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教育,该从何谈起

2021-07-25 16:31
心理与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两性性别差异生理

访谈专家

□ 梁月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 宋月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赵梦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李子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今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依旧通过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在健康、教育、政治参与和经济平等四个领域的性别差距缩小能力后发布了《2021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排在第107位,反映出我国在性别平等方面与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的性别差距正在扩大。

两会期间,有学者提到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差异化教育。而早在2021年1月份,教育部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再一次将“阳刚之气”带入公众视线。有的认为,男孩应该像个“男孩”,女孩应该像个“女孩”,有的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样子。

那么,该如何看待性别差异以及差异化教育?这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带着好奇与期待让我们一起听听几位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的分享。

第一部分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性别差异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性别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的性别角色规范无形中影响了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性别意识观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个体究竟是只能展现符合与生理性别一致的角色期待,还是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特质?

本刊编辑

“阳刚之气”“阴柔之美”与性别差异是怎样的关联,为什么?

梁月竹

一般来讲,个体生来就被指定了性别。随着后天环境的影响,被赋予一些社会意义,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特点、行为方式。但其实这两个词并不能只是刻板地对应一个性别,否则或许会对个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束缚。实际上当代社会对于两性特质的描述越来越开放、包容和多元。

宋月萍

从性别角度来讲,它之所以能够被关联起来,事实上反映了性别观念的刻板化问题。这可能会给两性发展带来束缚,使大众对性别问题更加敏感。

从生理性别来说,男性和女性确实存在差别,但是不能够因此规范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中应该要扮演怎样的角色,甚至上升到机会层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加上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事实上男女两性在各个领域里可以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都不应该受到生理性别的限制。

赵梦晗

阴和阳,在一些情况下与生理器官相联系,被认为代表女性和男性,因此和生理差异有一定关系。柔或刚,更多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认知。

“性別”不仅仅用于描述生理上的差异,也作为社会不断塑造个体形成性别差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会对性别赋予不同的含义。因此,对不同性别在生理差异上的理解不能脱离社会所赋予的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特别意义。

李子秋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性别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概念,它是在一个谱系上的。如果我们不断地去强化男就应该阳刚,女就应该阴柔,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也不太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可能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或者男女平等,不利于促进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发挥最大的潜能。因为当一个人心里很痛苦的时候,是很难充分地发展自己的。

本刊编辑

性别差异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联,并且众说纷纭的问题。怎么看待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

梁月竹

任何特质都具有两面性,要根据情境辩证性地来看待。事实上一个人格健康的个体,应该是阴阳平衡的两个特质均具备,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应对,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男性化和女性化除了在遵从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还意味着人们对这两个特质的表现是有个人期待或社会建构的。但标签化的描述无形中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感受和行为表现,进而增加性别刻板化的印象,不利于个体性别的发展,甚至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宋月萍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两性不同领域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在多元化的趋势下,这种提法是单一化的。积极向上的品质是不分男女的,不应该把这两个词和性别联系起来。

性别平等也好,或者女性主义也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支持所有人拥有自由、合法选择的权利。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尊重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包容。人们的性别观念急需不断地更新来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甚至要有更多前瞻性的认识,不能够有那么固化的性别意识去刻画两性的样貌,这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赵梦晗

通过社会化,个体意识到应该表现出怎样的性别特质来获得自我的性别意识或者认同;即便人们觉得自己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社会期待,也可能会评估自身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社会所期待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特质。

而这些特质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很多时候,某一些特质会比另外一些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同一性别群体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异。

李子秋

这些特质本身无所谓好坏,是社会赋予了一些意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会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非常刻板、两极化的划分,因为它会阻碍个体丰富性的发展。

当一个个体被看见的时候,而不仅仅是被冠以男性化女性化这样的一些判断,更多的应是一些丰富的内涵,允许个体有空间去充分地表达自己、探索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被霸凌、不被污名化是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当然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接纳,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反感和恐惧来源于未知或者不熟悉。

第二部分  性别差异教育的利与弊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认为,尽管男性和女性存在生理差别,但人类社会的文化风俗、观念意识等对男女之间差异的作用远远大于生理差异的影响。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性别差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差异化教育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树立自身的社会性别意识?

本刊编辑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性别差异,差异化教育可能对人们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梁月竹

首先,在遵从生理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每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上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在各自的位置上展现功能,促成整体的、有序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性别差异化教育使得男女两性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展现各自的优势,有助于更好的和谐统一。

最后,在养育过程中,小孩子自身对性别是模糊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是因势利导,而是上纲上线带有个人的评判和情绪化的表达,可能会给孩子埋下一个情绪结点,产生固着。那么很有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由于某些情境的触发,容易出现一些令人不解的行为。

宋月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孩可能更容易遭受来自社交的欺凌而被孤立,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个性别意识,很有可能就需要差异化的对待。尤其是告诉男孩怎么尊重女孩,以防止校园欺凌或校园性侵。

这事实上也反映了社会对两性有不同的期待,例如当男女本身都很优秀,但是由于他们在各自的性别表达方面不符合性别角色的期待,以致他们本身的努力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很有可能就会对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努力带来很大的打击,甚至会摧毁自信。

赵梦晗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性别差异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认识,也会影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强调性别差异会潜在地强化性别不平等,这是一个比较负面的趋势。身体实际上是一个中性的载体,是因为人们已经产生了对于性别的二分,所以才导致想要强行把每一个人都进行男性和女性的区分。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讲,应尽量消除社会性别的差异,不要附加太多的社会意义的建构,避免使权利资源的分配或对个体价值的看法受到生理差异的影响。

李子秋

随着科学的发展,相信现在的文明社会有足够的资源去尊重一些个体差异,能够比较灵活地、有弹性地去看待个体,而不是非常标签化的、刻板化的、脸谱化的,否则容易引起一些情绪失调和心理问题,甚至引发一些社会的恶性事件。

很多性心理障碍,其实底层就是焦虑,焦虑会影响个体的性生活。假设一个个体是异性恋,他和异性的交往就很重要。如果之前把他和女性对立起来或者神秘化,之后突然一下又要他去恋爱或者发生性关系,肯定就会有焦虑,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的表现形式。

本刊编辑

随着性别多元化的发展,人们该如何树立适当的社会性别意识?

梁月竹

性别差异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个体有普遍性的特点,也有个体化的内容。尊重每一个个体及其发育期的特点,不进行上纲上线的道德化绑架,而是给孩子积极的养分促进成长。

对个体层面来讲,远期和当下的感受,就是要尊重自己、看重自己的价值,做到这些时内心应该是充实的。对于两性互动来讲,还是以尊重为本,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这就好比齿轮,互相补充才能正常运转。对社会层面来讲,既尊重共性也尊重个体差异性,允許每个个体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有自己的选择。

宋月萍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最好的社会性别意识就是能够让人忘掉性别,去做出判断和行为决策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再受到性别意识的束缚,对于职场上的选择会更加自由。

其次,在社会政策层面,应该保障这种自由的实现。尤其在公共政策出台的时候,一定要评估目前客观的性别差异所存在的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最后,谈到两性之间的协同合作,应该要摆正各自的位置,让人们意识到这是双赢。双赢意味着一种良性的竞争,或者优势的互补。现实生活中怎样增加幸福感,可能还是需要自身的意识,在一个比较清醒认识的情况下,又相对比较糊涂地活着。

赵梦晗

应该尽量降低社会性别的认知所带来的不平等。然而,建构的社会性别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要想做出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经历冲突与和解。

社会性别差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性别的社会不平等。理想的状态是性别不再成为影响或者塑造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去社会性别”。从个体层面来讲,就是不把性别作为个体的一种特质或者是看待某个人的方式。从社会互动层面讲,人们在社会互动时,不应该基于对方的性别而做出不同反应、给予不同的反馈。

李子秋

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也好,性别表达也好,性别相关的兴趣也好,其实是自然而然发展的,不用太多恐惧。作为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充分接纳的氛围,让他可以有一个安全的空间去探索。

作为个体来讲,要去探索自己想要怎么样的性别表达,内在才会觉得比较自洽。这是每一个个体需要去完成的一个解构,然后再重新建构的过程,否则就很容易引起一些内在冲突。那些冲突和不自洽,都会体现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性别和性心理其实是一个毕生发展且具有流动性的过程,值得每一个个体和社会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探索。

猜你喜欢
两性性别差异生理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
铝的“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