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娟
(咸丰县中医医院检验科,湖北 咸丰 445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病,临床研究得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归与多种因素存在直接联系,如年龄、危险因素、胸痛情况、发病至送治时间、梗死位置及并发症等[1]。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多个病理生理因素参与到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如炎性反应、凝血机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是判断冠状动脉疾病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操作简单,检验结果报告快,可重复性强[2]。血小板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多项研究将血小板/淋巴细胞作为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黏度高,凝血指数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着极大关联,通过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及时对疾病加以诊断及治疗,提前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有着积极作用[4]。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确诊为心肌梗死且出院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探讨其在了解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确诊为心肌梗死且出院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心肌酶出现明显增高;②心电图显示病理性Q波;③心肌缺血严重,新的ST段改变;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部分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②合并风湿性心脏病;③合并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依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评分标准,将低于4分的患者纳入低分组(n=58),将高于4分的患者纳入高分组(n=62)。低分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54~85岁,平均(63.23±5.23)岁;病程1~8个月,平均(3.12±0.80)个月。高分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52个月~84岁,平均(62.78±5.18)岁;病程1~8.5个月,平均(3.20±0.80)个月。两组研究对象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晨起空腹取患者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患者的血常规水平;采用STAGO公司提供的 STA-R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包括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及淋巴细胞计数(PLR)。②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酶(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活性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③两组患者确诊率。
2.1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高分组PLT、NLR及PLR均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2.2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对比:高分组TT及PTA水平与低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ATⅢ水平显著低于低分组,FIB及APTT水平显著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2.3两组患者确诊率比较:高分组确诊率98.39%(61/62),与低分组确诊率96.55%(56/5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高危疾病,其发病急且死亡率高,诊疗不及时,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随着溶栓及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预后越来越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而血液的高凝状态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存在直接关联[5]。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其体积小,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而成,机体受损时,血管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导致血小板聚集,进而形成血栓,血小板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6]。ATⅢ为含丝氨酸的蛋白酶,抑制凝血因子生成,可拮抗人体凝血酶活性,当人体凝血酶活性降低时,ATⅢ水平会不断提升,对凝血酶抑制效果更佳,可抑制血栓形成[7]。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高分组PLT水平高于低分组,高分组ATⅢ水平显著低于低分组。
PLR临床证实可促进血栓形成,为重要的炎性标志物,NLR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疾病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炎性反应的有效指标[8],最新研究证实,其为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标志物之一[9],随着NLR值的增高,冠状动脉疾病更加严重[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分组NLR及PLR均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ATⅢ活性结果几乎一致,提示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评分越高,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越大,其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FIB是纤维蛋白的前提,能将可溶性FIB转变为不可溶性FIB,使得血液得以凝固,通过测量其含量可了解患者凝血状态,判断患者预后情况[11]。APTT是反应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心肌梗死及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常见APTT缩短的情况,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敏感指标[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确诊率无显著差异,均达到95%以上,可见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对了解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预后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能了解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的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