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营
◆关键词:黔东地区;民间文化;校本
一、黔东民间文化概况
黔东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历史底蕴深厚。这里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如刺绣、银饰、剪纸、编织、建筑、服饰、印染等各具特色,这些艺术都与黔东地区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丰富的黔东美术资源也能够折射出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以及他们朴素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
二、种类繁多的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资源
1.苗族银饰,苗族银饰造型精美、历史悠久。苗族银饰饰全身,银饰样式主要是龙凤、蝴蝶、花鸟等,有吉祥富贵之意。松桃苗绣,松桃苗绣当然不是仅指松桃县的刺绣,是以松桃县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苗家刺绣的总称,该刺绣主要用于帽饰、服饰、鞋饰等,其最大特点是:色彩艳丽、造型严谨。
2.石阡毛龙,龙体长度在15至25米,龙体内用彩色灯球装饰,这样龙体充实华美,特别是夜间舞龙,龙体内透出的色彩斑斓的灯光随着龙体一起在运动,仿佛蛟龙腾空,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2006年石阡毛龙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3.印江印染,图案内容丰富,一般从神话传说及民工间吉祥物象中取材创作,以名贵花草或珍禽兽配雕而成。常用的图案有“凤凰升子底”、“罐罐栽花”、“鹿子闹莲”、“喜雀闹梅”、“双凤朝阳”、“二龙抢宝”、“鲤鱼戏水”等近60种。这些图案所寓意的吉祥观念非常明确,是人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思想感情载体。印江油纸伞,它是印江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伞面成圆形,寓意生活圆满;伞架是用竹子做的,寓意步步高升;又因“油纸”与“有子”谐音,代表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油纸伞结构合理、古朴美观,给印江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4.思南土家刻纸,以张著权老师的百囍剪纸为代表。张老师最初在思南塘头组建了自己的创作团队,以龙凤、麒麟、鱼、蝴蝶、福娃、喜鹊、孔雀、牡丹、荷花等为载体,创造了一大批“囍”字刻纸艺术作品。
5.德江傩戏面具,它是傩戏的主要道具,“面具俗称‘脸子,在傩事活动中(它)被视作神的载体,无论祭祀仪式、傩舞或傩戏围绕着面具进行”。傩面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喜、怒、哀、乐在面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具在乡民眼里是神圣的象征,演员戴上面具就成了所代表是神,实现了人神转换”。每个面具的形态不是雕刻师的随心所欲、自由发挥,而是紧扣戏子里的神话与传说的文化学进行雕刻,使其粗犷中不乏细腻和古朴中不乏韵味的美感,达到形神合一的艺术审美效果。
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之外,还有很多,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都是出自普通的劳动者之手。
三、黔东民族民间美术对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意义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知识基础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困学”现象普遍,而国家统一的中职教材理论性强、内容多、难度大,与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匹配,无法满足中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大多数学生不懂造型,不懂色彩,不会手工制作,而教材《美术基础》内容偏深、过于理论,且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学习兴趣匮乏,无法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验是理解、掌握知识的最佳基础”。我校学生大多来源于黔东各区县,土生土长,耳濡目染,积累了大量关于黔东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发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专业、师生三位一体的个性化发展,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家乡文化自信感,树立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观。
(一)合理利用黔东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黔东民间美术资源
“中提出学习民间、服务社会,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将民族民间美术引入课堂,这正是突出地方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举措,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与保护。”黔东的民间美术非常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家乡搜集资料,让学生去感悟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并深刻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学生还可以采访当地年长的民间艺人及“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来授课,让学生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这样可以为民间艺术注入活力,增添光彩,彰显通渭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二)合理利用黔东民间美术资源,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体现开放性
实施开放式的美术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使课堂从此开始活跃起来,将课堂由传统的室内教学发展到室外,调动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要充分挖掘和了解当地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增加一些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这有利于丰富学生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如野外写生、木雕、家乡建筑、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等。
总之,中职美术课堂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动手,使学生对黔东民间美术文化认识及掌握,从而使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遗产。由此可见,把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引入中职美术课堂是多么紧迫,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怎样让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体验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魅力,使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记忆与传承。做好黔东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收集,开发我校学前专业的校本教程;同时突出了专业的特色,也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平.贵池傩戏彩绘面具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象征意义[J].黄梅戲艺术,2003(02).
[2]廖雯.《贵池傩戏功能浅析》——以傩戏《刘文龙》为例[J].文艺探究,2010(06).
[3]杨再伟.贵州民间美术概论[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