已全部脱贫,但少数脱贫人员对巩固脱贫成果、发家致富信心不足,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政府和帮扶干部过度依赖,自力更生的动力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政策连续性。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
(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三)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对公益性资产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对经营性资产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四)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健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支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五)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优惠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六)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
作者简介:李勇军,中共铜鼓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