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惠玉
◆摘 要:“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关键词:生命教育;阅读;体验
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通过阅读美文,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领会文学作品中散发出的理性光辉,在耳濡目染中情感得到升华。进而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让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原生态。而“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下面就以几篇文章为例,试探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阅读教学。
认识生命,认识生命创造之不易。台湾作家张晓风《敬畏生命》中湖边的那几棵树日夜不停的飘散着白色纤维,在这千千万万的投入中,也许只有一棵能够成活。读到这里,我们也许也会像林黛玉那般感叹它“漂泊犹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但是更多的是一种震撼: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创造之初所投入的代价之高昂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而形成生命的数量又是少之又少,生命来之不易。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阅读经验,举事例、谈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感悟人生的不易,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
善待生命,善待生命中挫折、乃至苦难。冰心的《谈生命》说生命像向东流一江的春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归依大海;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破土而出。她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既然不敢信有来生,那就珍惜今生吧,也正如她所言:在快樂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苦痛又何尝不是美丽。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清丽的语言、如诗的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再联系已经学过的杰克·伦敦文章《热爱生命》,(主人公历尽艰辛,在死亡的边缘扼住了狼的喉咙,让那充满腥味、令人难以下咽的狼血,浇灌自己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树,他活下来了)让这具体的事例来诠释冰心的“生命”内涵,主人公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是美丽?再读读《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再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在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在比较阅读中,从先哲、时贤身上汲取营养,来肥沃自己的精神土壤,让学生重新思考什么是生命,怎样对待生命中的种种不幸,如何善待生命。
有生命当然就有死亡,该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呢?就传统文化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忌讳谈死的民族,学校也很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早有先例:英国教育部已经在学校开设了“死亡课”,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有这门课程(课程的内容包括:在死亡、父母分居或离婚等问题上为孩子们提供辅导等)。英国教育部门认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我国学者郑晓江认为落实死亡教育应注意:“……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并且得注意它的方法的应用”。《泰坦尼克号》认为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了死亡,因死亡的存在,才告诫我们要珍惜着唯一的一次生命。剧中的女主人公罗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并没有与杰克一起结束生命,她答应杰克永不放弃、勇敢的活下去,她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在于爱、在于爱自己、爱别人。《泰坦尼克号》(节选)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电影剧本,让学生在聆听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中品位文中精彩对话:“答应我,罗斯,活下去啊,不要放弃……”再让学生谈谈怎样对待死亡,讨论发言之后,老师给予正面引导。联系已经学过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为了种族的繁衍,慨然出让生命舞台,这与《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一个是人,另一个则是不能言语动物,他们的死是为了更多人的生。
课后布置学生阅读同类的文学作品《落基山的雪》。卡罗“以臂伺贝蒂”,本来会活下来的卡罗死了,贝蒂却活了下来,贝蒂明白了卡罗为何而死,才知道以后如何的生,生得充实,生得有尊严,生得有意义,生得像个实实在在的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意志。
生命意识的渗透还可以贯穿在阅读教学课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教师可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每一个有个性的回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等等,让学生觉得作为生命的个体受到了尊重,让他们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
有人说: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自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当然,作为语文这门隐性学科,主题教学的分寸把握不准,就容易走入思想教育的误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